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学生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探究《沙尘暴》地理活动案例

2012-08-15冷成礼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沙尘暴一节课公开课

冷成礼

(平度市仁兆镇冷戈庄中学,山东 平度 266741)

《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地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学必须把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信息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在开始实施新教材时,觉得旧的学习方式已不能和新的教材相匹配,虽然想转变学生陈旧的学习方式,但总是不敢尝试、不敢放手,生怕学生的心变“野”了,收不回来,影响教学效果。直到有一天,一堂公开课改变了我。

一、由一堂公开课引出的故事

当时学校组织每人上一节公开课,我心里不免一阵暗喜:前段时间因参加一个讲课比赛,精心准备了一堂课,还得了奖,现在正好再讲一遍,岂不省时省力?要知道,准备一节公开课,那有多难。我把要上公开课的事告诉了学生,并嘱咐他们注意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还要表现出听新课的样子……我说了一通后,发现学生情绪好像不高涨,只是懒懒地应了几声。也难怪学生兴致不高,这堂课已经在班上演练好几遍了。不过,我相信到时候,学生还是会尽力配合我“演”好这堂课的。

课后,课代表来找我,说学生的意见是这堂课都听好几遍了,甚至都能背下来了,再重复听一遍太没劲,还有弄虚作假之嫌,还不如讲点学生感兴趣的呢。我一听,有些急了,离公开课只有一周时间了,准备一节课,得查资料、剪辑录像,还得上网、制课件。课代表见我面有难色,便试探说,她家有电脑,可以帮忙查资料。当时,我灵机一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不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吗?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我应该把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去,而不应只挂在口头上。再说,我一直想搞一次研究性学习课,苦于时间紧,没有完成,何不借此机会,锻炼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分工与合作——《沙尘暴》

又一节地理课,我佯装很无奈的样子对学生说:“既然大家不愿配合我‘弄虚作假’,那你们就得帮助老师重新准备一节课,而且准备工作由你们完成,课堂也由你们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我把课堂这个‘舞台’送给大家表演怎么样?你们行吗?愿意帮老师这个忙吗?”

学生一听,顿时兴奋起来,心想:“帮老师上课?这可是从没有的事!”都急着问:“我们怎么帮你?研究什么?”

学生如此高涨的情绪,是我没料到的,我问:“春天到了,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我们最不愿见的天气是什么?”

“当然是沙尘暴!”学生异口同声喊出来。

“好!那我们就探究有关沙尘暴的知识。”我把提前准备好四个课题拿了出来。

1.沙尘暴一般发生在哪些地方?

2.沙尘暴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

3.沙尘暴给人民带来哪些危害?

4.怎样治理和预防沙尘暴的发生?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课题研究,每组设一个组长,负责组内分工与合作,并随时向我汇报研究进展,我们约定三天后汇报初步研究结果。

分完工,学生便忙活开了。看他们忙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我并没有觉得轻松,不知道自己这番做法到底对不对,这堂课能不能成功,心里真是一点底也没有。果然,第二天问题就出现了。有的小组反映:找不到想要的资料,不知从哪下手。我佯装为难:“你们十几个人都查不到,我一个人更忙不过来,要不,怎会让你们帮忙?不过你们可以到上网看看。”还有的小组材料找了不少,可是很杂乱,没有条理,不会整理,我又告诉他们如何整理、分类、归纳,找出自己课题有用的东西,去掉重复、无用的材料……

接下来的时间,我更忙了:忙着对各小组监督、检查、指导,忙着学习有关沙尘暴的知识,真比自己准备一节课还累。但看到学生准备得那么投入、那么兴致勃勃,而且收获颇丰,心里也对公开课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三、汇报课上好戏不断

到了汇报研究结果的那天,学生都异常兴奋,我却异常紧张,心里有点犯嘀咕,生怕这堂课上砸了,丢了面子不说,对学生也是一个打击。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比我预料的要好得多:有的小组把研究成果利用Power Point制作成一个简单的课件,在教室里播放,图文并茂、内容翔实,做得有声有色,效果非常好;有的小组搜集了大量的图片,一一展示,配以简洁的讲解,声情并茂;最让人觉得新奇的是探讨“怎样预防沙尘暴”的研究小组居然表演了一个小品,从日常生活着手,告诉大家预防沙尘暴要从我做起,从生活中小事做起;分析“沙尘暴的危害”小组,从沙尘暴的危害引申到其他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带给人们的危害,并呼吁大家保护环境,爱护家园。小组挖掘之深、内容之广,是我没想到的。一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说在演,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应该说,这节课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最为成功的一节课,也是学生最喜欢的一节课,没想到学生的一个建议,居然引出这么成功的一堂课。

四、课后反思与体会

接下来几天里,有几个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为什么学生对这堂课的投入程度会如此之高?他们热情的动力在哪里呢?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怎样改变?

如今,新课改搞得轰轰烈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呼声也很响。但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格局没有变,教师的活动占上课时间的绝大部分,甚至有的占全部,这种教学是纸上谈兵,学生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学习对他们来说是苦差事,哪有乐趣可言?教师每天不停地备课,然后“灌输”给学生,教学对教师来说也是件辛苦事。

这堂研究课让我对“教与学”有了以下新认识。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是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旧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宰,在课堂上总是以灌输知识为主,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容器,照本宣科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占统治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忽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发现过程;只注重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如果课堂相当于一个舞台,教师地位就由原来的“主演”变为今天的“节目主持人”,在“舞台”上把握时机,引导各位“主演”的顺利“演出”,顺利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

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参与、合作的方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合作,是新课改提出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说,把问题交给学生后,老师就不闻不问,而应该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毕竟是学生自己处理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在开始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后,他们就会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

最后,教师要多营造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在课堂上没有必要死板,而要生动活泼一些,这样学生会更加认同,更加有兴趣参与。教师还要努力把教学打造成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到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一个支点,他们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他们潜能开发的前提就是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构建一种能促进学生发展,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学生一片自由翱翔蓝天,让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沙尘暴一节课公开课
可怕的沙尘暴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托马斯的一节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大话西游之沙尘暴
天外来客:火星沙尘暴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如何看待沙尘暴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