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张萱的《捣练图》

2012-08-15

文教资料 2012年1期
关键词:写实性工笔刻画

王 策

(运城学院 美术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一、张萱——唐代重要的工笔人物画家

张萱,京兆(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曾为开元画直,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公元713—756年)前后,他擅长画人物画,尤其是画贵公子和闺房之秀最为著名,他画的婴儿也是气度、身份和骨法自成一家。

据汤垕的《画鉴》记载,张萱最大的特点是画妇女多以朱色渲染耳根,借以凸显女性白里透红的肤质。他的这一画法应来自展子虔,并不是他独创的。但这也说明张萱独特的绘画方式,有意识地区别于其他画家。张萱的仕女画设色工整浓艳、用笔工整妍巧,又善于用点簇法画亭台、树木、花鸟等宫廷景物。他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捣练图》,不但在当时是一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而且是代表着盛唐人物画的传世杰作。

(一)《捣练图》的内容简介

《捣练图》主要描绘了唐代城市妇女在捣练、熨平、络线、缝制劳动操作时的场景,是手卷式的重彩画。画中的人物细节刻画生动,凝神自然,能使人深刻地感觉到从捣练到熨练不同人物的仪容和性格。人物之间的互动自然,形象逼真,刻画维肖、流畅。可见作者的观察细致入微,用线工整遵劲,设色虽艳而不俗。妇女“丰肥”的体型,反映了盛唐崇尚健康饱满的审美情趣。

第一组描绘了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人物表情丰富,姿态生动。

第二组刻画了织线的场景,描绘了两个坐着的妇女。她们中有一个人坐在凳子上,一个人坐在地毯上,可以看出坐在凳子上的妇女正在缝制白练,而坐在地毯上的妇女正在缠线。

第三组画人物最多,共有六位,描绘了熨练的场景,先抻直白练,然后用熨斗熨平,其中两人手持木轴,身体微微向后仰,生动地刻画了抻的动作。熨练的妇女用左手把持练边,右手握熨斗(古代的熨斗很简单,熨衣服的时候,在斗内盛放炙热的木炭,然后直接熨烫)神情专注的熨烫白练,仪容端庄,还有一个较为年轻的女子,在白练的另一旁。在这组人物的最右侧,有一个手执扇子的女孩在照看火盆,或许是盆里的木炭烧得太热了,女孩把头撇向了另一边。这五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任务。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女孩,在抻开的白练下面饶有兴趣地伸头观看,顿时给画面带来了不少的生趣。这应是画家熟悉生活环境,认真观察人物的结果。

这三组人物各执其事,神态生动自然,宛若真人,体现了唐代仕女画在写实方面取得杰出的成就。

(二)《捣练图》中人物“形”与“神”的传递

1.“形”的把握

《捣练图》中的人物线条以圆线居多,线条组合宽松自然,情态生动,图中的女子多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褥,肩上搭有披帛,衣袖窄小,褥腰和褥裙上的花纹纹样给我们展现出盛唐纹饰变化的丰富多彩、典雅宛丽,在薄如蝉翼的衣裙上,用极其细致的笔触勾勒出衣裙上织印的花纹。可以感觉到

衣裙在摆动时变换着不同的图案,对“神”的传递更为深刻。

2.“神”的传递

画中的人物端庄丰腴,雍容华贵的气息与高贵的气质油然而生,第一组描绘了四个妇女脸庞朝向不同的方向,捣练一组中挽袖妇女、缝衣妇女灵巧地理线,能从她们认真而专注的眼神中看出她们都默默不语地进入了单调、紧张和集体的劳作当中。这一组的人物把“形”与“神”的把握十分生动、精确,准确地把握了人物在不同动作中的不同中心。手持木轴的拉白练的妇女,能使人明确地看出扯绢时用力微微地向后退向后仰,来维持身体的平衡;熨练者手持熨斗轻盈自若的步态与沉重的捣练者疲惫的神态互相对称却又不至于呆板。捣练休息的妇女慵懒的表情,能使观者明显地感觉出捣练的辛苦。画史记载张萱还擅长表现幼儿活动的绘画技巧。《捣练图》中看火盆的女孩以短柄执扇在煽火时以袖遮面,炙热的木炭烤得她不得不扭转她稚嫩的脸庞,尽管女孩不是画面的主题,却能迅速地掠取观者的眼光,使画面的人物与场景更加真实生动,充满生活的情趣。

二、《捣练图》的审美取向

工笔人物画是以它独特的绘画手段存在于绘画历史上的。工笔人物画的目的在于抒情写意,呈现人物内心的本质世界。

(一)写实性在《捣练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从《捣练图》中可以看出,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创作需要过硬的写实手法,尤其是图中人物形态的刻画,画家掌握人物的情态要深入细致地观察情态,即情绪化了的人物动态。由于《捣练图》尺幅所限,画家无法在人物的脸部深入刻画,但画家却聪明地利用了人物的“形”来表现出正、侧、蹲、立、俯、仰的动态,高超的绘画技术使画面统一于生活情趣之中而又充满了生活气息。画面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只要看每个人的形体特征就可以感觉出长相和性格无一雷同。这种用全身的因素来塑造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是古代画家带给当今人物画的启示之一,现当代画家都具有素描基础,在塑造体积、刻画人体结构方面应该说是超越了古人,但也有很多画家忽视传统人物画中靠外轮廓表达传神的方法。虽然有些画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在绘画对象中,使其有意地变形,可现实主义的造型是任何方法都掩埋不了的。

(二)《捣练图》中写实性的“情绪线”

《捣练图》不仅给我们写实性的启示,构图、尺幅上的浓缩精炼也给了当今工笔人物画同样重要的启示。“构图”一词在中国画坛上随处可见,有时工笔人物画不免会限于纯粹的理性之中,只注重点线面色的摆放安置,反而对人物画的以情造境的布局有所忽视或者就根本意识不到。《捣练图》有一条主情绪线,图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按这条主线而发生的。即使是后面的背景,也是这条主线使然。这条主线也浓缩了画面上必须出现的形象和尺幅。使得观看者在画卷徐徐展开时便能感觉到那个时代的脉搏。右端四人的动作和情绪呈较短促的上下浮动,是这条主情绪线的开端。情绪之线延续到地毯上穿针引线的两位妇女时有缓和舒展的意思。再往下看,看到了执短柄扇蹲着看炭炉的女孩,伸出手扇着炭炉,身体由于炭的火热而向后,扭头转向侧后,她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到抻开白练熨练的这一组人物,情绪线则完全展开,但是在最左端的妇女又有了一个停顿,使得主线从左至右戛然而止,却有回弹之意。钻在练底下向上看的小女孩可以看做是整条主线的一个支线,或者说是一个装饰点。人物的“形”与“神”的传递都是围绕着这条主线“曲尽其态”,栩栩如生。

(三)传统人物画写实性的传承

《捣练图》正是由于这种“气正迹高”的正统人物画感觉,它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气正”可理解为阳刚正气,不变形,不做作,自然而然,即形的写实。“技高”可以理解为扎实的写实功底。正是这种感觉,才使《捣练图》这幅正统的工笔人物画具有独立发展而长久的生命力,即使再创新,也无法从根本上淹没这种感觉。再者就是“无功利之心”的创作,有感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把画当做是一幅自赏为目的的作品,以自己真正的作画心来作画。这是《捣练图》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1]张书衍,樊新华.中国工笔绘画艺术[M].远方出版社.

[2]张弘.中国工笔人物画名作鉴赏[M].远方出版社.

[3]古代艺术三百题[M].上海古籍出版社.

[4]工笔画技法与欣赏[M].吉林音像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5]徐光复.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写实性工笔刻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刻画细节,展现关爱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
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商周青铜器上的写实性动物纹饰
ℬ(ℋ)上在某点处左可导映射的刻画
Potent环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