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其对策建议——以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为例
2012-08-15陈世宁
陈世宁 李 飞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农村教育是指发生在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地区,以农村人口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农村基础教育,是指针对农村适龄人口实施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就其社会意义还是经济意义来说,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所辖农村地区为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对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1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
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下辖15个行政村,目前仅有1所初级中学(邓南中学)、3所小学(邓南中心小学、水洪小学、捞子湖小学)、2所公办幼儿园(邓南中心小学、水洪小学两所小学的“校中园”)、1所公办托儿所及若干所私立幼儿园。目前,初中在校生125人,3所小学共计在校生338人。几所学校,均存在学生规模严重偏少,教师队伍严重超编,结构不合理,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等困难,但教师队伍总体稳定,爱业敬岗,在艰苦的条件下坚守教育信念,顽强拼搏,负重前行,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有的学校还办出了特色,有的学校教学质量甚至远远超过了城区学校,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肯定与支持。
总体上看,邓南街的四所学校基本满足了15个行政村的中小学教育需求,确保了广大农民孩子有学上。近年来,该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工作
汉南区将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全区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在某些方面给予了积极支持。邓南街政府去年单独支持邓南中学1.5万元办学经费。汉南区教育局十分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条件,推行了“安睡工程”,为每一位农村教师配发了一张折叠躺椅及一床毛巾被,方便教师在学校午睡。
(2)教师福利待遇得到了较好落实
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已落实到位,初中教师平均月工资近4000元,且工资能够按时发放。农村教师补贴220元/月,较偏远的两个小学补贴为240元/月。有的学校还能够享受上下班路费报销。
(3)教师队伍稳定,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强
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四所学校的教师队伍处于稳定状态,教师安心农村教育教学,从教积极性较高,表现出极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邓南中心小学的教师自己动手栽种花草,美化校园环境。水洪小学的教师义务兼职当学校门卫。捞子湖小学教师轮流在学校食堂义务兼职当厨师、食堂服务员,学生称赞“个个老师都是活雷锋!”。
(4)有的学校办出了特色,有的学校取得了惊人的教学质量
在重重困难下,农村学校积极谋求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捞子湖小学教学质量连续10年在全区名列第一,总分比其他学校(含城区学校)高很多,重点中学录取率较高,学校也出了不少名牌大学生。邓南中心小学在全武汉市范围内率先创办了“校中园”(在小学内设置公立幼儿园),解决了附近农户小孩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多年坚持教师自制教具,吸引了许多学校慕名参观学习;充分利用邓南甜玉米文化,编写了专题校本教材,让甜玉米相关知识进课堂,组织学生以甜玉米为原材料制作手工作品,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有效开展素质教育。该校提出了“与时俱进,创办农村特色学校”,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是汉南区农村学校的一个窗口。
(5)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村小学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30%~50%,留守儿童的教育受到了学校的重视。捞子湖小学教师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坚持自费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通长途电话,与家长沟通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还特别注意把握留守儿童父母回乡的机会,与学生父母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有的学校十分关心留守儿童的集体生活,对贫困留守儿童,没钱参加学校组织的春游的情况,教师自筹费用,让其参加集体活动。
2 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总体水平低
农村基础教育,无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方面讲,水平都相对较低。农村“普九”存在一些隐形缺陷,农村学生的流失、辍学的压力依然存在。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育成效等方面,总体水平偏低。
2.2 班级规模过小,生源连续多年锐减,且仍在递减
近些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效果的逐步呈现,同时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农村青年夫妇携带子女外出务工,一些农民全家搬离农村,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源呈现锐减的态势,且还在递减。在此背景下,农村中小学被迫合并、停办、降级,原来每个村一所小学,现在八九个村共一个小学。即使如此,在校生规模仍然严重偏少。
邓南中学只有125个在校生。三所小学共计338人,最少的学校(捞子湖小学)只有50个学生。所有学校班级人数严重偏少,捞子湖小学一、二、三、四年级均只有7名学生。邓南中心小学,在校生人数175人,是最多的一所,最近几年每年减少20至30人。该小学原来对口三个行政村,在上世纪末在校生1100多人,目前对口9个行政村,在校生只有170人。生源锐减的严峻形势由此可见一斑。
2.3 教师普遍超编,结构不合理
由于学生人数连续多年下滑,按照师生比确定的教师编制,随之逐年减少,由此导致每个学校都存在教师超编的情况。在此情形下,几所学校已多年没有新进教师(支教教师除外),有一所小学已连续16年没有新进教师。前几年,街道教育党总支统一安排,退养了一批教师(男教师55岁,女教师50岁离岗退养),但仍然严重超编。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也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没有新进教师,教师队伍年龄偏大,大多数教师都是40岁以上,35岁以下的教师寥寥无几,其中捞子湖小学最年轻的教师也有36岁。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问题突出,缺乏活力。另一方面,教师队伍中语文、数学教师过多,英语、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教师较欠缺。此外,一些优秀的教师被抽离农村学校,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很大的冲击。
2.4 农村学校教师工作压力大
与教师队伍超编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教师队伍超编,只是相对于学生数目而言的。但是对于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教师人数又显得短缺。捞子湖小学教师的平均周教学量达18课时(不含自习课),绝大多数教师身兼多门功课,最多的一人担任7门课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校长都坚持上课。
2.5 办学经费普遍短缺
按照现行的教育制度,学校的办学经费依据在校学生数目计算、拨付。在学生数目严重偏低的情况下,学校的办学经费自然严重不足。在经费严重短缺的压力下,有的学校难以正常开展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有的学校连粉笔购买、试卷复印等教学基本支出都显得十分为难。
学校开支十分节约,捞子湖小学为了省电省钱,只在教室安装电灯,教师办公室不装电灯。有的学校开动脑筋,自筹办学资金。如水洪小学开办了“学农基地”,利用校园土地,种植菜园,补贴学校教学开支,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教学经费短缺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2.6 教学设施落后
四所学校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教学设施老化严重的问题,教室、门窗、黑板、操场等基本的教育设施大多已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普九达标”中,几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大多已陈旧落后,甚至老化废弃;欠缺先进的教学设施,有的学校连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欠缺。水洪小学没有像样的体育设施,学生十分喜欢打乒乓球,但学校一直没有乒乓球台。
2.7 幼儿园办学不规范
在主体学校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作为“校中园”的幼儿园,也存在着一些办学难题。一方面,缺乏专业幼师,大多是小学教师转型任幼儿园教师。另一方面,幼儿园设施过于陈旧,难以达到教学效果,且存在安全隐患。
3 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推动城乡教育平等进程
结合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特别是农村教育现状,坚持平等原则应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出发点。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城乡教育平等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武汉市汉南区邓南街已于数年前撤乡建街,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但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还需要从各项教育政策及教育资源投入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平等。
3.2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
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相比质量低下,这最直观的反映在农村学生高考的升学率远远低于城市学生。因而,必须大幅度增加义务教育投入,一方面可以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它也是调节城乡居民的福利水平的有效措施。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尽力提供免费且同质的义务教育。应建立完善的教育投入监督机制,确保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落实到位。
在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应当采取更科学合理的方式。目前,某个具体学校的教育经费基本上是按照在校学生的人数核算。这种分配制度,直接导致某些学生规模偏小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已经影响到学校的正常运行管理。基于此种情况,建议对学生人数偏少的学校,在办学经费的核算拨付上,设置保底基数,或者对学生数目偏少的学校单独拨付一定的办学经费。
3.3 优化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和长远发展。工作任务重、生活条件差、工资待遇低是农村中小学留不住好教师的主要原因。从现实出发,正视教师群体的利益,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教师待遇水平,是目前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时,不但要保证这些地区教学编制的基本需求,还要考虑农村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学校功能扩展后的岗位需要,绝对不能按“师生比”“一刀切”。为加速农村师资素质的提高和年龄结构的调整,教师人事政策应向农村倾斜,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旋,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偏远农村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