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明堂的“铁笔隶书”解读

2012-08-15姜连起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汉碑明堂教授

姜连起

(中国传媒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北京 100024)

第一次看到张明堂教授的书法,立刻就会被这种奇特的隶书所吸引:如铁似刀的笔画、秀美典雅的结体、奇妙变幻的章法……张明堂教授的隶书被人们誉之为“铁笔隶书”,或称“铁书”。

对于张明堂教授的“铁笔隶书”,人们普遍感觉美观、典雅、清新、奇特,但也有人理解不了:隶书应当蚕头燕尾,没有蚕头燕尾还是隶书吗?是的,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隶书的概念,已经牢牢定格在宽扁的形体结构和蚕头燕尾的笔画特征上,没有蚕头燕尾就不是隶书,实际上,这是对隶书的一个误解。

隶书又称“隶变”,是中国汉字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变的过程。经春秋战国至秦汉几百年时间的“隶变”,中国文字由大篆等古文字形式演变为以楷、分、行、草为代表的今文字系统。分书,也称八分书,指东汉时期形成的具有宽扁形体、蚕头燕尾特征,广泛应用于碑刻的一种书体。习惯上,人们将东汉的八分书称为隶书,其实,八分书只是隶书的一部分,是隶变的一个结果,而不是隶书的全部。

隶书书法自东汉以后,一直处于衰微的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人们把东汉的八分书奉为圭臬,曲解了隶书,忽略了真正的隶变。魏晋时期,写隶书者皆以汉碑八分书依样葫芦,唐宋元明之时,人们又借鉴楷书的结体与笔法,明人赵宦光曾说“倚真书为骨,而遥想汉为之,亦谓之隶,意殊溷溷”。直到清代,由于金石考据学发达,人们研究古文字后才恍然大悟,“不究于篆,无由得隶”,于是引金石入隶,隶书“直逼汉人”。

事实证明,研究隶书书法,必须冲破碑刻八分书的桎梏,正本清源,从源流上探究隶变,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领悟和把握隶书。

张明堂教授师从著名书法家严承邨先生,严承邨先生也是当代书法大师欧阳中石的老师。张教授长期以来醉心古文字,致力于隶书书法的研究,溯其源,辨其流,明其理,特别精研隶变之道。其书法博采甲骨文、金石文字、小篆、简牍、帛书、碑刻八分书等众家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铁笔隶书”的书法风格。“铁笔隶书”深得隶变意趣,既风格鲜明、卓尔不群,又内涵丰富、意蕴无穷。它需要仔细品读、体会、领悟,一读吃惊,再读感叹,三读会心。“铁笔隶书”匠心独具,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有独到之处:

第一,“铁笔隶书”的笔画线条如钢似刀,蕴含着一股洞穿金石的力量(见封三作品《书馨》)。这是人们称之为铁书的由来。

传统上汉碑八分书的法则是蚕头燕尾,然而,过分强调蚕头燕尾往往导致笔画的弧曲纤弱、重复呆滞。“铁笔隶书”显然汲取了汉简隶书、铁线篆和甲骨文的特质,整体上并不刻意营造蚕头燕尾的形体表象,其关注点重在笔画的韧度与力度,变柔为刚,力求笔笔体现力度,强调笔画刚硬如铁,力贯千钧,运笔如刀,锋之所至,坚无不催。“铁笔隶书”铮铮筋骨,有一往无前之势,读来令人心生豪气。

第二,“铁笔隶书”的结体端庄大方、典雅俊秀,具有庙堂之美。鲁迅先生曾说过,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结构表现形美,结构是书法艺术的重点,也是难点。隶书结构复杂、风格别样,历来难于统一协调起来。“铁笔隶书”的审美志趣在典雅,其结构集古籀小篆、汉碑八分、简帛隶书等结体之长,精心设计布局,尚法度、求隽永,摒弃怪诞,拒绝丑拙,字字严谨方正,通体严肃规范,给人整体印象是堂堂正正,风度儒雅(见封三作品《笔浮梅蕊文以载道》)。另外,“铁笔隶书”在规矩中也蕴含着张扬的个性特点,有时或长长一撇,或重重一捺,又体现潇洒灵动姿态,飘逸脱俗,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铁笔隶书”是隶篆结合,自成一体。隶变源自古篆,在隶变过程中又不同程度地保留和变化了许多篆法的形式,这是隶变的一个特点,也是隶变区别于其他几种书体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在书法中将多种书体形式汇融一起,往往容易造成相互冲突,给人以牵强附会、生硬呆板、不伦不类之感。“铁笔隶书”巧妙地根据文字意境的需要,引篆及金石文字入隶,独具匠心的谋篇筹划,不仅在形式和风格上做到和谐统一,似行云流水,宛若天然,而且妙趣无穷,耐人寻味,引人入胜,作品如诗如画,抒情怡意,增添了审美情趣(见封三作品《学贯中西德敦文武》)。

第四,“铁笔隶书”在章法布局上灵巧飘逸,体情达理,尤其是榜书大字,独辟蹊径,完全打破了汉碑八分书均衡的格局,充分呈展现了隶变的特点与魅力,兴之所至、境之所需,或大或小、或隶或篆、或重或轻,或高或低,皆以情境而巧妙安排,不拘一格、起伏跌宕、自然天成(见封三作品《博通上下雅集古今》)。读张明堂教授的榜书,能感觉到一股霸气豪情,能催生出一种令人振奋的力量。

张明堂教授执教于山东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书法教学和隶书书法研究。“铁笔隶书”是他潜心研究书法隶变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中国书法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明堂教授对隶变有独到的研究、理解和领悟,他认为,隶变是研究现代文字和书体的一把钥匙,隶变的核心在“变通”。隶变有许多的书写形式,如:汉碑隶书、简牍隶书、帛书等;隶变又产生了许多字体,如:八分、行书、草书、楷书等。汉碑隶书仅仅是隶书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已经僵化,是一种走到穷途的八分书。长期以来,隶书衰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混淆了八分书与隶书的概念,误把八分书当隶书,舍本求末,曲解了隶书,忽视了隶变的过程。

在隶书书法研究中,要准确地把握隶书,领悟隶书的真谛。首先,要视野开阔,放眼于整个隶书的大系统,不能囿于汉碑八分书,一叶障目,抱残守缺,而是要追本溯源,研究古文字的隶变过程;其次,要博采众家之长,切忌沾沾自喜于一碑一帖的临摹,作茧自缚,不敢越雷池一步,实际上每一种碑帖和书体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后,要通达其变,对各种碑帖和相关书体要融会贯通,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隶变之旨在变,要通权达变,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方向,这样才能探索隶变之道,领悟隶书的内涵,从而真正写好隶书。否则,自甘于残羹冷炙,拾人牙慧,只能徘徊于隶书门外,而不得隶变之道。

古语云“诗言志”,书法也必须讲法度、重意趣。书法历来有法,书法的基础前提是汉字优美的形体结构,这是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问题,也是书法的一个难点问题,如果不能把握形体结构,也就无所谓书法了。书法更要有意趣,意趣所反映的是知识的积累,是学识的体现,是心境的表达,也是书法的灵魂所在。

张明堂教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书法水平和技艺达到了比较高的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书法界一定的地位。不仅如此,他在书法传播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张明堂教授在几十年的书法教学和传播中,使数以千万计的学生聆听了他的书法讲授,感受和体味了中国书法之美。2007年10月,中国传媒大学邀请张明堂教授举办书法专题讲座,反响强烈;2007年12月,张明堂应邀做客中央电视台直播访谈节目“教你写好字——张明堂教授在线”,使国内外数亿观众领略了教授风采。“铁笔隶书”以其清新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开始被认识,并且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著名记者叶斌在“雄霸书坛一枝秀——访铁笔隶书书法家张明堂”(见《法制与社会看点》2012年第5期)一文中,说铁笔隶书“可能在当今书坛上堪称一怪一奇,在诸多的书画作品中,你会一下子被他的作品所吸引,如铁似刀的笔划、刚劲明晰的结体,奇妙变幻的笔法,仿佛让人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快乐空间,并使人产生对自然界的无穷遐想和美感!这就是记者对张明堂作品的第一感观”。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鸿铎教授对张明堂教授的书法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铁笔隶书”独树一帜,个性鲜明,读“铁笔隶书”会给人以美的享受。首先,结构之美,“铁笔隶书”取法乎正,一笔一划都精心策划、周密安排,源流分明,一目了然,巧妙地展示了汉字的形体之美;其次,章法之美,“铁笔隶书”严谨奇特,行笔谋篇,不作随意之举,轻重缓急,随处照应,恰到好处;再次,意境之美,“铁笔隶书”不是简单机械的书写文字符号,它通过笔划的起伏变化和文字形态语言去表达文辞的意境内涵,通篇或似清潭止水,波澜不惊,或如行云流水,自由自在,或如突兀绝险,惊涛裂岸,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美国世界艺术家协会执行董事李杰先生说,张明堂“铁笔隶书”之奇有二:一是用柔软的毛笔写出如刚似铁的的笔划,力透千钧,令人称奇;二是布局巧妙,其作品巧妙借鉴了篆刻和国画的形式特点,疏密结合,高低穿插,轻重搭配,每一幅作品既是一幅画,又像一首诗,奇妙无比。

著名书法家徐景水教授评价说,“铁笔隶书”不走丑怪之路,崇尚人文美学,属于学院派书法;“铁笔隶书”精研隶变,纠正了长期以来人们对隶书笔划柔曲的误解,区分了隶书和八分书的概念。

齐鲁师范学院马振凯教授认为,书法不仅要讲究法度,而且须体情达意。“铁笔隶书”风格独特,自成一体,意蕴无穷,它于隶变探源究流,理解了隶变的内涵,继承了隶书的传统。隶书是汉字文化的积淀,也是一种心境的悟解,更是一种哲学的意境。隶书书法不仅可欣赏、品味,而且更需要神会。“铁笔隶书”中许多字的写法奇特,有的甚至难于辨识,但是,当你读懂之后会有一种会心的感觉。实际上,这正是它刻意追求的,也是历代书家所倡导的书以达意的一种基本方法,它强调和表现的是一种境界,期待的不是简单的下里巴人的热闹,而是阳春白雪的典雅和高山流水的清远。

“铁笔隶书”源于传统书法,从作品中我们既能够看到各种汉碑的典雅、庄重,也会领悟汉简、帛书潇洒飘逸的神韵,更能感受到甲骨、金石文字的筋骨和意趣。

“铁笔隶书”是书坛的一朵奇葩,其产生不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内容,也显示了古老的隶书书法旺盛的生命力。艺无止境,我们祝愿张明堂继续深入探索隶书发展之路,把“铁笔隶书”艺术发扬光大。

[1]启功.古代字体论稿[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2]康殷.古文字形发微[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3]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碑明堂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探访明堂天堂
刘排教授简介
巴蜀汉碑书法艺术探究
汉碑的个性特征及其审美趋向
浅析汉碑的形制及其演化
一垄地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漫画
安处养元气 燃犀熔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