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工科院校高水平排球运动队体教结合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2-08-15张子茜天津理工大学天津3003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体教理工科高水平

□ 张子茜(天津理工大学 天津 300384)

1、体教结合概述

在微观层面上来讲,体即指体育训练,教则指的是文化学习。针对运动员的个体而言,体教结合则是指在接受体育训练的同时还要兼顾着文化课的学习。对于运动员来讲,体育训练和文化课二者同等重要,可视为运动员成绩的双翼。

2、理工院校体教结合现状

高校真正意义上的“体教结合”,指的就是自主招生独立运作的培养运动员的模式。但是,在目前的高校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以理工科院校排球运动队的体教结合现状为例来具体阐述:

2.1、学训矛盾

体教结合的主要矛盾即学训矛盾,指的是在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体育训练与文化课学习之间的矛盾。这一点,我国高校体育运动队暂时还没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日益突出的学训矛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首先,理工科院校课业任务过重,加上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体制思想对学校排球运动的排挤,使得学生的时间和经历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学习和试验上。其次,高校学生片面理解了竞技排球的高竞争性,对于排球运动的训练规律理解也过于片面和肤浅。不少人认为排球运动就是苦练,在训练时间上延长,在训练次数上提高等,这样片面的理解导致理工院校排球运动员 中出现了较高的伤病率,耽误了学习,使得文化课和其他课外活动都没有时间和经历顾及。

2.2、经费紧张

理工科院校排球队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费紧张。不能够有效地保障经费,使得排球运动不能够稳步发展,也没有良好的支撑。导致了一些运动队甚至很难能维持自身的基本开支,更谈不上得到长足发展。

2.3、训练模式缺乏

在院校体教结合的训练过程中,一些教练员常常硬搬一些典型的训练模式,缺少对学训规律的深层探究,也没有摸索出来适应本校学生运动员的竞训体系。导致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体教结合这一科学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好处,排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日常训练之间缺少科学的指导,训练和学习之间的进度缺少良好的引导和合理的匹配,增加了学生运动员在训练和学习之间的处置难度。两者之间,比赛时,学生运动员的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学校考试时,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也就受到影响。

2.4、基础较差

在我国,受到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由于是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在社会上没有形成对“体教结合”实践方式的重视度。一些家长只愿意学生好好学习,反对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导致在中小学阶段就流失了很多极具潜力的学生。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薄弱的“体教结合”基础,再加上不完善的竞赛、选拔和培育体系制度,造成了理工科院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在招生时所遇到的尴尬。

3、针对理工院校体教结合的应对策略

3.1、解决文化学习问题

在文化学习问题上,高水平运动员所采取的途径是在全面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加强理论知识的培养力度,并根据队员实际的训练、比赛的时间和地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例如借读,即在训练地点附近来选择条件相当的高等院校进行借读;队读,即由学校来统一安排教师去到学生训练地点进行授课;校读,即传统的学生在学校集中性的授课;自读,即指学生运动员自己按照教学大纲的 要求来自学。

3.2、遵照训练规律

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培养,要遵循着竞技运动的训练规律。相比于专业队的运动员,学生运动员一方面要学习,拿出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要少些,导致学训矛盾长期在学校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存在。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训练实践中引入现代科学的训练理论和技术,依据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极可能降低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增强训练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针对性,以此提高训练效率。另外,教练员要撇弃过去照搬专业队的训练模式,将学训结合的科学规律引入到训练中,探讨出来适用于学校体育队伍的竞训训练研究体系,对院校学生运动员实行科学培养。

3.3、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念

当前,针对我国的现有实际国情,适应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发展和培养的观念就是综合发展且育人为上。在培养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难题,关键一点就是对于培养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的境界还未上升到育人的程度。运动训练的实施并不是在教育的视角下开展的,究其根源还是在并未把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上升统筹至终身教育的高度。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运动员当做是一项专门的职业,过去那种将人才的培养塑造笼统地归纳为对人体机能能力极限的挖掘是极为简单片面的,而应注重运动员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总的来讲,学生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展现是其综合能力表现的一个方式,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各个子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只有各个子能力之间的功能全面,才能够保证其在比赛中的胜券在握。

结语:本文针对理工科院校高水平排球运动员的体教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找到问题的症结,同时找到解决的出路,给出应对的策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体教结合在我国的竞技体育培养过程中还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坚持和解决。

[1]孙欣荣.我国高校“体教结合”模式的探索和反思.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

[2]黄香伯.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模式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3]佟远堂.“体教研合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4]董静.对我国当前形势下“体教结合”现状与发展的思考.安徽体育科技,2006

[5]郑婕.“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猜你喜欢

体教理工科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