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琅琅读书声成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弃儿”
2012-08-15周芳
周 芳
(孝感市护士学校,湖北 孝感 432100)
不要让琅琅读书声成为中职语文课堂的“弃儿”
周 芳
(孝感市护士学校,湖北 孝感 432100)
现在的中职语文课堂缺少读书声,琅琅读书声成为课堂上的“弃儿”,不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教师要加强对朗读作用的认识,重现语文课堂上的琅琅读书声。
中职语文;课堂;朗读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一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由此可见,加强朗读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方法,是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可是,当下某些中职学校里,语文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
究其原因,一是中职学校强调技能培训,专业课增加,基础课减少。课堂教学重点放到了知识点的讲授上。课堂上,没有充足时间用于朗读,一般不朗读,或安排较短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二是学生朗读兴趣不浓。课堂上,学生根本就不发言,教学过程成了教师唱独角戏,使原本最生动、最启迪人思维、最激发人幻想、最富有文学性的琅琅书声成为“弃儿”。没有“读”作坚实基础,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去体味文章的文质兼美,无疑是空中楼阁。学生甚至不知道教师讲解的知识在课文中哪一页哪一段,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继而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下去,必将影响到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努力重现语文课堂上的琅琅书声。笔者将从下面3方面谈谈朗读的作用。
1 朗读能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促进教学互动
按《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朗读指“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这是一个大脑、眼睛、嘴巴、声音综合运用的过程。朗读文章,先是眼睛辨认,后是大脑思考,分析字词读音,既而再指令嘴和声带同时运动,读出声来。朗读时,不仅调动了口腔器官,而且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感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也同时进行。每读一次就会在大脑皮质中留下印痕,不断地读,大脑皮质中的印痕会越深,很难遗忘,实际上记忆就是这样产生的。因而,古人很重视朗读的作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般文章通篇朗读一遍就会有初步印象,对其轮廓会有大致了解;读二至三遍,对其中的结构和内容开始清晰起来,读到四、五遍后,对全文的内容会清楚、明白,可落实字、词、句、段落的把握。在学生熟悉课文基础上教学,师生互动才能形成,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之,学生根本就不知道课文内容,也就无从思考和发言了。
2 在朗读中锻造想象,体会意味,升华思想
只有头脑中积累丰富的意象,作品的语词才能被迅速唤起,组合成相应准确、鲜明的新意象。语文教材大多都是文字优美、内涵精髓的文章。文章中绘声绘色的人物描写、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人有很大的感染力。在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根据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生动形象的描述,从而诱发学生的再造想象,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既可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又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大佛的沉思》中海通面对船家被恶浪吞噬的那一幕。作者连用了“一排排浪山拼命想撞开这座山门,一个个如虎似豹的漩涡使劲要把大山沉入江底,一只只从岷江上游漂来的民船被恶浪推到这鬼门关前”这组排比句。江涛的凶猛,舟船的毁灭,历历在目。读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脑海中浮现这组镜头,充分发挥想象,同时联系后文描写海通的“急急奔下山,沿江追去,扑通一声跪下”,体会海通的心情,揣摩海通是“天下第一等心诚的佛徒”的深刻含义。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的内心世界与文章达成共鸣,陶醉其中。
3 在朗读中培养学生观察、质疑等思维习惯
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在学生时代更为强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填鸭式”教学,要着重于学生能力、习惯的培养。反观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语文知识,不动脑筋地获得,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也就产生了厌学情绪。
在学习课文时,学生通过前期朗读,就会对课文有自己的看法、感受和疑问。教师鼓励学生用发现的眼光、质疑的思维,再次深入朗读文本,去理解、体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古人云:“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教师把文章的层次、中心、写作方法等几条“鱼”送给学生并不是最终目的,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捕鱼”能力。我们对文章讲解、分析,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朗读则跃出纸外,是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如同给作品以生命。多讲不如多朗读,学生在朗读中产生见解,朗读出字里行间的情感起伏和深邃哲理,受到熏陶,获得启迪,享受乐趣。
在《项链》一文中,学生通过初读产生了不同见解,对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有鄙视有同情。教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紧扣对路瓦栽夫人的描写,反复朗读,如课文中对她“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的两相对照,学生就能体会到路瓦栽夫人的这种虚荣心是有其社会基础的,她的悲剧命运其实是整个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意识的体现,她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受害者。
总之,或慷慨激昂,或低吟浅唱,或抑扬顿挫,琅琅读书声理应成为语文课堂上悦耳动听、美妙迷人的乐章。
G424.1
B
1671-1246(2012)01-00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