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残疾人生活影响的研究
2012-08-15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浙江杭州310058
□ 朱 莉(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 浙江 杭州 310058)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交往上的完好状态。”在社会形态中,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到目前为止,仅在我国这个群体就超过8000万。残疾带给个人的不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信心被严重打击,在心理健康层面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丧失生活的斗志。在物质和精神日益丰富的今天,如何让残疾人鼓起生活的勇气,自立自尊,是所有人都应该关注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强身健体,更能使人拥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残疾人通过体育运动,在克服困难和付出体力的同时,能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增加与人之间的交流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自力更生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目前,国外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已较为超前,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则较为滞后。
1 、残疾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形成原因
我国目前有近8300万残疾人口,这是一支庞大的弱势群体。受中国5000多年形成的历史习俗和社会观念,使很多残疾人在社会活动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残疾人普遍有这样的心理特征:自卑感、孤独感、抑郁感、厌恶感和愤世感。因为自卑,残疾人会特别敏感,自尊心也特强。万一别人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立马就会有反应,甚至会采取自卫的手段加以报复。超现实的社会会使拥有身体缺陷的残疾人茫然迷失,使他们觉得生活毫无乐趣,从而厌世甚至愤世。造成残疾人不良心理现象或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还不完善。我国目前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有50多部,但这些法在涉及残疾人体育权利时却有较多令人遗憾的地方:1、真正涉及到残疾人体育权利的法律并不多,因此在保障残疾人体育权利方面显得办法不多;2、有些法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实际操作性不强。3、法的安定性、稳定性是其优点,亦是其缺点。在提倡全民健身的今天,法原有的规定已有些不合时宜。其次,不健全的配套的法律,在残疾人入学和医疗护理等方面,缺少切实可行的政策;关系到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规还不完备,社会和社区目前对残疾人的帮助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残疾人只能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目前,政府也没有能拿出大量的资金能力来满足残疾人的医疗、求学、就业和日常生活等需要,残疾人要得到足够的保障尚有待时日。
2 、体育锻炼对残疾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生理学机制;二、心理学机制。
在生理学研究方面共有几种理论:第一种胺理论,它认为运动时机体内单胺类物质的变化可能是运动改善心理健康的生理机制。人体在运动中,可以加强脑内单胺神经突触的传递。第二种是内啡肽理论。人体在运动中产生的内啡肽将使人有愉悦感,同时可以降低焦虑、抑郁、困惑等消极情绪。第三种是心血管功能理论,体育锻炼可以加强血管的收缩性和渗透性。第四种是体温升高理论,体育锻炼能引起体温升高,脑干温度的变化可导致肌梭活动和大脑皮层电活动的减少,从而达到放松状态。总之,残疾人应多进行体育锻炼,每次锻炼,都会通过机体能力的加强而提高平衡性与灵活性,反映到人体上,就是灵活、迅速、精力充沛。
在心理学研究方面也有几种理论:一、分散注意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体育锻炼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在挥发体力的同时,体育锻炼使人能暂时忘却自己的忧虑、痛苦等不良情绪,所有的不愉快都能得到暂时的发泄,特别是团队合作项目,更能让人集中精神加强合作、荣辱与共,从而达到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二、自我效能理论。Bandura认为:人们完成了一项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任务后,就会感到自我效能提高。换用通俗的话来讲,经常锻炼的人在克服了一次又一次困难后,他们的自信心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与经常锻炼者相比,非锻炼者对于完成相同工作任务就会缺乏自信。三、任务掌握理论。当某一个人在某一方面获得足够的成功后,此人往往会自信满满,独立感和成功感油然而生,胆量也会加大,对参与新事物的渴望比一般人要强。四、社会交往理论。体育活动是社会活动的浓缩。在运动中,就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对人的心理健康越有促进作用。因此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扩大交友圈,开放自己的视眼,丰富自己的生活,对残疾人促进身心健康,较好的融入社会,与时俱进,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3 、体育锻炼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3.1 、体育锻炼使残疾人的身体得以自我发展,提升自尊水平
自我也叫自我概念,作为一种假设的结构用以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被认为是个体通过自身经验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自我觉知或意识,对个体生活适应和心理健康有重要的意义。身体自我是自我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包括各种身体特征以及反映这些特征的心理活动;自尊与自我价值相关,是自信和自我得到尊重的一种体现。
3.2 、体育锻炼能缓解残疾人紧张和冲突的情绪,提升残疾人的主观幸福感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有益于残疾人焦虑水平的控制与抑郁情绪的缓解。身心缺陷会导致残疾人出现自卑、灰心、绝望等消极情绪,参与体育运动能够增加与体育爱好者的交流,
扩大社交范围,提供相互倾诉、相互鼓励与支持的机会。体育锻炼还需要有高度的精神集中,个体忧虑和挫折感等不良情绪情感体验会在运动中被分散与降低,紧张感也会得到释放和缓解。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一项对聋哑学生体育价值的研究发现,41.8%的男生和4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信心,39.2%的男生和38.1%的女生认为体育能培养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体育的竞争与合作特性让残疾人的生活不再单调与灰暗,为残疾人的生活带来了无穷乐趣,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有助于抑制焦虑与抑郁等消极情绪产生,增强了自信心和对自己的满意度评价,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提高了生活质量,幸福感得到增强。体育锻炼过程就是意志行为实现的过程,可以发展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等良好意志品质。
3.3 、体育锻炼还能治疗残疾人的某些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不仅是体力的发泄,更是情感的发泄。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身与心是互通的,环境和人也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锻炼环境和氛围能使人转移注意力,身心得到放松,使人的情绪变得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从而获得身心健康。体育锻炼还可以缓解焦虑、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提高精神和愉乐程度。Hayden等人有关有氧锻炼与焦虑和抑郁关系的研究发现,长期进行有规律的锻炼者比不锻炼者在较长时间内很少焦虑和抑郁。故此,体育锻炼能帮助残疾人克服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诸多不良心理状态,进入轻松自然的生活。
4 、残疾人群体育参与行为的社会干预策略
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程度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的民族素质。在提倡和谐社会和全民健身的今天,社会应给予残疾人充分的理解和关怀,残疾人也该主动融入到社会中,在相互交流中充分了解残疾人,帮助残疾人,形成和谐友爱、平等互助的社会风气,推动全社会的文明发展。对残疾人群体育参与行为的社会干预策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4.1 、法律体制的保障
我国目前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有50多部,虽然这些法赋予了残疾人一定的基本权利,但这些法在保障残疾人体育权利中却有诸多不足之处。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相比健康人,处于弱势的残疾人在法的数量、实际操作以及法的更新方面都比较滞后。如《残疾人保障法》就没有明确残疾人体育权利,也没有明确保障残疾人体育权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因此,为保障残疾人物质和精神生活权益,完善法律体制是保障残疾人体育权利的首要任务。
4.2 、加大和完善体育设施建设
据调查,我国残疾人中仅有1/4左右的人参加体育活动,残疾人体育教育的开展远远落后于健全人。这主要靠国家、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残疾人进行体育教育和大力宣传,还有对残疾人体育活动所需的特殊场地、器材等设施的硬件投入。体育活动的场地、设施和器材的缺乏已成为影响残疾人体育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政府应主导各体育科研机构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的研究,及时了解国内外残疾人体育发展的新动态,积极高效地研发新的残疾人体育设施;再者,各级政府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残疾人的具体需求,扩建一些新的场馆、公共设施、道路等,酿造一个有利于残疾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3 、加强体育锻炼思想观念的推广
为提高残疾人文化素质、丰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残疾人体育锻炼的思想观念必须得到改观::一方面残疾人自身要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另一方面要求全社会应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进而改变对残疾人的看法。一直以来,残疾人往往被歧视、或受到偏见,平等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也被剥夺。因此,在如何促进残疾人体育发展的问题上,社会舆论导向应积极倡导以尊重、理解的观念,在全社会提倡人文关怀,为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以2008残奥会为契机,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残疾人的精神生活。在组织工作方面,各级残联应联合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推广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让残疾人在生活中充满阳光和朝露。
[1]卢雁.积极人生——残疾人健身锻炼[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2003.
[2]Petruqqello,S.J.,Landers,D.M.,Hatfield,B.D.,Rubitz,R.A.&Salazar,W.AWmeta-amalysisWonWtheWanxietyWreducingWeffectsWofWacuteWandWchronicWexercise.SportsWMedicine,1991,11(3):143-182.
[3]Bahrke,M.W.&MorganWM.P(1978).AnxletyWreductionWfollowingWex2W erciseWandWmedication.CognitiveWTherapyWandWResearch,1978,2:323-333.
[4]Fawcett,J.,Mass.,J.W.,&Dekirmejiar,H.DepressjonWandWMHPGex2W cretion.ArchivesWofWGeneralWPsychiatry,1972,26:246-251.
[5]LaFontaine,T.P.,DiLorenzo,T.M.,French,P.A.,StuckyWRopp,R.C.,Bargman,E.p.&McDonald,D.G.AerobicW exerciscW andW moodW AW briefW review,1985-1990.SporlsWMedicine,1992,13(3):160-170.
[6]季刘,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37):37-41.
[7]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