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探讨
2012-08-15常胜欣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200438
□ 陈 茜 常胜欣 王 乐(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1、前言
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是学校体育研究的核心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的一条分支体系。近代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成为体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全面教育、终身体育等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快乐体育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这些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但是同时他们也有一些局限。
2、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2.1、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等途径以2000-2010年为范围进行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搜索引擎以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总结近10年来对体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站在教育学的视野下对现有的教学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
2.2、研究对象
在教育改革视野下探讨体育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理论的近10年内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最终针对此现状提出结论和建议。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趋势与现状
体育教学模式源于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寓于一般教学模式之中。同时,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发展体能、学习技能的教学模式。
基于教学理论涵盖教学思想、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不同,教学模式亦有不同层次的分类。目前,较为认可的体育教学模式分类为,基础体育教学目标的以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模式,其包括程序学习、系统学习等教学模式。
另一种为基于体育体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包括发现学习、运动处方等教学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应包括涵盖自主学习、小群体学习教学模式即培养学生体育态度、兴趣发展情感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尽管体育教学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其在根本上必然受到一般教学模式的指导和制约。
现行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教师中心模式”、“学生中心模式”、“双主模式”。
3.2、体育教学模式应用实践研究现状及趋势
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论方面来看包括:体育教学思想、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主体、体育教学客体、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方法等教学体系,不同的要素,对体育教学的影响不同。
3.3、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教育理念的误解
我国学校教育正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肯定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能动性和效果,这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体育教育也应如此。
3.3.2、教育目标的扩大化
体育与健康合二为一,夸大了体育及其教育在健康及其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容易使人们误解:第一,健康教育可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第二,体育的直接目的就是健康。
3.3.3、教学内容的核心素材被忽视
由于教育目标的扩大,导致教育内容过于宽泛;在开发休闲、娱乐、个性化教学内容资源的同时,减少了对磨练学生意志品质的教学素材,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对学生身体及某些心理品质的培养。在很多高校,基本取消了。
3.3.4、教学评价的不真实
教育教学评价是衡量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在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评价时,引入了学生、专家同行和教师本人因素,这是评价发展的进步,同时也加大了评价过程的复杂性和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对教师教的评价方面,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参与”,导致教育评价结果的“失真”。
教师为了获得较高的学生评价和威望,降低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导致学生的真实水平难以发挥,由于在某个具体事件上的不同态度和观点都可能导致学生评判结果的不公正。
4、小结
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体育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它是教学理论的浓缩化和可操作化的体现,是教学实践的概括化和理性化的提升,是体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中间枢纽。
通过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分析,它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思想的束缚,但都有各自的优点,在此基础上探讨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为未来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刘昊航.体育课程改革文化动力本质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G807.01.
[2]程杰.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G807.1.
[3]吴昊.新时期大学体育课程特征之探讨[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G807.01.2007,24(3).
[4]姜同仁,陶于,钱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4期.
[5]董翠香.以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模式案例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2008.25(1)G807.02.
[6]陈佩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0 7.24(4)G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