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罪之成因 罚之终果
——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2012-08-15沈晓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尼科夫索尼娅耶夫斯基

沈晓敏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罪之成因 罚之终果
——解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沈晓敏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文化创意学院,江苏 无锡 214028)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罪与罚》——“一部为人类感到伟大的隐痛的书”,笔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股悲哀与绝望的同时,尝试着对主人公拉斯科利里尼科夫身上的“罪”之成因与“罚”之终果做出剖析。

罪与罚;苦难;救赎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作家,与托尔斯泰齐名。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他的作品注重人性的发掘,逼视着人性的阴暗面。《罪与罚》是他的重要代表作品。黑暗的社会背景、困苦的成长经历使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的人性之恶放大,最终在“超人理论”的驱使下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去杀人,最终既接受了法律的惩罚也经受了良心的审判,在肉体的苦痛与内心的挣扎中找到了灵魂的安避所。从开始犯罪到惩罚结束他经历了从存在主义的自我实现到宗教救赎的精神历程。

1 罪之成因

“罪”主要指主人公拉斯科里尼科夫犯下了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罪行。但众所周知:他不仅杀了对方,也“用剪刀剪断了自己与周围人们和全人类的联系”[1]——杀死了“自我”,犯下了双重罪行。在作品一开始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对苦难民众充满同情与正义感的拉斯科里尼科夫:帮助同学、对马尔梅拉多夫一家仗义帮助,之后他却转变成了一位残忍、毫无悔意的杀人逃犯。笔者将试着做出解析。

1.1 黑暗的时局

作品写于1866年,当时是农奴制废除后不久,原本一些对未来怀有希望,认为社会会有很大改观的青年们遭受了极大的打击,满目是道德的沦丧、贫穷、卖淫、饥饿等。天真的理想被现实无情地扑灭了,尤其是部分大学生,本幻想着新生活的开端,可是在这混乱不堪的现实面前,他们彷徨不知所措,有的只是愤懑的情绪最终导致青年人思想异常直至恶念丛生。

再考究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虽然拿破仑已遭遇失败,但对欧洲影响深远,文中的“超人理论”源自于对“无限的自由和权力”的追求。作品曾提及诱发拉斯科里尼科夫去选择用斧子砍杀那老太婆伊万诺夫娃是由于拉斯科里尼科夫听到一个大学生与一位军官的对话:那个大学生激动地认为那是一个“毫无用处、毫无价值的、愚蠢凶恶且有病的老太婆谁也不需要她,恰恰相反,她对大家都有害”。而那位军官也认为杀死她,“拿走她的钱为的是日后用这些钱献身于为全人类服务、为大众谋福利的事业做千万件好事,能不能赎一桩微不足道的小罪,使罪行得到赦免”[2]。两人的谈话与拉斯科里尼科夫“超人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内心苦闷的主人公在幻想中开始寻求精神寄托而沉迷于“超人理论”,而这番所代表着时代通病的言论怂恿了杀人行动的实施。可见在这种弥漫着悲观绝望情绪的混乱时局下,年轻人意图通过犯罪来改变现状已是一股涌动的暗流,因此拉斯科里尼科夫做出杀人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1.2 贫困的经历

虽然在上文中提及与拉斯科里尼科夫有同样杀人想法的青年人有许多,但为何偏偏是他付诸行动,这要从其成长经历上寻求动因。细究之下可得出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他觉得是自己拖累了母亲和妹妹,对亲人的愧疚感演化为精神压力,催使其想要迅速改变生活;另一方面,拉斯科里尼科夫欠了女房东一身的债务后有了病态的胆怯感,促使他急于摆脱境况。

小说中描绘的俄国苦难社会现状中拉斯科里尼科夫的家庭是个典型:他早年丧父,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在家里靠妹妹微薄的薪水来糊口,母亲基本上没收入,作为法学大学生的他最终无法维系最起码的生活而被迫辍学。他明白家人的一切都寄托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妹妹杜尼娅迫于生计而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更是对内心敏感且性格孤傲的他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极端刺痛,因为作为长子无法给予家庭经济的支持,反而一直受家庭资助。贫穷使得双重性格的他放弃向善,罪恶在内心滋长,自认为不平凡的他为了快速改变命运而酝酿着一套“超人理论”并躲进那间如同“棺材”的斗室,开始谋划犯罪。其实这一理论早在拉斯科里尼科夫读书时发表的论文上已经初步成型,而困苦生活使之巩固并付诸实践。所以极端贫困的物质生活是造成拉斯科里尼科夫犯罪的重要原因,贫困使他委顿、幻想、疯狂并最终杀人。生活的艰苦能够压垮一个人,正如评论家皮沙列夫指出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病因不在“头脑里”而是在于“口袋里”,正是因为其处境的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力量和勇气所能承受的限度”,他的理论只不过是他被迫与之进行斗争的那个环境的产物,“真正的唯一的原因还是令人苦不堪言的环境”[3]。简而言之就是令人窒息的贫困生活压榨出了一个可悲的年轻罪犯。

1.3 信仰的缺失

在那个时代与拉斯科里尼科夫一样有着悲苦生活经历的年轻人比比皆是,为何作为大学生的他拿起了凶器?笔者认为没有宗教信仰使他突破了自身最后一道防线,迈上了犯罪道路。

在信仰东正教的俄国,民众一方面对人间的苦难与不幸同情,另一方面追求人的灵魂最终是否能得救,体现为“最高纲领主义”[3]。人们在各种困难面前苦苦支撑没有失控是由于笃信宗教,向上帝祷告或忏悔减缓了内心负压或获得心灵慰藉。对比之下拉斯科里尼科夫起初并不具有宗教信仰,道德感也很淡薄,从他犯罪后精神挣扎里的自我辩护、拒不认罪与不接受索尼娅的宗教劝导这两点就显而易见。早年丧父与母亲、妹妹相依为命;大学因贫困而辍学;妹妹为了他差点牺牲自己;索尼娅被迫沦为妓女;马尔梅拉多夫被马车压死;看到一个花花公子在街上勾引一个醉酒且连衣裙已经被撕破的少女;妹妹也差点在做家庭教师时被侮辱等。亲历的丑恶现象使其认为上帝不惩罚罪恶的有钱人,上帝并不公正从而不再相信上帝会拯救贫苦的人。他执迷的只是自己的“超人理论”,那就是他的“信仰”。以身试法的他,通过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一只没有用的、害人的虱子)来证明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却有权犯各式各样的罪,有权任意违法,为非作歹,而这只是因为,他们是不平凡的人。”[4],并将自己的行为视作摆脱困苦和造福人类的义举,是出于善行的目的。可见对于宗教信仰的背弃使得拉斯科里尼科夫犹如脱缰之马放弃了隐忍,孤注一掷于杀人计划。

2 罚之终果

与“双重罪行”相对应的,拉斯科里尼科夫所承受了“双重惩罚”,即刑事法律对于他肉身上的惩罚与精神道德上的惩罚两部分。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看来,法庭宣判的肉体惩罚是没有用的,唯一让人恐惧的是良心的惩罚,所以笔者在此就陀氏所扮演一位“残酷的精神拷问官”角度出发来分析“布置精神上的苦刑”以及苦刑的最终结果,解析如下。

当拉斯科里尼科夫用斧子劈杀了那个老太婆的同时,自己的精神苦刑就开始了,主要包括:被动逃避惩罚带来的内心挣扎与苦痛与主动接受惩罚带来的精神裂变。这两种精神苦刑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发展层次:

2.1 精神防线的崩溃

第一层次的惩罚是被动逃避惩罚带来的内心挣扎与苦痛,其结果是拉斯科里尼科夫的精神世界崩溃。在杀死了他人也“杀死自我”后,拉斯科里尼科夫陷入了孤凉的境地,害怕与别人接触,只能卧在自己的斗室里面,即使是偶然外出走动,也是像一个怕被人看见的孤魂野鬼一般的无目的地游荡。他怕暴露出掩饰在自己身上的罪恶,即使是自己的亲人。几乎每次与亲人见面都是一种巨大的折磨,亲情的温暖反而使他杀人后的恐惧与负罪感凸显出来了,使他内心煎熬。

最后警官波尔菲力的“心理审问法”犹如一把手术刀解剖着拉斯科里尼科夫孤立的内心使原来他笃信的“超人理论”(即他的犯罪动机也是为自己开脱罪责的辩词)难以支撑,如同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逼迫其自首。由此可见这一层次“罚”的结果就是主人公自身精神防线的崩溃。

2.2 精神的裂变

第二层次的惩罚是主动接受惩罚带来的精神裂变,其结果是拉斯科里尼科夫最终走向第三层次的救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自首使他摆脱了逃避罪责带来的苦痛,也是对于爱他的亲人(母亲与妹妹)与索尼娅的一种爱的回馈,但他原有的理论已全线面临坍塌。从罪的开始,到罚的结束,拉斯科里尼科夫历经了一个内心急剧变化的过程:承受苦难(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脱离苦难的企图(超人理论的强化)——摆脱苦难而不得(杀人效果未达到预期)——再度逃避苦难(拒不认罪)——直面苦难(自首),在这个过程之后,从不断逃避苦难到主动接受惩罚,所以他的自首其实意味着他平静地选择一种“自我的主动惩罚”而非来自法律与外界的“被动惩罚。”[5]

2.3 基督信仰的救赎

第三层次惩罚来自于基督信仰确立的惩罚与救赎。索尼娅是忠诚的基督教信仰者,她的行为对拉斯科里尼科夫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尽管索尼娅的不幸是由于社会造成的,但是她对于宗教怀着很大的虔诚,她认为人类是需要上帝的,她这样问自己:“没有上帝,我算什么?”因为对上帝的虔诚,她认为谋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是偏离上帝的行为。拉斯科里尼科夫先前的精神折磨主要来自于杀人后的孤独,杀人的行为超越了对自由的约束。索尼娅认为真正让拉斯科里尼科夫痛苦的原因在于,拉斯科里尼科夫的行为是违背上帝的行为。索尼娅的观点也正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观点,信仰上帝才能带来心灵的救赎,不管自身行为如何,都不能违背上帝。此时的“罚”即是背离上帝后带来的心灵的惩罚与挑战,而只有这种“罚”的结果才是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想要真正表达的。于是有了结尾拉斯科里尼科夫最终在索尼娅的引领下,背负了苦难的十字架,两人走上了一条用苦难来净化心灵的救赎之路,即惩罚的最终是救赎——上帝才是那个环境下人们走向未来的必然希望,这也是作者所表达的生命意义。

3 结束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显示了俄罗斯文学痛苦的、宗教的严肃性特点,他身上,或者说他笔下的主人公身上浓缩了俄罗斯生活,俄罗斯命运的全部黑暗”[6]。而《罪与罚》中的拉斯科里尼科夫所犯下“罪”的原因与所受“罚”的最终结果既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俄罗斯民族记忆中所包含的深深苦难,同时也体现了陀氏作为一名优秀灵魂剖析者的深邃。

[1] 弗里德连杰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主义[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210.

[2] 叶夫多基莫夫.俄罗斯思想中的基督[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31.

[3] 张变革.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期创作中精神化景物描写[J].外国文学评论,2007(4):101-108.

[4]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曾思艺,朱宪生,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5] 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5-216.

[6] 尼·别尔嘉耶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The Karma of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Analysis on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 of Dostoyevsky

SHEN Xiaomin
(School of Culture and Creativity,Wuxi Profess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xi 214028,China)

Based on Dostoyevsky’s representative works of“Crime and Punishment”,agreat book that makes people suffering,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karma of the crime and punishment of the hero Raskolnikov,with a kind of feeling of sorrow and despair.

Crime and Punishment;suffering;redeem

I 06

A

1671-7880(2012)05-0085-03

2012-06-12

沈晓敏(1986— ),男,江苏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秘书学。

猜你喜欢

尼科夫索尼娅耶夫斯基
下次还要用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别让一扇门挡住去路
茨威格是小一号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著名导演涉嫌欺诈被拘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对一个人的认识
俄罗斯女排主教练被疑上吊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