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2012-08-15毛亚杰武汉工业学院体育课部湖北武汉430023
□毛亚杰(武汉工业学院体育课部 湖北 武汉 430023)
1、前言
据2005年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公布结果:全国共有体育场地580080,其中有65.7%集中在教育系统。2006年8月关于《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试点区工作会议纪要》,为了迎合全民健身精神,弥补社会体育场馆的不足,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综合效益,要求以前相对封闭的学校体育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但是长期相对封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使得高校众多的、高规格的体育场馆基本上处于相对闲置状态,利用效率低下。如何采用合理的管理模式,使高校体育场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更好地发挥其综合效益,是目前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2、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现状
通过文献、调查走访得知,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二种模式:
2.1、部门单独管理模式
管理的主体是各个高校体育教学机构或者体育部,通过指定专人的负责制度,看管体育场馆。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这种管理,也可以称之为“传统的管理模式”,此种模式管理目标单一,主要任务就是能把体育场馆在体育教学的时间内顺利的完成各项课前的准备工作,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不追求任何的经济利益,在没有教学任务期间,场地基本上处于关门或者闲置状态。
2.2、承包模式
体育管理部门在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情况,将部分体育场馆的使用权承包给个人,形成产业化经营,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效益,此模式优点是,能够充分保障体育教学的需要、能够为社会体育锻炼人群提供运动场所、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对体育场馆专业化管理严重缺乏,因为是个人承包经营,往往只顾个人经济利益的获得过分的使用,而忽视对体育场馆的维修、保养,所以容易造成体育场馆过早的老化、功能有可能随时得不到有效发挥。
笔者从当前现有的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弊端分析入手,充分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角度,提出“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
3、“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可行性分析
“专业化+后勤化”是指高校体育场馆管理中的两个不同管理主体,“专业化”是指高校中具有指导健身能力的体育专业教师队伍,对体育健身、场馆使用进行专业操作。“后勤化”是高校中的后勤集团或者后勤组织,通过其周到、先进的管理理念,为高校体育场馆在场馆器械等维护、添置、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进行管理,以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
3.1、实现“以馆养馆”
体育场馆的建设、维护需要高昂的资金,如果仅靠教育的行政拨款,很难满足需要。因此,有了高校社会化后勤集团的参与管理,有利于高校场馆产业化运作,实行有偿服务。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类别众多,基本上都能满足不同的健身需求,比如羽毛球馆、乒乓球馆、游泳馆等都是大学生、社会健身人群十分愿意光顾的地方,通过后勤集团产业化运作,通过自己细致、周到的服务,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在保障服务费用收益基础上,也为将来体育场馆规模扩大、设备完善预留可持续性发展资金,所以能够起到“以馆养馆”的目的。
3.2、更好地为本校师生服务
高校场馆首要功能与目的就是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服务,满足师生的健身锻炼需要。由于“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的主体都是来自于学校内部,在日常的体育教学需要上一般都是有明确的学校体育场馆管理制度的约束,所以在保障体育教学用馆方面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专业化人才的周到、细致管理下,场馆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升,不会因为场馆存在问题而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4、“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运行中建议
4.1、在收费上要区别对待,实行学生优惠政策
实行体育场馆的产业化后,要考虑大学生实际消费情况,在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化还不充分的环境下,真正的消费群体主要还是来自于本校的大学生,如果过高的收费,必将提高了进入体育场馆的“门槛”,使需求健身的大学生拒之门外,也会降低场馆的利用率。
4.2、健全该模式的财务管理制度
该模式形成后,财务管理也将是重要的管理内容,如何保证部门参与管理的主体利益,笔者认为:由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建立相互监督财务管理机制比较合适,杜绝资金的不合理的利用与分配。
4.3、建立管理队伍的岗位培训机制
该模式主要体现是良好的服务,无论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技术管理与健身指导,还是后勤集团组织的场馆的维护、采购,财务管理都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因此“专业化+后勤化”管理模式运作中,要把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看做体系内部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质量更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更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