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新机制
2012-08-15房丽华
房丽华,卢 婷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指出,全面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基地建设,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操作技能的指导培训上,主要目的是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一技之长。这样的教学只能解学生一时之急,不能解学生终身之困,更不能应社会发展之需。其实,大学生创业意识还是较强的,却没有人能轻易走上创业之路,这与他们对创业的客观环境及自身的主观评价不高有关,而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创业资金缺乏,最主要的主观原因是创业能力不足。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等于技能。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促进学生和学校生存发展的战略,深刻认识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社会责任问题,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改善我国创业环境,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业者。
一、建设创业教育教师队伍
教育部2010年4月下发的文件指出: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进行创业教育,教师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是成功实施创业教育的前提。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也注重教师队伍的建设,但“双师型”的教师数量和质量根本满足不了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企业家型的教师更少。高职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滞后正是制约高职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创业指导教师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的原则,师资队伍来源应该多元化。内部培养主要是为教师提供在职进修或脱产进修的方式,到企业第一线去,拜创业者为师,学习到过硬的创业本领,让一线教师都具备既能传授理论又能带领学生创业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大胆引进已成功创业的毕业生、研究机构的学者、社会企业家、学校的行政领导、与创业相关的社会组织机构(如银行、工商、税务等),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师资队伍,也可以说是一支创业团队,直接指导学生创业实践,开发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可减少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必要的失误。
二、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合理设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成功实施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应具有鲜明的高职创业教育特色,体现指向性、综合性、活动性的原则。新的课程体系应包括创业公选课和核心课,涵盖人文和理工学科。以人文学科为载体,进行以创业意识、创业品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如开设《大学生创业心理指导》、《资产经营管理》、《市场经济预测》课;以理工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训练,如开设《创业实务类教育》、《财税代理》、《投资融资服务》等。开设“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必修课程。课程设置要把学生接受创业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向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转变。课程开发体系以能力为本位,创建高职创业能力教育模式。构建课程指标体系要从注重“专业标准”转变到注重“绝对标准”与“个体标准”的相互结合,实施方式要从“课程传授”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注重书本知识”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固定课程安排”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三、大力营造创业软环境
(一)营造校园创业文化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适宜的人文环境来支撑。大学校园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在这里,有个性展示的自由,也有集体交往的需要;有理论学习的便利,也有实践创造的平台。围绕创业能力的培养来营造相应的校园文化,是引领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大学构成了影响大学生创业最直接的微观环境。所以高职院校应培育校园创业文化,用校园文化点燃学生的创业激情。
校园创业文化可以通过邀请相关人士举办创业专场讲座,造就浓厚的创业氛围。举办创业专场文艺汇演,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获得感动;开展创业大赛,让学生大显身手;组织创业成果的申报、鉴定和推广,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评选学生创业明星,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活动的热情;邀请主流媒体及时宣传报道创业各项活动,造声势,扩影响。
(二)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要做到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素质,应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这需要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来进行。专业的测评工具如SHL岗位匹配度测试、AOP职场个性测试、卡特尔16PF个性测评、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量表、气质类型测试、中国成人职业心理素质测评系统等,通过个性特征测试、基本工作能力测试、通用技能测试和岗位技能测试等,测试个人的职业兴趣与职业适应性,即个人适合于做何种工作。
学校聘请专业的拓展训练师,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主动去体会,去解决问题,在特定的环境中去思考、发现,在体验中使心理受到挑战,思想得到启发,对个人、团队重新认识,重新定位。综合素质拓展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挖掘与提升。素质拓展有利于学生形成创业意志,提高学生抗压和抗风险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只有具备了冒险精神和承担风险的意识,才能对创业活动的把握更全面、更客观,更具有前瞻性,其智慧和胆识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引进创业培训模式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创业培训模式主要有:SIYB,即创业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为帮助微小企业发展,促进就业,专门研究开发的一系列培训小企业家的培训课程。SIYB包括四种培训课程:“产生你的企业想法”(Generate Your Business Idea-GYB),“创办你的企业”(Start Your Business-SYB),“改善你的企业”(Improve Your Business-IYB),“扩大你的企业”(Expand Your Business-EYB)。这套培训课程专门培养潜在的和现有的小企业者,教会人们如何创业,如何做大企业。目前SIYB已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的创业培训品牌。
创业培训可使学员的就业观念发生转变,尤其是能够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能,增强微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主办、北航创业管理培训学院承办的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是专门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而设计的。培训通过现场观摩、专题讨论等形式,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意识和能力。KAB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很强,它把握了大学生中部分人观念落后、思想保守、创业意识薄弱的特点,旨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如创业论坛、创业大讲堂、训练营等,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对于那些有创业意识但缺乏创业能力的大学生,KAB教育机构组织他们到当地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创业园区见习。无论是哪种情况,这项教育都强调为初涉创业的大学生配备创业导师,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
五、按照市场模式创设和运行创业园
加强创业演练,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开辟能体现高职特色的学生创业园。创业园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创业园地从事生产经营性实习活动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但创业团队不能单纯由学生组成。他们毕竟是来学习如何创业的,没有创业的经验,市场观念淡薄,往往理想性太强,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公司发展战略。
创业园应当采用企业化运营的方式,实行规范化管理。创业园运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事情,项目咨询论证、用地项目审批、贷款、原材料进货渠道、产品营销策略、物流等,需要很多部门的协调和支持,因此,需要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如何降低创业的行政成本、税收成本和风险成本,提高创业的预期收入;如何创建创业信息系统和创业融资体系,提供创业支持等,需要认真规划。所以,创业园也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要有一套科学的经营体制,把握市场准入规则,扩展创业空间。前面谈到创业教师队伍中有已经成功创业的学生和社会企业家的话,开办创业园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
创业园的开办就是利用市场空间,让高职学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大胆进行创业,掌握融资技术,熟悉营销战略技术,培养成本意识。老师应充分利用创业园来进行实践教学,总结经验,便于以后科研与实践指导。
六、建立学生创业跟踪系统
创业跟踪系统全程记录一个人进入大学以后直到毕业时的创业历程,特别是在创业园的活动记录,它记载了创业成才方向、潜力预测,是发展的“创业成长鉴定书”。
创业跟踪系统隶属于系部或创业指导办公室,有专人负责。科学制定跟踪项目和内容,如创业学习、创业项目拟定论证、筹划实施、成功失败、人员调度、资金调配、分析整理等。跟踪记录的内容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过来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并存入学生的档案,为学校准确评价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根据。
七、建立创业能力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运用现代科学的评价观,通过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创业教育实施的评价,它包括学生创业能力评价和教师创业教育效果评价。
学生的评价应用“以能力为中心”的创业人才评价观代替“以分数论高低”的评价观,创业能力的评估是创业教育评价的重心。对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指创业知识的掌握、创业心理素质的养成、创业行为、技能和态度变化,重点考察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程度。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来自创业跟踪系统的记录。
对教师传授的创业教育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创业项目、学生的创业规模、学生的满意度、创业成果以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来体现。
无论是评价学生还是评价教师都应该建立起学校、企业家以及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评价的长效机制,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学校创业能力培养的程度。
当前,高职院校的整体规模远远大于普通本科,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大的意义。创业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要做到有自己的特色,需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和当地人文特点,立足于本校的人力资源状况,探索出适合本校创业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2011,(12).
[2]李时椿,常建坤.创新与创业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宋景华,徐永赞.浅论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养[J].人文社科论坛,2010,(9).
[4]陈建华,陈得兵.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