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2012-08-15李冬平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李冬平

(河南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图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由此开始了我国“三级课程”体系的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展,反映了知识经济对多样化、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也反映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培养适应、领导新世纪发展的卓越人才和培养21世纪合格公民的基本途径。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school-besed curriculum),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自主开设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在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大一统的国家课程,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权利。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需要落实到学校课程教学上来。课程是学校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总和,而校本课程体现了具有特色的个性化教育,是除了国家规定课程之外的,为落实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校本课程从学校的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出发,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爱好,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培养多种人才,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满足了个人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合乎人性,造就全人,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价值观;另一类是以“有用性”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价值观。我们在编制校本课程时,这两方面都要考虑到,实现二者的结合。首先,校本课程必须体现以学校、教师、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1)必须体现学校特色。人云亦云,千篇一律,没有体现“以校为本”的特色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2)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3)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能为每个学生展示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与个性创造条件,而不论基础如何。第二,中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校本课程应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以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而不能把校本课程当成学科课程的拔高课。第三,校本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第四,校本课程要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五,校本课程要体现“乡土情”、“实用性”,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为无法升学的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和就业准备,调和升学和就业的矛盾。

校本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于,积极地开设各种以拓展学生知识面为目标的拓展性课程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课程,其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能力,主要形式是开设选修课。校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要坚持科技与人文相统一,既要组织拓展加强性的理科课程,充分满足学生提高科技素养的需求,又要积极开设文学、艺术、经济、政治等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校本课程可以分科开设,但更注重活动课程,让学生在自我参与的主体性体验活动中提升和发展自己的各项非智力因素。另外,校本课程不仅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隐性课程,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校本课程的发展进程中,教师作为课程开发主体中的核心,起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和作用。诚如劳伦斯·斯藤豪斯所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1]因为校本课程开发研制任务,最终要落实到教师身上,要靠教师具体推进,包括:课程问题诊断、目标设订、方案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都需要教师的专业力量。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积极参与,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教师的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学思想,以及教师的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研究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校本课程的发展和质量。可见,校本课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传统角色,从国家课程的实施者发展为校本课程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上看,它包括:(1)课程选择,即在众多的可能开发的课程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过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2)课程改编,指针对原有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学程上的修改。校本课程改编,主要是指对正式课程的目的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3)课程整合,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方式一般有关联课程与跨学科课程两类。(4)课程补充,指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材料开发活动。课程补充可以是矫正性和补救性练习,报纸杂志、声像材料、图画、模型的摘选等。(5)课程拓展,其目标是拓展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和掌握技能的机会。(6)课程新编,即校本课程也可以开发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例如,特色课程、乡上课程、时事专题课程等[2]。以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内容,都是与教师直接联系的,都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的开发活动。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要承担者、实际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关键地位,是活动成败的关键。

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上看,课程的开发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变革过程。课程开发意味着对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协作阐述知识的方式进行不断的再组,同时对他们的教学进行思考。这样,课堂不仅是课程的实施场所,而且是进行教育实验的实验室。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而且是实验的参与者和主持者。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提高了课程教学方面的素养,并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理念: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研究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1)加快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教师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共同趋势。校本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发展,从而促进教师对教育及教师职业的本真理解,丰富学科知识,超越课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促进教师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以教师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现有资源,无疑会使教师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给教学活动注入新的活力。(3)挖掘教师的潜能。校本课程开发主张尽可能地利用本校、本社区的课程资源。学校的资源,如场地、设施、设备、仪器等不仅是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才能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了无限的表现和创造空间。因此,可以说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课程,这一过程是教师自我开发、自我拓展的过程,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同时,挖掘了自身的潜能。

三、校本课程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校本课程的发展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素质要求,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力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师缺乏课程开发的传统,因而课程开发能力相对较为薄弱。为了有效地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课程理念的素养

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课程意识,总体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全面照搬了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那是一本没有课程的教育学,只是告诉我们三个概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导致我国教育体系中“课程”的结构性缺失,广大教师认为课程即是学科或教材,是一种固定不变的物化的文本;教师只要根据教科书进行教学就行,而教学就是执行、复制课程文本的过程。二是我国实行由上而下的教育制度。中央制定教育方案,省市县各级教育部门逐级落实,校长执行上级领导的指令,而教师是具体的操作者,再加上考试制度的制约,更是限制了教师的发展。

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的支配下,课程被教师错误地理解为:课程的编制是专家教授们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执行者;课程是一种固定的、静态的由专家们制订的文本,课程的实施仅仅是一个文本复现的过程;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而不是课程的编制或者参与者。这直接影响了课程的创新和发展。那么,什么是科学的课程理念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课程制度观。三级课程的实施打破了原有的大一统的课程体系,建立了多元的课程观。国家制订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学校可选择经过国家认定的教科书,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

第二,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观。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分为两类,一类是合乎人性,造就全人,以人格完善和人的发展为目的的课程价值观;另一类是以“有用性”满足学生的某种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价值观。我们在编制校本课程时,这两方面都要考虑到,实现二者的结合。因为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

第三,树立正确的课程类型观。三级课程的试行,意味着课程的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将有国家、地方、校本三种课程并存。师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开设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学生不同兴趣、个性、特长的发挥创造出更大的空间。

第四,树立正确的课程开发观。三级课程把部分课程留给学校开发,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校认可的条件下确定自己开设什么课,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如何呈现这些内容,如何评价教学效果,等等。教师要把自己定位在既是课程的教授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技术的素养

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技术理性的支配,实行的是R—D—D的课程开发模式,即研制—开发—推广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教师被排斥在课程开发之外,导致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缺失。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能力和技术:

第一,确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能力和技术。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这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必须建立在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基础之上。对于教师来说,研究学校环境包括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校风、校训、校纪等;学校的教育资源,包括校舍、教学仪器等;学校内部组织状况,包括学校的规模、班级的规模、教师的人员组成等。学校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地理位置,包括校址、社区状况等;学校的社会信息,如教育政策等。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要注意课程的出发点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又是有差异的,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分析学生的需要,基于学生的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调查发现,该校学生第一需求是学会交往,第二需求是具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需求才是学会学习[4]。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是具有直接导向意义的。

第二,选择、组织校本课程内容的能力和技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课程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内容选择,并对其加以有效组织。选择、确定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必然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联系,它也必须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并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中,还必须考虑学校与社会的课程资源的可获得性与课程开发的成本问题。教师要注意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这种综合是一种有机的综合,是各种学科内容融为一体,绝不是学科之间简单地并列或相加。

第三,课程评价的能力和技术。校本课程强调了学校的自主权,决定其评价必然是一种内部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性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这就决定了评价的多元性。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套用原有的课程评价体系,而应制订新的适用于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学生成绩这三方面来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合理性。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有:目标是否合理明确;内容的选择是否具体有弹性;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评价方式是否恰当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等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体验、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成绩作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三)合作精神和行动意识的素养

教师的校本课程改革不可能孤立进行,必须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形成一股群体的合力。一是与课程研究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课程开发的能力。二是与家长、社区成员一起寻找社区课程开发的资源。三是与教师间的探讨、分析。要把一门学科放在课程整体中加以考察,并逐步形成课程设计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社区等广泛接触与合作,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校本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既是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校本课程要求教师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实践,并成为一个对自己实践不断反思的“反思实践者”。也就是说,教师要不断从经验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和教育实践经验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发现不足或问题,为日后的改进做好准备。更重要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理论联系实践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需要教师本人成为研究者,通过行动研究把职业理想和科学理想联系起来,通过分析、批判和修正不断成长。

[1]约翰·埃里奥特.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4.

[2]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200.

[4]唐江澎.个性:在“校本课程”中成长.教育发展研究,2000,2.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