APP下载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2-08-15王军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意识科技

王军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军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发展都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高校师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及途径。

大学生 科技创新 能力培养

胡锦涛同志指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主动权,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要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的基地,不仅要传授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

一、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因素分析

1.创新教育理论思想因素。

不少学者担心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将影响中国未来的竞争力。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曾指出: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一代、二代的年轻人缺乏创新能力,这也是我们国家今后发展的瓶颈。Facebook、IPhone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的学生在课余之间研究出来的,但中国的学生却很少有这样的原创能力。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中国的应试教育模式,高校僵化的教学方法,以及行政化氛围,也许只会打造出会考试、写论文的纸上谈兵的“赵括”。因此,对创新教育理论的认识、思想观念的转变显得迫切而重要。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实践创新教育的根本保证,而创新教育理论的实践总结又促进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性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治学态度和方法,是进一步创新发展的基础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独立、探索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最本质的要求。

当前创新实践的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缺乏整合,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和实践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建立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

2.创新主体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由于受应试教育体制影响,强调书本知识的灌输,忽视大学生个性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和独立开展科技创新实践的意识薄弱,尝试创新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不强。另外,创新实践特点要求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求异个性。没有求异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和独到的发现。因此这种个性特征是创造性活动不可缺少的,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创新实践参与面和积极性较低。高校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制约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在大学期间,学生会无意识地按照学校的学生管理评价标准来制定大学学习的计划和努力的方向,达到学校要求的标准是他们最初努力和前进的目标,若学校制定的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科技创新的发展,学生一旦获得学校的评优评奖的承认和肯定,将很可能不再有足够的动力和意愿去挑战更高难度更具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实践,势必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大学生自身求知欲不强,知识面不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水平不高。知识是人类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的基础,是形成创造力的前提。必要的知识准备对创新活动具有重要的前提作用。部分大学生虽然有对新事物较强的好奇心,但由于自身知识面窄,思维单一,在创新实践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就气馁退缩,害怕失败,尤其是挫折感消磨了他们的创新激情,不再坚持,不再前进。

3.创新环境建设因素。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能够孕育创新思想的环境土壤,能够进行创新实践的操作平台和智力支持。当前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认识不足,定位不准确,缺少相应的保障体系和措施,一些学校的科技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表面上和依赖少部分学生上,缺乏系统组织和长期的物质和财政支持,分散而且不稳定,既不能形成整体优势和影响,又不能拓展学生参与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一些好的创意项目因无资金支持而无法开展,高校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也制约了创新活动的开展。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另外,高校课堂上往往还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缺少具有关爱学生、关注学术前沿,具备创新素养,具有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热情的高水平教师指导也是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措施及途径

1.加强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研究,注重借鉴创新思维和意识。

国内外教育思想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国外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借鉴,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创新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着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系统培养模式。大学生学习一些相关的创新理论和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是培养创新思维和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2.注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求异个性发展。

历史上的许多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技术革新能手等都比较注意丰富自己的各种知识,因为知识面越宽,见识越广,知识结构越合理,就越有助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获取和综合运用新知识实施知识创新的能力,都将有助于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就创新个体而言,创新活动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是一种求异性思维,要注重对发挥创新作用的学生个体、个性予以尊重和充分发挥,提供宽松的环境和适宜发展的空间。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自信、有抱负,调动创新动机;善于开动脑筋,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对创新需求能够敏锐预测和准确把握;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积极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3.加强大学生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

思想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功能,崇高的个人理想信念是推动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精神动力,是从事以创新为核心的创造性活动的直接原因。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意志和实践,而充满激情、自信、敢于冒险、独立思考、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等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素质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高校所培养的优秀人才既要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又要具有高尚的品德。科学精神应是严谨求实的态度,是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探索和开拓进取的发展观念。不仅是科学素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诚信程度同样也会影响他们的创新能力。

4.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和运用,注重创新潜能培养。

基础研究是提高原创能力的重要条件。通常来说,做基础研究需要长年累月,甚至需要几代人的积累才有可能取得成果。如果没有这样的研究,没有这样的积累,我们国家的原始创新能力,国家的科技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和实践运用,注重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锻炼学生进行基础研究的能力,学会研究方法,为创新实践奠定基础。

5.着力加强培养平台和学术环境支持建设。

高校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学生评价体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无论是评优评奖还是其他推优评优判断标准,都应以有利于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目标,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排名为主的评价状况。

高校要构建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富有创新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和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热情和能力的教师和教学管理队伍,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有所增强,着力培养出有独立精神、批判精神的人才。

高校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学术氛围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实践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实践是创新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优良的高校学术环境氛围是启迪大学生萌发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极与校外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中充分锻炼、思考和成长,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加强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参加科研实践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高校要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大学生科技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注重教育培养模式的有效转变,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大学生创新提供良好的校园和社会环境。

[1]乔学琴.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南方论刊,2009,(4).

[2]胡敏.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董长宏,梁旭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6).

[4]王东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导向性意义分析[J].科技创业,2006,(10).

本文为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意识科技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