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2-08-15赵勇军徐恒岳北京服装学院北京100029
□ 赵勇军 徐恒岳(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 100029)
为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求精务实的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使之尽快转变教育观念、转换课程角色、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 、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
1.1 、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改革
以“健康第一”作为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注重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使体育课程由单纯的传授体育运动技能为中心逐渐向快乐体育、健身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方向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爱好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
1.2 、体育课程组织形式的改革
体育课程的组织形式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可以将课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有机的组合起来,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专长,使他们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手段,为终身体育服务。
1.3 、体育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大学体育教学应注重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多采用“体验式”、“启发式”、“互帮式”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使其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趣。使之在快乐中增强身、心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4 、体育课程成绩评定的改革
体育课程成绩评定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和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与锻炼。科学的评价体系应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体系。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与锻炼。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看到自己的努力结果和每一次的进步,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逐步养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
2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2.1 、转变教育观念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要改变旧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切实理解体育课程是寓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以“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为教学指导思想来实施体育教学,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2 、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要想胜任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必须打破“一次性教育”的传统观念,在体育院系学习的一些体育运动手段,譬如田径、体操等传统竞技运动项目,如不进行教学手段化的改造、创新,是很难适应当今大学生的需要的,另外现在新的运动项目层出不穷,要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要想更好的实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就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高校应该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出去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接受最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定期举行教学、科研学术活动,开展教学比赛,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每学年对全体教师进行一次教学、科研、业务进修、思想水平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以考核结果为评优晋职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学校体育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4 、转变课程角色
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转变自己的课程角色,使自己由“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培养终身体育的引导者”转变;由“增强体质的训练者”向“身心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转变。
总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为适应素质教育时代的体育教学要求,要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进行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成绩评定等方面的改革,使新的体育课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1]余学好.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2]范清惠,杨洪志,崔铁成.关于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