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城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及其有效发挥

2012-08-15刘李娥高玉萍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大学城主体大学

刘李娥 高玉萍 魏 娜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社科部,江苏 常州 213164)

我国大学城或高教园区的建设是继高校合并,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大学城的组成要素既包括相邻近的多所高校,又包括周边社区、高新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各项配套设施。从特定的地理地域角度看,整个大学城是一个完整的社区,各组成要素之间互动发展、相互融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社区整体。因而,大学城文化也是一种社区文化。

一、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内涵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的解释,社区文化是指“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现象等。社区文化是构成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社区文化是社会的地域特点、人口特点,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社会生活的反映。”[1]可见,社区文化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兼具社区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大学城文化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以大学为核心而形成的社区文化现象。

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大学城社区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它经过高度的整合、抽象之后,往往被浓缩到主流文化之中,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2]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城肩负着通过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等形式,传承民族文化、构建校园文化的使命;而作为一个以大学为核心的社区,大学城还承担着在实践中整合、创新、传播先进文化,服务于整个社区的社会责任。可以说,服务功能是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一功能不仅可推动社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还可带来社区秩序的安定,最终使社区内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二、大学城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

1.整合与调适价值观念。

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的时间里,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规范人们的行为模式,并排斥所否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集聚地,倡导社会认定的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风范、人生理想、道德规范等,具体表现为创新精神、市场观念、求知欲望、社会良知、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如常州市致力于创建“一核八园”,围绕常州科教城这一核心,重点发展光伏、生物医药、新能源车辆等八大新兴产业专题园区,在科教城的建设中明确提出“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政企共赢”,促使政、产、学、研、用(客户)、资(金融资本)、介(中介服务体系)在各个层面上集聚、互动,不断探索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不仅成功地探索出颇具特色和规模的高职教育园区,而且逐步展现出常州大学城文化特有的辐射力和示范作用。整合与调适价值观念是大学城文化的社区服务功能中最基础的项目,是大学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先进的文化观念为引领,既可以鼓励大学城所属单位与现实相调和、积极集聚与互动,又可以引导大学城内各类人员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

2.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

相对于传统的高校,大学城文化更具开放性的特征,高校之间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一个大学城,首先在建筑规划和区域文化等方面就具有相通性,其次,随着办学的不断深入,高校之间无论在教学设备、课程和师资等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非正式的学生社团方面,都会逐步实现共享,最后整合成一种高校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是大学城文化的社区服务功能发挥作用的主要途径。从纵向来说,文化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成熟中进行筛选,在筛选中趋于沉淀,大学城各主体尤其是各高校积淀本校特有的文化底蕴、传承老校区的文化传统,经历着历史纵向上的传递。从横向来说,大学城文化具有渗透性。大学城内的高校、企业、居民虽然相对独立,但又同属于一个系统,在文化的传播、接触、采借、移植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体系经过调整产生新的文化体系,这种相互适应、相互调整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融合,最后整合成一种既各具特色又相对和谐的大学城文化。

3.陶冶与丰富人们社会生活。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塑造的结果。大学城社区文化一旦形成,就通过环境陶冶、舆论引导、榜样示范、形成某种风气和氛围等方式,对社区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城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陶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念,给人以熏陶和感染。大学城内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而且可以促进大学城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参与者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团体意识和社区意识的增强,可以改善人与人的关系,改善人与单位的关系,改善单位与单位的关系,有利于大学城内的人们,特别是各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大学城的稳定和发展。同时,大学城文化有其独特的创新意识和持续学习精神,对于大学城内各主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并通过不断学习构建知识型社区有一定影响。

三、有效发挥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的途径

1.政府和各主体要富有使命感,积极投入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

首先,政府和大学城内各主体应充分认识大学城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把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与大学城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等一同列入议事日程,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大学城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是政府,搞好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是政府的组织和人财物的投入。对此,政府必须有明确的认识,并且付诸实际行动。对文化产业和社区文化经济活动的管理制度要配套,工商、税务等与文化行政部门的关系要通过制度协调好,社区内部的职能分工与利益分配要适当。[3]同时,要加大文化投入,地方政府应设置专门的大学城文化建设资金,鼓励和扶持大学城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活动开展。此外,政府和各主体均应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升大学城文化的影响力。

大学城内的高校、社区、企业等主体是构建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真正实践者,同时也是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有效发挥的直接受益者。因此,各主体首先要加强内部宣传和引导,统一认识,提高觉悟,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加强合作。尤其是作为大学城核心机构的各高校,“大学的文化、反世俗陈规的生活方式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常常成为刺激周边社区的载体,同时也是他们赖以骄傲的源泉”。[4]各高校理应承担其为社区服务、向社区开放的职责,为提升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2.明确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定位,建立健全大学城社区文化管理体制。

大学城社区文化服务功能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发挥的,但这种隐性的潜移默化并非意味着就能自然产生,相反,其服务功能的发挥更需要外界条件的支持和配合,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长期不懈地工作。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前提是要对其发展目标及特色做出科学明确的定位,对大学城社区文化的规划、设计等要进行科学严密、严谨细致的论证,可以把大学城文化发展的规划纳入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规划之中。

同时,应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搭建相应的政策平台、组织平台、交流平台、资源共享平台等,加强大学城社区自治组织的建设,构建覆盖面广、联动性强的社区文化网络。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建立以大学城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线的网络系统,必要时成立社区文化委员会或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设立各级社区工作站,形成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社区文化网络。[5]此外,要为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实施制定相应的保障政策,协调好高校、社区和企业等主体的不同管理模式和目标,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出台诸如《大学城文明公约》、《大学城文化活动评估体系》等制度文件,从而为大学城社区文化构建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软、硬环境支持。

3.汇集各主体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着力打造大学城社区品牌文化活动。

大学城社区文化有继承与融合优秀文化的服务功能,这是建立在大学城内各主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的文化建设基础之上的。目前,由于各主体本身缺乏文化积淀,主体之间少有文化共享和整合,文化的继承与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有研究者认为,面对这种现状,大学城文化的共享与整合应按照“开放—共享—整合”依次分层推进,各高校先把自身的文化特色构建好了,再进行文化共享。[6]由于大学城内各主体构建自身的文化特色并非是一项短期工程,建成之后在大学城内能否有效融合更是一个未知数,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于实现。因此,我们提出采取整体发展的模式,建议由大学城社区文化发展委员会进行统筹和安排,大学城内各高校、企业、社区等原有的一些文化活动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将各主体单独举办的特色文化节目升级为整个大学城的社区文化活动,采取由原创单位主办、大学城内相关单位协办的联合举办方式进行。在活动的开展中,既可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又可有力地促进各主体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在此基础上,可对大学城的各类社区文化活动进行梳理和提炼,形成大学城社区的特色文化活动或品牌文化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并适当地向大学城外“输出”,如大学城艺术节、科技展览节、热点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大众活动,既能促进社区文化本身的发展和内涵的提升,又能使各主体之间相互影响和互动,还可在社区外得到推广和传播,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创建大学城社区文化信息网站,一方面作为信息发布平台,使大学城的成员及时了解最新有关大学城社区文化活动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可作为网络资料库,汇集大学城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的相关资料,扩大社区文化活动的影响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学城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应体现其本身所蕴含或逐步构建的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创新文化等,更应主动为社会服务,以集聚发展的优势带动整个大学城社区文化的发展,有效发挥其社区文化的服务功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好基础并作出示范。

[1][5]袁圣军.大学城社区文化的理论与建设初探[J].江苏高教,2002,(3).

[2]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367.

[3]林泉.论社区文化建设[J].学海,1999,(3).

[4]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6-252.

[6]沈丽萍.试论文化缺失现象[J].开放教育研究,2008,(3).

猜你喜欢

大学城主体大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