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探讨
2012-08-15王慧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北京100044
□ 王慧娟(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 北京 100044)
引言
大学生群体是高等院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大学期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使全体学生受益,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精髓。为此,如何强化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效果,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运动水平,已成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同时也已成为大学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1 、体育竞赛理念
相关调查表明,现阶段大学生的课余文化活动正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而体育锻炼仅仅排在第7位,学生每天的平均运动量过少,离教育部所提出的指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现状同时也预示学生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组织体育竞赛的目的不是为使少数体育特长生来参加体育竞赛活动,而是设置相应的体育竞赛项目来让所有大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以使学生感受到由体育竞赛所带来的愉悦、坚忍以及面对挫折而保持积极姿态的情感体验。
2 、体育竞赛活动的指导思想
对于大学阶段的体育竞赛活动而言,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是学校优良体育传统的折射与体现,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切实受益。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的体育竞赛活动理念,并充分运用了新的组织与运作思想,构建出了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竞赛项目内容,并构建起了完善的竞赛体系。
3 、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
上文已经提到,体育竞赛活动是普通高校群体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与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强化学生健康教育的新形势下,很多学校也不断推出适合学校发展需求的体育竞赛形式与内容,并对竞赛组织与运作形式进行了不懈创新,突出了竞赛活动的大众性与业余性等特点。在具体的形式选择上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由学校来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的体育竞赛活动,二是由学生的协会或俱乐部所组织开展的竞赛活动,竞赛内容也多围绕运动会项目来进行选择,并且结合学校与学生需求特点,对竞赛活动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创新,像跳绳、踢毽、轮滑等民间活动内容也纷纷登上现阶段大学校园体育竞赛活动的竞技场。在传统的组织管理上,多数学校使用相对比较松散的管理模式,除了一年一度的大型体育竞赛活动外,其他的竞赛活动多以单项竞赛或俱乐部的自由组织为主,竞赛活动内容缺乏一定的目标管理性与针对性,活动计划也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进行锻炼。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根据普通高校群体体育竞赛的特点,对传统的竞赛模式进行了相应改革,将体育竞赛的组织与运作形式改成了以学年为周期,竞赛的安排也由原来的集中型向松散型过渡,以使学生的群体性体育竞赛活动贯穿整个学年。同时,在组织运作形式上,分成了四个层次来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为面向校级的体育竞赛,为确保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避免只有少数人参赛,做到夺标与参与的有效结合。
在体育竞赛内容的选择上,改变学校体育项目以奥运会比赛项目为主的做法,以学生单项体育协会或体育开设课程内容项目为主要竞赛项目与内容,尽量涵盖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比赛项目,并设置相应的限选项目与表演项目,之后对竞赛项目部署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体育竞赛活动体系,并以该体系为指导方针,保证体育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4 、竞赛与积分办法
对于基础竞赛项目而言,是必须参加的。同时,还应设置相应的限选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甲组与乙组院(系)来进行参赛项目的选择,未选择的项目也可以参加,并同样录取名次,名次所对应的分值不计入总分,但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系的最后总分。对于所有的参赛项目而言,应遵循竞赛分组原则,分别形成甲、乙组不同的组别,并采用同场竞技的方式,分开计分来进行竞赛,而对于甲、乙组的冠军而言,要增加一场比赛,最终决出全校总冠军。在竞赛计分过程中,应以学年度为周期,对于不同的比赛应分为权重系数不同的比赛项目,参赛院系在学年度完成的规定项目与限选项目得分的总和为累积得分,最后根据得分来排出比赛积分总排名。
5 、参赛费用
对于现阶段的高校体育竞赛活动而言,已经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经费仍然十分有限,而学校体育经费承担其中的一大部分,外来赞助只占到了很小一部分。为此,要使学校体育竞技活动真正走向大众化、市场化,并加强相关配套措施的保障经费投入,应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舆论宣传,鼓励公司、企业以赞助学校体育竞赛运动的形式来加强相互合作,以有效促进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阶段的体育竞赛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强化活动的组织与运作,坚持“人人参与,人人体验”的原则,从竞赛内容、竞赛方式等方面的选择入手,构建起贯穿全学年的体育竞赛体系,以充分起到推动学校体育建设开展的作用,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赵承磊.普通大学生课余体育竞赛改革与发展路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9).
[2]杨烨,倪京帅.上海市中学竞技体育竞赛组织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
[3]钟天朗,陈燕辉.上海社区体育竞赛运作的管理模式[J].体育科研,200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