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2012-08-15常胜欣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 陈 茜 常胜欣 王 乐(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以游泳课程、教学模式为关键词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2005-2010年间期刊内以高校游泳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结果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总结。
1.2、研究对象
高校游泳课程教学课程
2、结果与分析
2.1、游泳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成果
强化教师游泳教学专项能力,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中,具有游泳专项特长的教师较少,在游泳实践教学中,全体教师都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为此,提出教师必须掌握四种泳姿的指标要求,未达到指标要求者暂不安排游泳教学任务。针对教师游泳专项业务培训目标,坚持每周一次集体业务学习,进行教法研究和安全救生常识及技术学习,并专门组织四种游姿的强化训练,教师的游泳教学水平和对教学课程的理解得到大幅度全面提高,使绝大多数教师能胜任游泳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游泳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2、游泳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在高校开展游泳课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学游泳难,同时难以消除对水的恐惧感和对游泳动作的理解,而教师又难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够掌握基本动作,这个时候可以运用分组教学方式,将学生按照学习游泳的水平来区别对待。制定一个具体的游泳教学计划是教师准备游泳课程学习准备的第一步。学生要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能实现自我学习控制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要强一些。往往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学习过程中抗干扰能力强,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游冰课程学习前或学习过程中不能合理评估。学习潜能的学生,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就不知道如何解决,学习信心往往不足。
2.3、我国游泳课程教学的相关政策
大量文献的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繁多、学时分散、走马观花、单调乏味,不尊重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远不能满足其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水平、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高校体育功能。大家还一致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体育教师的专项特长,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去上各种不同性质、项目、内容的体育课,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体育教师在个别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因讲授内容非自己学之专长,所以力不从心,甚至连正确、完整的师范动作也不能完成,这样既不能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影响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形象和威信,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于教师在大学期间苦练多年的专项而言又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
2.4、以教学改革为核心的对教学评价的周边研究
游泳教学课程改革中,对体育教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是根据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实施评价程序。根据对游泳课程的教学方法的特性,基本游泳运动技能的形成是遵循由基础到完整发展的规律,我们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以教育目标为依据,把游泳技术教学评价程度分成三个阶段,教学开始时,教师向学生讲明掌握学习一般程序、特点以及可能取得的成果,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并区分学生水平的程度进行分组教学,在保证学生安全性的情况下掌握游泳技能。首先要让学生熟悉对水的感觉,然后领悟动作,模仿教师教授的技术动作,然后获得学生完成动作最初阶段基本技术的时间、空间等定量材料信息。然后按各阶段总目标及各阶段目标细化进行教学,每个阶段结束时,以教师为主,组织学生轮流参加评价,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结合的方法进行使学生及时知道结果。最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法调整改进学习方法进行新一轮的形成性评价,至少有8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该阶段的内容之后开始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终结性检测和评价。游泳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评价理论有助于、富有成效地改变班级群体教学的单一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学会自我调整与改进学习。
游泳技术动作采用评价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游泳技术动作的正确概念,对提高游泳成绩和使动作技能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程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结论
高校游泳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应该依据我国对高校体育的基本政策来进行改革。面对的社会对高校体育指导越来越高的需求变化,游泳教师应结合自身的职业技能并加强科研能力,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高校体育教师,为提高高校游泳教学课程的质量作出努力。
[1]陈小敏,迟爱光.我国游泳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J].体育师友,2003(5):5.
[2]阮怀云,蔡树东.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MMCAI)与游泳教学改革的研究[J].游泳,2002(6):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