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2012-08-15曾小忙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德育目标

曾小忙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鹰潭 335000)

高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想法

曾小忙

(鹰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鹰潭 335000)

本文从德育的基本内涵出发,在分析总结当前大学生所存在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弊病的基础上,从宏观上提出了高校德育目标和内容应多层次化的观点;具体从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充分利用现代载体、重视隐性课程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的几点思路。

高校德育 目标体系 内容体系 方法

德育是由“德”和“育”组成的,我国不少教育学权威教材,对德育是这样界定的:“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影响,以培养起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高校德育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范围内,教育者引导、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而在我国高校现行的德育工作中,德育途径的选择存在过分依赖“两课”而忽视其他学科课程的作用,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存在明显的形式化和功利主义的倾向等方面的弊端。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我国高职大学生普遍面临人文素质匮乏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忽视人文知识学习;信仰危机与价值观迷失;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文明修养缺乏,公众意识差,社会道德水准低下;心理素质较差,对社会问题、个人问题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较弱等。要解决如上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新,与时俱进,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

一、确立多层次化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的设立,应以满足社会发展与人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多层次德育目标体系。首先,德育目标实现双通道,既有社会主义特色,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方便、快捷的交通和通讯手段,具有不同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背景的国家、民族、团体和个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道德观念的世界化、互补化,客观上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共同的道德规范。因此,从全球、全人类的科技、经济发展与文化、价值相统一的角度看,德育必须培养具有责任感与创造力的新一代接班人,并发挥其在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构建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建立起与之相应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即:“基础目标、主导目标、最高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我国的国情,体现我国的特色,符合我国的奋斗目标,这就是所谓的主导目标和最高目标。其中主导目标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信念,这是我国社会主义阶段必须达到的目标,是对广大青年的基本要求。最高目标是树立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培养共产主义精神,并为之奋斗终生。

二、构建适应时代特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面向现实,建立多层次的德育内容体系。与各种经济形式、就业方式的多样性相适应,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性:一是由少数先进分子组成的先进层次,二是由广大的普通群众组成的中间层次,三是由少数后进分子组成的落后层次,四是有极少数的社会异己分子存在。过去我们在实践操作中层次意识不强,对所有的人都是用同样的内容去要求的,因而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面对社会转型挑战,应注意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化传统道德资源,关心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共存互补与发展创新,进行理性重建和伦理垂范,走出文化中心主义的狭隘思维定势,推进国际间的理解和教育人道化,以期在激烈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升华民族道德理想,探索社会正义实现的途径。同时,要关注现实生活,及时更新德育内容,回归生活的德育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结合起来,把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合理消费作为德育的应有内容,把生态伦理与生态文明教育结合起来。用新信息、新思想、新观点补充、更新过时的德育内容。

三、促进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方法

1.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

个性化是当今德育对象的主要特色,“以人为本”德育的基本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灌输式方式,张扬个性,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做到贴近学生生活,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在德育方法上,要用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渔鱼”的本领,让学生学会学习;告诉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青年人的行为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要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生活和精神充满生机,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和理智地驾驭生活;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失败的勇气,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抓住机遇,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生存;教育学生尊重、理解、宽容、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以及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爱之心,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关心学生的困难,及时排解学生心中的“郁结”,以慈母般的心怀关心、爱护学生。重点解决学生所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首先是社会生活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如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困惑,国家前途与命运、民主与法制、就业与竞争、腐败现象、社会治安、贫富差距等方面的思考和忧虑。

2.充分利用现代载体。

德育载体是通向德育目标的桥梁,充分运用好德育载体,如广播、电视、校报、团报、板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这些载体既是德育的途径又是德育的方法,在当今德育工作仍然具有十分强大的生命力。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除了抓住“两课”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外,还要充分利用这些载体,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同时,互联网的开通和使用,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和平等的人际关系,成为最重要、最快捷、最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众传媒方式,备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使大学成为提前进入网络时代的“社区”。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和运用这种载体,在互联网上创办德育工作主体网站,开辟新闻时事、经济与社会、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大批主流板块:在BBS上发布各类正面信息:还可以与学生进行网络德育主题讨论与实践、答疑等,使德育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心灵依托的港湾。

3.重视隐性课程建设。

所谓隐性课程,是指由物质、文化、社会关系等要素构成的教育环境,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如教师的品格、行为、作风、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校训、校风、校徽、校歌、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校园建筑物及其装饰环境、卫生、绿化,文化活动氛围、影视文化等所有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总和。通过隐性课程的作用,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到校园这一群体和文化中,产生隐性的作用力,在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影响。

总之,面对新环境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根据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借鉴和吸收现代文化与信息技术的积极要素,遵循客观规律,创新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机制,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1).

[2]龚海泉主编.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3]鲁洁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

[4]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基础.气象出版社,2001,3.

[5]龙静云.治化之本——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道德建设.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德育目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