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2012-08-15刘建苹陇东学院甘肃庆阳745000
□ 刘建苹 赵 斌(陇东学院 甘肃 庆阳 745000)
大学生思想活跃,知识丰富,具有较强的强能素质,但是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成才教育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党和国家在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四件实事之一。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正常范围内,无疾病,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这既是大学生群体本身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体育运动的开展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高度相关,集体体育锻炼,可以调节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惑,调节大学生学业压力,释放心理负担。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通过对省内5所普通高校进行调研,随机抽取样本200人,男150人,女50人,研究对象年龄在19-23岁之间。
1.1 、课余集体体育锻炼方案的设计
1.1.1 、实验采取对学生的跟踪调查,2年为一个周期,每周参加集体活动2次,每次运动为1h。
1.1.2 、实验中,可以采取体育俱乐部、班级组织体育运动、课余体育运动学习班等多种形式。
1.1.3 、业余集体体育活动包含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舞蹈、野外素质拓展等。
1.1.4 、业余集体体育活动由有素质完备的体育老师组织参与,作为实验工作的指导者。每一项体育运动都要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容进度和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运动强度,并实现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提供多元的运动方式和机会,使每一名学生在群体中担任一定的角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结果
根据追踪调研和scl-90心理测试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大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既可以增强身体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同时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显著。通过数据对比可以证明,是否参加体育运动以及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存在差异,而参加业余体育锻炼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2.2 、结果分析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显,大学生心理工作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尽管我们在研究的层面可以得出高校业余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重要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缺乏对于大学生体育工作和心理工作完美契合的有效支撑。在实验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系列数据表明业余集体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有有益的指导,为高校的体育和心理工作,为高校大学生的健身、健心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2.2.1 、课余体育运动的形式多样新颖,它在一定程度上制造了人际交往的和谐氛围,为人与人之间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在运动中感悟竞争、拼搏、协作等各项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作能力。
2.2.2 、课余体育运动可以在体育运动中实现每个成员的自身价值所在,增强集体的凝聚力,重视尊重个人的付出,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强调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减少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有助于适应集体。
2.2.3 、在实验过程中,设计研究是以实验为前提,因此在实验中充分的体现了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利因素,将运动时间的长短、有氧无氧训练相结合,对于不同运动所获取的不同效果综合起来进行设计,因此,此次调研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实验数据表明,积极参加集体运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有所提升,心理异常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3.2 、树立高校体育教学意识。将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引导有机结合,实现学生身体、心灵的健康,掌握可以调试大学生心理的体育运动方法,让学生掌握“自助助人”的方式,以良好的心态适应社会的发展。
3.3 、推广高校业余集体运动形式。调研表明,高校业余集体体育运动能够调节和治疗大学生心理问题,锻炼形式对众多心理健康因子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3.4 、由于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集体活动容易组织,因此,高校可以组织体育俱乐部、运动协会、班级组织体育运动,晨读晨练、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业余集体运动,以促进我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进行。在大力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上,结合体育运动的特点,积极开展和推广大学生集体体育运动,减少大学生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困扰和困难,做好接受现实冲击的心理准备。充分发挥集体体育运动在健身、健心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充实业余生活,将文化软实力扎根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大学生的健康人格,阳光发展。
[1]刘翔.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J].职业与健康.2010.12.
[2]黄亨奋.试论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
[3]曹晓东.浅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科技信息.2010.9.
[4]张戈.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