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历程及特征
2012-08-15徐晓
徐 晓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武汉 湖北 430056)
一、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带来农业剩余劳动力产业间的转移,即从第一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转移的原因既有国家政策的影响,也有经济方面的利益驱动。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标志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此阶段主要以“赶超战略”为导向,客观地选择了二元结构的发展模式,由此逐渐形成了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49-1957年。这一阶段是农业劳动力在未受政府控制下的自发性转移阶段。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的初期,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居民享有较为自由的迁居城市权利。在1950-1957年城市新增人口中,机械增长占60.8%。[1]
第二阶段为1958-1963年。此阶段因经济发展的大起大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出现了较大的波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使中国的城市职工人数猛,城镇人口由1957年的9900多万人迅速增加到1960年的1.3亿人。新增的城市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同期新增的城镇人口中机械增长约占90%。而随着“大跃进”狂潮的退却和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又迫使大量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回流。农村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1958年的58.2%又陡升至1963年的82.5%。[2]
第三阶段为1964-1978年。该时期农村劳动力处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农业人口的转移基本上处于萎缩阶段。在1958-1975年,城镇新增人口中,自然增长比重达77.3%,而机械增长仅为22.7%。[3]这一时期,统购统销制度的实行,造成农村商品市场萎缩,家庭手工业和个体小商贩迅速衰落,广大农民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被边缘化。
(二)改革开放后(1979-2004年)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出现在改革开放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使一部分农民摆脱土地束缚,开始非农化转移。据统计,1978-1999年,非农产业累计转移人数达1.18亿,年均转移562万人,劳动力转移总量由0.22亿人增加到1.4亿人,年均增长9.3%,劳动力非农化率由7.1%提高到29.8%,提高了22.7%个百分点。[4]改革开放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准备阶段(1979-1983年)。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广泛实施,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人多地少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广大农民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出现少量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就业。据调查,浙江农民较早外出搞建筑,山东桓台县外出建筑队到1984年已由0.6万人发展到3.8万人;温州外出者多从事手工业、做小生意,1984年已扩大到9万多人,出省就业的超过10万人。珠江三角洲的顺德、东莞市都有几万外出就业。据估计,改革初期全国外出就业不超过200万人。[5]
第二阶段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启动阶段(1984-1988年)。1984年中国政府确立了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在此期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1984年的5028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9545.5万人,增长89.9%,总产值亦由1984年的1245.4亿元增加到1988年的4428亿元,增长2.6倍,年均增长37.3%。[6]1988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所占比重,从1978年的9.2%上升到1988年的19.4%。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比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1988年的59.3%。[7]
第三阶段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缓慢调整阶段(1989-1991年)。1988年出现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1989年政府实施的治理整顿,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受到冲击,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下降,年均仅吸纳260万农业劳动力。甚至部分已进行了非农化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又回流到农业。在此期间,农村劳动力中,非农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由1988年的21.9%下降到1991年的20.7%。[8]乡镇企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大幅减小,引发了席卷全国的“民工潮”。
第四阶段为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时期(1992-1996年)。从1992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入了快速转移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市场经济在不断完善,工业由此获得长足发展,逐渐告别了短缺经济。乡镇企业走入了产业结构性困境,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土又离乡”,实行异地转移,流向城市。1992年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已达3500万人,1992-1996年间,累计转移农业劳动力4122万人,年均824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率也由20.7%迅速提高到28.8%。[9]
第五阶段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1997-2004年)。面对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不堪重负,而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又面临转移的困境,中国政府提出了发展小城镇建设的新思路,并制定了大中小城镇多层次发展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十五”期间的2000-2004年,农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合计减少了2201万人,年均减少550万人;非农产业就业人员合计增加了3934万人,年均增加984万人。这期间从事农业和非农业就业的人员比例由68.4:31.6变化为61.6:38.4。[10]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从1978-2004年,农村就业人员合计增加19057万人,年均增加733万人。其中农林牧渔业增加2140万人,年均增加82万人;非农业增加16917万人,年均增加651万人。全国农村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农村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由90%以上,下降到60%多。[11]
二、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历程看,主要有如下特征:
(一)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交替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大跃进使大量农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大跃进的破产和粮食危机又迫使大批农民和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运动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二)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重化工业对农业劳动力的低吸纳率,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成为中国农业人口转移中的一个特点。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赶超战略”,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的道路。为了积累高资金的投入,建立了城乡分治的体制,严格的户籍制度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
(三)户籍制度成为阻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政策性障碍。重化工道路的选择,注定了工业的高积累只能来源于农业。对农业的剥夺,造成城乡比较利益的巨大差异,为了防止农业人口在利益驱使下流向城市,构筑了城乡等级森严的户籍壁垒。
(四)乡镇企业成了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的主要吸纳地。改革开放后,长期城乡分治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农民的自由迁移,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转移了一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一般是首先进行集中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相当高水平以后,进行郊区化、逆城市化,城市工业开始向农村扩散,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完成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中国乡镇企业这种工业化发展模式和西方国家一般的发展模式相反,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中的又一显著特点。
三、结语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之路,可谓曲折起伏。既有经济原因带来的人口激增,也有政治运动带来的“逆城市化”运动,更有“民工潮”导致的人口冲击。其中国家主导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政治运动在城市化发展中占主导地位。
制约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和文化因素。经济方面有区域经济水平、区域产业化水平和社区区位。制度因素有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
中国建国初期的重化工战略,资本的高投入和人员的低吸纳能力,使中国选择了城乡隔离的人口管理政策,出现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非同步发展。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脱节,工业化超前于城市化。中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业化与城市化没有同时进行,对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阻碍,致使在工业化得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今天,在农村仍然滞留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身兼双重使命:一方面要使城市更加凸显现代化城市的功能,另一方面还要尽可能多的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1][2][3][4][9]刘怀廉.农村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6]孙晓明,刘晓昀,刘秀梅.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7][8]葛培华.对我国农民工流动的回顾与反思[J].嘉兴学院学报.2003(4).
[10][1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中国农村劳动力调研报告——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