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探讨※

2012-10-21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资源库资源共享共生

王 泽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56)

近年来,校本资源库逐渐成为资源建设研究的热点。“‘资源校本化’是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中最重要的问题”,[1]也是今后高校资源建设的主要方向。然而,校本资源的建设并不容易。传统教学素材、课件、乃至网络课程等的制作、管理和分享难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资源建设环境,让师生乐于参与,是当前校本资源库建设的一大难题。Web2.0强调开放、参与、互动,可促进资源建设应用中师生主体性的实现。将Web2.0各种开放、交互性的信息载体纳入资源范畴,将博客、微博、播客、在线百科、网摘、论坛、SNS社交网等视为可进行知识传播与共享的教学资源,在校园网将它们和传统素材、课件整合建立网络学习生态圈,建设一个既面向共享又面向共生的资源库,不仅可保证高校各类资源的共享和积累,还可使师生真正获益,乐于参与,促进两类资源在相容与互动中共同发展和创新,推动高校校本资源的整体建设发展。

一、“资源共享”和“资源共生”

“教学资源共享”目前在教育领域已成共识,相关研究很多。但对于教学资源共享的价值和意义,常未加深思。从已有文献看,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和梳理其价值。微观而言,“资源共享”的作用是服务教学;宏观来看,其有利于增强高等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程度,促进高等教育办学方式的变化,促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然而,从“资源共享”的效用机制和层次来看,我们认为关注资源的教学价值永远是第一位的,只有微观的教学价值得以实现,宏观的价值才能有所保证。

从教学价值来重新审视“资源共享”,可发现之前围绕素材、课件等为中心的资源共享可认为是希望提供一种“精炼的”、“优化的”[2]资源来影响教和学,并认为这种方式可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这种“资源共享”的行为实践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倾向是:教育是确定可控的过程,教育活动犹如工业生产。这和早期的程序教学思想、前几代教学设计思想(面向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思想出现之前)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常是一经创建即难以修改的,具有封闭性、稳定性、程序性等特点。

这种缺乏开放、变化、发展等特性的“资源共享”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是相一致的,封闭的、稳定的、可预测的科学观和以数据库技术、Web1.0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孕育了高校以素材、课件为中心的共享型资源库的发展。其对教师的备课、数字化教学和学生基于资源的自主学习(尽管很封闭、程序化)都有很大作用,也改变了高校以纸质材料、光盘等资源为核心的状况,极大地优化了高校的资源结构,丰富了可使用资源的总量和类型,促使高校优质资源迅速增长。

传统的教育思想忽略了人的主体性的存在,程序化的思维方式压抑了人的生命的鲜活性和生成性。“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宣告了科学的确定性与客观性的结束,……后现代科学范式所代表的开放的、变化的、发展性的科学观开始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在教育领域,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以皮亚杰为先导的建构主义,都开始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把教育看作一个开放的生成性活动,并且主张教育活动中的平等对话以及对多元价值的尊重。[4]进入21世纪后,这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在技术革命的支持下愈发彰显其影响力。这场技术革命即Web2.0网络技术革命。Web2.0强调开放、参与、互动,将信息技术中的信息与数据的处理能力和人的生产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搭建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的桥梁,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扩散和知识增值,即“知识(资源)共生”。

“资源共生”和“资源共享”不同,“资源共生”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参与主体的相互沟通与联系而促进资源的生成和发展。可以说,“资源共享”是“资源共生”的基础和必经阶段,没有“资源共享”就没有“资源共生”;通过一定的参与机制,可促使“资源共享”向“资源共生”发展。当今网络环境里,Web2.0就是这种参与机制的提供者。

二、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教学资源库建设分析

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资源库,从哲学层次上看是共享型和共生型校本资源库建设范式相容与互补的结果。而根据资源适用目的性原则来看,是根据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不同的特性和效用综合整合的结果。以素材和课件为中心的显性资源在传递系统的教学内容方面有优势,以共享为主要目的;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隐性资源在发起问题、激发兴趣和讨论方面有优势,以共生为主要目的。它们统一于门户入口,师生一次登录即可享用所有资源。需指出,显性和隐性资源“共享”、“共生”的界限并非那么严苛。隐性资源本就基于课程,与教材、课件及各种资源息息相关,它们的发展必将推动显性资源的发展和创新。尤其在一体化的技术环境里,显性资源可被更多人发现、使用、点评建议获得改良,实现“共生”,从而推动校本资源的整体建设发展。可从资源库系统的建设、资源库管理、资源库的教学应用三个层面去探讨资源库的建设问题。

(一)资源库系统建设

系统整合是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资源库建设的核心问题。所整合的对象包括:以积件、学习对象元数据(LOM)等资源共享理念指导构建的素材、课件资源库;以Web2.0和知识管理等技术思想指导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

从所采用的具体技术看,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资源库不仅需使用系统整合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技术、基于浏览器的B/S等传统技术,还需根据学校的具体需要应用Web2.0相关技术。通常,一个基于Web的资源库只要使用了下面一些技术,就可说它是利用Web2.0技术建立的:①CSS、有语义的、正确的XHTML标记和微格式;②相当丰富的应用程序接口技术(例如AJAX);③基于RSS/ATOM的联合机制;④RSS/ATOM数据的聚合;⑤简洁而有意义的URLs;⑥支持发布为weblog;⑦REST或者XML web功能应用程序接口;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5]一般学校需信息技术中心寻找合作伙伴、供应商共同组建项目团队完成系统建设。

从系统架构看,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资源库实质上是传统素材资源库和面向学校的知识管理系统整合的结果。参考IT界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6][7],资源库的系统结构体系如下图。

(二)资源库管理

该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努力,它是个真正实现“校本化”建设和管理的资源库。资源的丰富程度、社区的交流氛围都需每一个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图1 高校共享共生型校本教学资源库系统架构体系

1、管理模式。资源库实现的是人本化管理,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其中对素材、课件等的审核也像管理博客、微博一样将权利下放给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将使个体的行为受到约束。资源的使用者、建设者、评价者、管理者均主要是师生。学校搭建好系统后即可将系统完全交由师生。

2、管理内容。从系统专职管理者的角度说,其任务主要为各种资源(包括素材、课件、微博发言、图片、评论等)的监控,尤其是杜绝不文明内容的发布;用户管理;系统维护与管理等。而师生则对自己上传的资源、发言和知识进行管理,并互相监督,利用网络舆论强化道德要求,进行文明引导和规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资源库教学应用

资源库中,用户操作既可“读”,又可“写”。总体以“写”为主,“读”也以“写”为目的,才能收获更多。应用模式为让师生在交流中分享和增长知识,协同学习和成长。应用的关键有两个:分享意识和教学设计。帮助师生建立资源和信息分享的意识,才可能使师生体会到分享的喜悦,进而能长期投入。

无论是上传素材、课件,还是发表Web2.0资源,都需教师进行一定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要和Web2.0资源做到良好的呼应和配合;Web2.0资源也要在随性中时刻关照课程教学目的,做到“形散神不散”。

[1]章献明.给教育资源打上学校的烙印——关于现代教育技术校本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5-8-22(5).

[2][3][4]周宗伟.共生的教育环境——信息社会中学校教育技术的运用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6):17-48.

[5]孙茜.Web2.0的含义、特征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06,(2):69-74.

[6]王伟军,刘艳芬,王显彬.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6):97-101.

[7]陈劲,杨志强.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1,19(2):27-31.

猜你喜欢

资源库资源共享共生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健身气功开放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