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震撼,心灵的冲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读后
2012-08-15李学娟
李学娟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音乐学专业音乐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由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的康德的《判断力批判》自问世以来,就在哲学界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澜。在哲学领域,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可谓是一部哲学史上的奇葩,其抽象的思维,雄辩的语言,深刻而丰富的思想与见解,犹如春雷在你脑际炸响,让你惊奇,让你唏嘘,让你拍案叫绝,让你沉思冥想,让你的思绪随着他的述说与讲解,来到很远很远的地方驻足眺望……
康德(1724—1804),德国资产阶级的学者,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康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文学艺术活跃,在他之前和当时有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界、艺术家、哲学家,而康德的哲学却独树一帜,发人深省。康德的美学是他在和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继承莱布尼兹、沃尔夫哲学系统的鲍谟加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布尔克为代表)的争论中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因此兼具复杂性和矛盾性。我阅读了康德所著的 《判断力批判》一书,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独特的概念解析
在本书中,对于概念的划分与解释,可谓是康德美学的一个非常独特新颖之处。如他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严格地系统地为“审美”划出一独自的领域,即人类心意里的一个特殊的状态,即情绪。这情绪表现为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体,就像判断力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他在审美领域里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康德一般在情绪后附加上“快乐及不快的”词语,即愉快及不愉快的情绪,但这个附加词并不能算做真正的特征。特征是在于这情绪的纯主观性质,它和那作为客观知觉的感觉有所区别。在这意义里,康德说:“鉴赏没有一客观的原则。”此外,这个情绪是和对于快适的单纯享受的感觉及另一方对于善的道德的情绪有根本的差别。
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导论里,提到了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这两个词,作者认为自然概念是使理论认识按照先验原理成为可能,而自由概念却与此相反,已经在它的概念里自身带着消极的原理(只是反命题的),而对于意志的规定性,它建立着扩大意志活动的基本法则,这法则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才唤作实践的。康德认为哲学有理由分为原理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即理论的,叫做自然哲学,实践的,叫做道德哲学(因为理性按照自由概念对实践的立法是这样命名的)。
在导论里,康德对于判断力的解释为,在高级认识诸能力的家庭内,在悟性和理性之间,仍有一个中间分子,这就是判断力。鉴赏判断是康德在第一章中提出的概念,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不是知识判断,不是逻辑的,而是审美的。康德对于幸福的解释是,关于幸福,那就是人人相信,生活里的最大总数的(就量和持久来说)快适,可以称唤为真实的、甚至最高的善。快适,美,善,这三者表示表象对于快感及不快感的三种不同的关系,在这些关系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象或表现都彼此不同。而且表示这三种愉快的各个适当名词也是各不相同的,快适,是使人快乐的;美,不过是使他满意;善,就是被他珍贵的、赞许的,这就是说,他在它里面肯定一种客观价值。康德认为有两种美,即自由美和附庸美。自由美不以对象的概念为前提。第二种却以这样的一个概念并以按照这概念的对象的完满性为前提。康德认为花是自由的自然美。
在书中,康德专门有一节论述崇高的语义,对于崇高是这样界定的:我们所称呼为崇高的,就是全然伟大的东西。大和一个伟大的东西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与此相等,我们单纯地说:某物是大的,和我们说:它是全然(绝对地)伟大的,这是完全两回事。如果我们(在上面的限制下)简单地说某物是大的,仅是对于这物的表象的一个反省判断,这表象是主观地适合着我们认识能力在对于大的估量中一定的运用。并且结合这种表象时有一种崇敬,而对于我们简单称呼为渺小的东西却是一种轻蔑。但是假使我们对某物不仅称为大,而全部地,绝对地,在任何角度(超越一切比较)称为大,这就是崇高。由此得出结论:崇高不存在于自然的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里寻找。至于在哪些观念里,就须保留到演绎部分。以上说明可以这样表达:崇高是一切和它较量的东西都是比它小的东西。崇高也可以这样被描述:它是(自然界的)一对象,它的表象规定着心意,认为自然是不能达到诸观念之表现的。
二、深奥精妙的语言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所使用的语言,既富于逻辑性、哲理性和高度的智慧性,又深奥难懂,令人费解。但当你读后经过思考和推敲,却给你启迪和养分,平复你的浅陋,灌溉你的贫瘠。如作者在第44节,关于美的艺术中,将审美的艺术分为快适的艺术和美的艺术。对于前者,假使它的目的是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单纯的感觉,对于后者,假使这快乐伴随着诸表象作为认识的样式。作者认为,快适的艺术是单纯以享乐为目的。与此相反,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它只对自身具有合目的性,并且,虽然没有目的,仍然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在下一节里,作者又讲到,不管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美的事物就是在那单纯的评判中而令人愉快满意的。所以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也是有意图的,却须像似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做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是艺术。在此处,康德用精深的富于哲理性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了美的艺术的涵义,使我们脑中一直模糊而不知如何概括表达的语言,瞬间变得清晰起来。
在第48节,天才对于鉴赏的关系中,作者谈到,评定美的对象作为美的对象要求着鉴赏力,对于美的艺术自身,产生美的艺术却要求着天才。这两句话相对于之前一些概念的解释较为简练易懂,并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天才之于鉴赏的关系。在第49节,关于构成天才的心意诸能力中,提到了精神一词,并在首段举例引出精神这一概念,对于精神的涵义解释为,精神(灵魂)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赋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而这原理所凭借来使心灵生动的,即它为此目的所运用的素材,把心意诸力合目的地推入跃动之中,这就是推入那样一种自由活动,这活动由自身持续着,并增强着心意诸力。对于精神的抽象解释,我认为,康德确实既深刻又具体地说出了它的内涵与意蕴。接下来,作者又对美的观念加以阐述,一言以蔽之,美的观念是想象力附加于一个给予的概念上的表象,它和诸部分表象的那样丰富的多样性在对它们的自由运用里相结合着,并且是言语,作为文学,和精神结合着。对于美的观念的解释,十分贴切,并和精神结合起来,使之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一体。
三、有待完善的哲学观
康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体系的奠基人。康德是从以前的唯理主义美学和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又从先验主义美学转到主观主义。《判断力批判》(1790年第1版,1793年第2版)这本书把两系列个别地独立地思考,由于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合目的性”的看法)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的。即一方面是有机体生命界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美和艺术的问题。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尚认为“把对美的批判提升到理性原理之下和把美的法则提升到科学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但是在他所做的哲学研究进展中,使他在1787年认为在“趣味”领域里也可以发现先验的原理,这是他在先认为是不可能的事。
照康德的意见,在纯粹美感里,不应渗进任何愿望、任何需要、任何意志活动。审美感是无私心的,纯是静观的,他静观的对象不是那对象里的会引起人们的欲求心或意志活动的内容,而只是它的形象,它的纯粹的形式。所以图案、花边、亚拉伯花纹正是纯粹美的代表物。康德美学把审美和实践生活完全割裂开来,必然从审美对象抽调一切内容,陷入纯形式主义,把艺术和政治隔离开来,反对艺术活动中的党派性。它成为现代最发动的形式主义艺术思想的理论源泉。
康德喜欢追求纯粹、纯洁,结果陷入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泥坑,远离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里的斗争,梦想着“永久的和平”。有学者认为,美学至此已空虚到极点,贫乏到极点。康德认为美是一对象的形式方面所表现的合目的性而不去问他的实际目的,即他所说的“合目的性而无目的”。所以最纯粹的审美对象是一朵花,是亚拉伯花纹等,这充分说明了康德美学中的形式主义。
康德的美学不是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中来,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的体系中来,作为他的批判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康德本想把“美”从生活的实践中孤立起来研究,这是形而上学的方法。但现实生活的体验提出了辩证思考的要求。只有唯物辩证法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解决美的与艺术的问题。
虽然康德在其哲学观上还不够完善,自有其矛盾之处,但他却是第一个替近代资产阶级的哲学建立了一个美学体系的,而这个美学体系却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一直影响到之后的资产阶级的反动美学。因此,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还是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探究的地方。
[1]康德.判断力批判.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