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意义
2012-08-15贺娟
贺 娟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邓小平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发展道路过程中,正确分析和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以及世界范围内教育、科技发展新趋势、新情况,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公平观点,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经验的科学概括,是现代中国领导人进行教育决策和教育策划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对于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意义
1.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思想。
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在继承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具体表现在: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本质内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公平的原则,把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中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讲这一理论与实践回答和解决了自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确立以来人们长期模糊不清、争论不休的世界性难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看法认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应当遵循公平原则而不是效率原则。理由是: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上是社会公平的制度,正是在这一点上社会主义制度根本超越了其他社会制度,而作为其教育事业也应当主要遵循公平原则。另一方面,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文化事业而不是经济事业,它首先应遵循的是精神生产的规律而不是物质生产的法则,在经济领域中通行的是效率原则,而在文化教育领域里通行的是公平原则。在我国,人们在转型时期面临着传统的平均主义与现代竞争中“优胜劣汰”思想观念的双重障碍。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就要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则,讲究效率,进而将公平与效率对立起来;有些人则认为计划经济就要平均主义式的公平,进而将公平与平均等同起来。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重要建树就是把教育公平置于教育效率基础上,把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两者统一起来。
2.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
理论上,邓小平继承和创新了毛泽东的教育公平思想,同时在实践中吸取了“文革”前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教育公平的历史经验教训,特别是1976年之后,邓小平对“文革”时期的教育进行拨乱反正和对“左”倾错误路线予以否定,他以推翻“两个估计”为突破口,坚决地平反冤假错案,及时恢复高考制度、学位制度,重新确立了知识的尊严,重新建立起以考试制度为核心、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公平竞争的制度,这种选拔性考试取代了以权利谋取教育资源的方式,实现了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建立在血统、家庭出身上的教育歧视迅速消除,显然是教育公平上的一大进步。另外,“文革”之后废止阶级路线政策,公民平等的教育权利得以恢复,给新时期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来自公平的强大推动。邓小平倡导建立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真正社会主义意义上的教育公平,这是对毛泽东教育公平思想的创造性发展。
二、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势头良好与深层次矛盾并存的历史阶段。现代化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成为了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教育发展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教育投入、招生的地区差异、择校普遍化、教育乱收费等问题已经影响到人们对教育公平的信心,而教育不公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和谐社会品质的期望。所以克服和缓解这些矛盾是和谐社会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为我们解决目前人们所热切关注的教育公平问题提供了以下启示。
1.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两个价值目标。
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中坚持公平原则,我们一要明确这里讲的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不能回到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平均主义的状态,因为那种分配方式是以损害贡献多的人的利益为代价的。二要明确脱离具体情况追求公平是不现实的。邓小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充分认识我国过去的历史传统与现有国情,坚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使教育公平理想与现实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平”是“大锅饭式的公平”,它绝不允许“一小部分人富起来”,否则就要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这些人就会受到指责、受到批判,因而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在这种背景下讲“效率”、讲发展亦是一句空话。所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具有“激活功能”。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倡导并领导的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就是要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从盲目追求公平向效率优先的方向转变,尤其是在教育领域必须遵循效率原则。但是我们不能走入下列误区:把经济领域的效率原则完全等同于教育领域的效率原则,将教育活动简单地等同于经济行为,而忽视教育保障社会公平的特殊功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贯彻效率原则,绝不是不要“公平”,更不是将“公平”弃之一边,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贯彻效率原则最终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因为效率优先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加社会财富,为在更高层次上实现教育公平创造物质条件。效率和公平始终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共同的基本价值目标。公平问题解决得不好,不仅影响社会稳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效率的提高。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许多教育不公的现象并不是教育效率直接影响的,决定教育是否公平并不只是教育效率因素,造成教育不公有历史上所造成的发展差距的因素,也有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政策和规则不公等国家政策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此外,教育领域的腐败问题也是造成教育不公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将教育公平问题的出现归咎为教育效率,就掩盖了教育公平问题的真正根源,无疑使问题简单化,无助于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
2.将教育的公平取向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
正如邓小平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公平原则,而且在这新的发展阶段和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视为与效率同样重要的目标。妥善处理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一方面,让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效率的增长,另一方面,让教育效率的提高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设和完善,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国家和社会教育的全面进步必须包括效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教育公平状况的不断改善。
将教育的公平取向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治理,政府要从国家战略的意义上把教育公平确立为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通过正确处理政府、市场与学校的关系,确立教育的公益性、公共性、公正性等基本价值,确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基本职责,规范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行为,确保教育政策的公正性,不仅体现和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体现和遵循教育、学术自身的规律,避免教育政策仅为“官场”和“市场”所左右的失误。
将教育的公平取向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改革教育体制中不合理的因素,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邓小平的教育公平思想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制度的改革中,无疑,对于现时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制不完善、制度不合理。合理的制度可以促成教育公平,不合理的制度将会加大教育的不公平。所以政府应该在战略上重视、宏观上部署、微观上落实、体制上搞活,加快制度创新的步伐,大力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和劳动用人等制度,以制度创新促成教育公平。同时,邓小平十分重视法制,以法律来保障教育公平的实现。尤其是在当今,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是当务之急,用这些法律的武器来保障每个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和教育机会,同时对于教育领域中各类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坚决予以制裁和打击,对于教育收费不规范和乱收费的现象要花大力气纠正,只有以法律作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坚强保障,才能树立教育部门的良好形象,才能办让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
3.坚持教育的公平与发展并重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必须切实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促进教育公平,首先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离开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质量、效益的积累,教育公平就只能存在于低水平的原始状态;离开发展的基础,要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根本上还是要靠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当前存在的教育公平问题,根源在于教育的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有强烈需求。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努力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努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公平机会。只有发展了,教育中的众多突出矛盾才能迎刃而解。因此,坚持公平与发展并重,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
[1]张培营,杜跃平.试析邓小平理论对传统“公平、效率”观的突破.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9,VOL15,(3).
[2]汪海霞.关于邓小平教育公平思想探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01).
[3]王冀平.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12-6.
[4]杨东平.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