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非学校化”视角看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2012-08-15李红莉大连大学辽宁大连116622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年14期
关键词:体育考试体育锻炼思想

李红莉(大连大学 辽宁 大连 116622)

1、“非学校化”

1.1、“非学校化”思想的历史背景

“非学校化”思想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以美国的波兹曼与伊万·伊里奇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教育理论流派提出的。当时的美国教育,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中产阶级抱怨教育的过分组织化、理智化,忽视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教育的权利;“非学校化”思想就是在种种矛盾的激化中应运而生。伊里奇在理想模式下构思创建的“非学校化”社会具有一定的偏激性,以及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具备可实施的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没有得到发展,但是这种思想的提出对当代学校的变革具有现实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对于培养社会现代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1.2、“非学校化”的主要内容

伊里奇的主要代表作《非学校化社会》,在该书中他对学校化社会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关于“非学校化”社会的构想。“非学校化”这一概念时常被人们释义为单纯的废除学校。这是一种误解,伊里奇绝非主张废除任何类型的学校,他所主张废除的学校是界定为——与教师有关的、要求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全日制地学习必修课程的过程。伊里奇倡导创立的各自技能中心,其某种意义上是具有全新模式与理想功能的学校,只是伊里奇本人未将之称为“学校”而已。“非学校化”社会不是政治革命,而是一场渐进的意识革命和文化革命,使社会克服日渐严重的学校化偏向。伊里奇看来学校制度是社会各种制度的一种蔓延,学校制度的逻辑已成为社会其它制度的逻辑。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伊里奇指出,现代社会已经学校化,正是因为此,伊里奇将学校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范例,加之以深入的剖析与批判,意在呼吁人们废除现行学校制度,借此实现现代的社会、文化及其精神的根本变革。

2、“非学校化”思想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非学校化”思想体现了时代颠覆性以及对现状的批判性的重大意义,虽然伊里奇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维的偏激性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每一种反常规思想的出现对现存思想的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对于一向以学校教育为优越性的社会无非是当头一棒,引起固有模式教育家的反思,有争鸣对于事物的发展好比是催化剂的作用,总能起到加速发展的效果。

2.1、“非学校化”思想对中招体育考试的思考

伊里奇认为由于学校的存在,学校按照社会的需要培养固定职位的人才,一旦离开校园就可以直接走入事先培养模式需要的工作岗位,有了学校之后人们就理所当然的认为学习就是学校应该负责的事情,就好比是人们认为医院就是负责我们健康的地方,生病只要去医院就好了,同样认为学校就是负责学习培养人才的地方,所有的人按照学校的固定专业模式培养,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好比是一个机器的模子,只需要往里添加生产资料(学生),就可以生产出来适合社会的产品(毕业的学生)。

现在的学生家长同样存在这种思想,我的孩子送到了学校,学习成长就是学校负责的事情,理论知识就是各个学科老师负责培养的,孩子的成长发育,身体素质就是学校体育课应该负责培养的,过于依赖通过学校体育课来达到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显然这是不合理的,按照国家的课时规定中小学每周至少两次体育课,在体育课上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标是不现实的,体育课上老师传授相应的技能知识,引导学生的运动方向,增强体质需要的是学生更多的课外体育锻炼,理论课有书面的作业加以巩固,但是课外的体育锻炼只能表现在身体上,只有通过体能测试的手段加以检查。也就是现在中学中实行的中招体育考试,在现有的国家教育体制状况下,通过中招体育考试来加以引导、约束学生自觉的进行课外身体锻炼是必要的措施,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如果是取消了体育考试,我国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更让人担忧,中招体育考试会取消的,但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前提下,只有真正的实行了素质教育中招体育考试有被取消的可能性,也许就是未来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

2.2、“非学校化”思想中构建网络学习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伊里奇对废除学校教育的改革中,提出的改革方案,自由学校等的分析中,提出新型的教育机构,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网络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再看一下我们身边想要锻炼的人们,因为哪些因素的限制导致锻炼的实行遭到阻碍。现在亟待需要构建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的公众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对接,让公众通过网络了解自己身边的锻炼场所什么时间有场地可以锻炼身体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学校体育场馆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场地预约,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全民健身的物质保证条件,整个社会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周末假期和父母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在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上同时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如果通过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的构建,家长经常陪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可以说是大有裨益的。

2.3、“非学校化”理想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导向

伊里奇认为的理想教育模式是自由参与的学习,而且知识的学习来源不只局限于学校,他认为人类大部分的学习并不是来自于学校而是生活。伊里奇认为学习必须从生活中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对象,惟有自由地学习才能确保学习者的自发性、独立性和责任感。所谓“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只有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学习机会,使教育回复原有的精神与效果,采用非正式学习方式,人们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学习活动,获得与真实生活世界不断适应与学习的结果。

3、总结

通过对“非学校化”社会思想的研究,学校体育与伊里奇的关于学校改革方面的思想有着一致性,就借鉴前人的经验探寻学校体育的发展道路。通过学校体育场馆网络平台的构建,开创了人们的视野,冲击了学校体育锻炼和社会体育锻炼的阻隔,可以视为学校社会的开拓者。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心灵的熏陶等方面的有着积极的意义,学校体育要探寻自身的发展就要找属于自己的道路。现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体制使学生放弃了对于自己成长应当负起的责任,学生失去了选择性和自我创造性。学生关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方法应该是多途径的,学习的资源是广泛性的。伊里奇学习网络观点的提出,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启示,学习需要交流,体育锻炼同样需要交流,通过多途径的交流,资源的利用,建立体育交流的平台,同一区域同一体育运动的交流平台,建立起互动的体育氛围。同时学校体育在改革的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自我实现,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现全民参与体育健身。

[1]帅明.试论高校体育场馆开放的经营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12,(596):20.

[2]海溪.“非学校化社会”教育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美]伊万·伊里奇著.非学校化社会.吴康宁译.台湾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102页.

[4]石欧,刘丽群.“荒诞”背后的理性——伊里奇《非学校化社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10月,第2卷第4期.

猜你喜欢

体育考试体育锻炼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思想与“剑”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德国小学的语文和体育考试
第一次体育考试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夏天体育锻炼“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