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编辑甄选文稿和作者撰写文稿在思维认识上的区别*

2012-08-15张小兵

外语与翻译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稿稿件事物

张小兵

(湖南师范大学中学生理化报,湖南长沙410081)

一、编辑审读、甄选文稿的重要意义

编辑活动主要包括策划、审稿、甄选、加工、编排五个环节。其中审稿和甄选活动是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稿件不经编辑审选是不可能采用的,编辑不会把一件不知内容如何,不知是否符合读者需要,是否合乎出版宗旨和栏目需要的作品拿来编排付印的,而其他三项活动则有时是可以超越或省略的。如策划活动,有些个性化的原创性作品、科学家的科研成果论文,编辑是无法靠策划来催生的;又如对作者作品的优化加工活动。有不少作者的精品是可以原文照登的,根据编辑加工“可改可不改的应不改”的原则,不一定必须对原创作品进行优化加工;再如编排的有序化活动,在图书编辑工作中,这一活动基本上是作者在书稿中就已完成了的,编辑的编排组合活动是不明显的。所以说,只有审选才是编辑活动最基本、最实质、也是最重要的编辑活动内容,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在编辑审读和甄选活动中,甄选是审读之后的辩证、判断结果,而“审”是“选”的重要认识前提,“审”决定了审选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是审选活动的关键所在。编辑学理论界一般只把这一编辑活动称为选稿或者叫“选择”或“优选”活动。这里我们说是编辑的“审、选”活动,而不说“选稿”或“优选”活动,目的在于强调“审”的重要地位,因为它是编辑活动的中心之中心。

人们要对事物进行正确选择,必须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认知反映提供了选择的认识对象。评价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分析判断事物及事物发展中的多种可能性对人的意义的大小和正负关系,评价为选择提供了决定的可能性。选择正是认知和评价发展的结果。依据价值目标进行取舍的过程,才是正确的选择过程。编辑对作者作品的选择,正是在作者作品对事物客观属性和规律的认知的前提下,通过对作品的价值判定——判别作品对人的意义的大小和正负,而做出的选择。对作品的价值,即作品满足人们需要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评价,是编辑审选作品时对作品进行认识的重点,也就是说,编辑在对作品进行选择之前,对作品“审”的认识活动,主要是对作品价值的认识。

二、编辑甄选文稿和作者撰稿在思维认识上的区别

编辑审稿、选稿的思维认识活动与作者撰写文稿的思维活动都是高级的脑力劳动,但两者的认识对象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编辑在审选活动中对作品的思考认识主要是对文稿的价值认识,而作者著作活动中对客观事物所思考的是“事实真相及其有关规律的认识”,两者虽然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但又是相互区别的两个不同的认识层次。为了明确编辑审选文稿中的价值认识与作者撰稿写作活动的事实认识的差别,我们需要对两者作一比较研究。

(一)两者的认识对象不同

编辑思考、认识的主要是稿件的价值性。也就是说稿件价值是编辑认识的主要对象。而撰文作者研究问题和进行写作,是在反映客观事实,揭示事物的真实情况及其有关规律,包括事物的自然属性、关系以及它们的变化过程,或人的精神和行为状况。简单地说就是事实认识。至于对该事物的价值,即该事物对于社会实践需要的意义、效用,则不是其主要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不一定要考虑研究内容的实际效用。研究者可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以排除主观性的干扰。作者的目标主要是追求客观真理,而编辑在审选稿件时,稿件的价值性是其认识的主要对象。

科学理论稿件首先要看的是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些虽有科学性,但内容对人类无益甚至有害的研究“成果”,是不应该发表的。那些内容陈旧、无所创新的稿件,虽然陈述的东西是共认的真理,但没有什么新的学术信息,也是没有学术价值和出版意义了。相反,一些具有学术创新意义,虽其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其事实根据也许还不很充足的理论假说,只要提出的见解有开创性并能自圆其说,也是应该发表的。因为假说虽距真理有一定距离,但它是科学理论产生的可能方案和前提,是科学认识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它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即使文稿中的某些观点编辑认为是谬误的,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发表的价值。事实上,学术刊物也经常发表一些观点完全对立的文章,以引起人们对问题的讨论。谬误作为不正确的认识,作为真理的对立面,对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没有价值的,但对于探索真理却具有重要参照和启发作用。谬误中可能包含着合理的因素,谬误也可以启发人的逆向思考,去探索真理,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出真理。恩格斯在总结人类认识的历史时指出:“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是在一系列相对的谬误中实现的。”我们不能因为假说具有或然性而拒绝它问世,也不应认为文章观点有谬误而否认它的发表价值(当然,编辑应向读者说明发表的目的和意义),否则科学认识就无法发展,学术讨论的氛围将被窒息;所以,编辑的责任是将有社会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科学著作推向学术界和社会,使之推动学术研究以发现真理,使之指导读者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不是以权威自居裁决文章的理论是否是绝对真理而决定文稿的“生”与“死”。

当然,对于事实认识前提虚假的文章是不应发表的,因为它决定了文章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虚假。有这样一个事例:1984年4月,美国一著名学术刊物刊登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尔的摩和他的合作者今西加里的一项新发现。论文发表一个月后,在今西加里实验室工作的博士后顾图勒发现了一个记录本,从记录中确认论文中提到的一些关键实验实际上并没有进行。应该说,这是一篇弄虚作假的论文,此刊历经5年的调查,到1991年才宣布撤回此文。这一事例说明事实认识前提虚假的学术论文必须否定,也说明编辑对学术论文事实认识前提的真实性判断确实不易。编辑囿于本身的主客观条件,不可能重复作者的研究和实验过程,以证明其真实性和真理性。由于作者无法了解作者撰文时对事实认识得真实性,所以事实前提真实性的问题只能由作者自负文责。可见编辑审选文稿的认识对象主要是文章的价值性、逻辑性,而不像作者研究、认识问题那样主要是所探讨问题的真理性。

(二)两者的认识方式不同

在对文稿的审、选思维认识中,编辑是把反映人和社会的需要这一价值尺度放在首位。而作者认识事物和进行研究和描述,目的是揭示事物的属性和内在联系,以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为尺度,力图从认识中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学术研究要遵循客观规律,反映客观规律,才能掌握真理。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只是作为研究的一个间接的、影响其方向和动因的因素,不涉及其研究的内容。而编辑在审选稿件时,则把社会的需要、读者的需要、刊物的需要放在首位,即把反映人和社会的需要这一价值尺度放在首位,在认识过程中把作者文章的内容同人们的需要联系起来,按照人的内在尺度揭示文章内容对人、对社会的价值。

(三)两者认识的功能不同

编辑选稿编辑刊发文章主要是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成果介绍给读者。作者对客体属性和规律的认识与描述,其作用是使人们了解客体的属性及其规律以便按客观规律改造世界。编辑通过审选,把符合读者实践需要、符合人类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科学成果介绍给读者,从而使人们的实践既符合客观规律的尺度,又符合社会主体需要的尺度,在改变自然物的活动中,实现人类自身的目的。

编辑审选中的价值认识活动是编辑活动的中心内容,研究编辑审选中价值认识的特征,有助于我们认识编辑活动的本质属性。价值认识,是在事实认识的基础上,比事实认识在更大系统中、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它不仅包含认知因素,而且包含实践成分。事实认识只有通过价值认识,并将这一价值认识连接在一起,才能把事物的规律和人的需要结合起来,把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结合起来,形成实践观念,由此直接指导人们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如果事实认识和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社会活动中对立的两极的话,那么评价活动则把这两极沟通起来了;所以,编辑的价值认识活动可看作是联系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中间环节。编辑认识活动的这一实质,决定了编辑活动在人类认识和实践的社会活动中具有中介性质。

[1]邵益文.略说多种媒体编辑活动的共性[J].编辑之友,2000,(3):24-27.

[2]戚若文.正确认识的形成和深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陈仁风.现代杂志编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5]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文稿稿件事物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美好的事物
奇妙事物用心看
文稿打字的小方法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