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文学模式——以《美狄亚》故事为例

2012-08-15

铜仁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美狄亚母题文学作品

杨 芳

(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定分院 中文系,贵州 贵定 551300 )

一、关于“文学模式”的概念

“文学模式”也称“原型”或“母题”。“原型”(archetye)在古希腊起初指模子或人工制品的最初形式,后来指反复发生的典型模式,是种族代代相传的基本原形意象。“母题”(motive)原本是19世纪西方民间故事和神话学研究的范畴,20世纪以后被放置在广泛的文学研究领域,有“母题是主题”、“母题是原型”、“母题是象征”、“母题是常见题材”等说法,但学术界对“母题”的概念并无明晰的界定。因此,本文仍使用“文学模式”这一称谓。

文学模式是指文学作品中结合得非常紧密的最小事件,其一再出现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持续在传统中,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本身能独立存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模式有流浪、回归、复仇、爱情、等待、梦境等。如果把一部文学作品比作一间花房,文学模式就是装点花房的花架子,或三角形,或球形,或圆柱形……在辅助于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布置出各式各样的花房。

文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传播性、无限生成性、转换性。在两个异质文化的国度,某些作品在主题情节、构思上或表现手法上可能相似相同。例如,爱情故事中的“一见钟情”式、“好事多磨”式、“才子佳人”式、“人神相恋”式等,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作品中往往具有一致性。

二、《美狄亚》故事中的文学模式分析

《美狄亚》是古希腊著名的“三大悲剧家”之一欧里庇得斯(Euripides)的代表作品。故事书写了科尔喀斯国的公主美狄亚,不顾一切爱上了到她的国家来盗宝的希腊英雄伊阿宋。在帮助情郎获得本国国宝金羊毛后,他们背井离乡,来到科任托斯国,并生下两个孩子。十年后,伊阿宋为追求享受和个人前途,与科任托斯国的公主结婚,要把妻儿赶出境外。美狄亚在万般哀求无果的情况下,设计杀死了国王和公主,并杀死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报复丈夫,然后乘车驾云而去,留下伊阿宋忍受精神上永无止境的折磨。现对其中的文学模式作出如下分析。

(一)“历经险阻,苦尽甘来”模式

《美狄亚》故事的前身是希腊神话《伊阿宋率众英雄远航记》,这个故事包含着的一种文学模式就是“历经险阻、苦尽甘来”式,这也是东西方文学中的一种常见模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西游记》故事,也是采用的是这一文学模式。两队人马都历经了千难万险,最后取得成功,不同的是,《西游记》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在陆地上翻山越岭克服了九九八十一难,而《伊阿宋率众英雄远航记》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则在大海上经历了九死一生。

这两则故事的模式是相同的,但因为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不同,造成某些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进而导致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思想意义。古希腊文化是海洋文明,古希腊人追求现世欢愉,赞美肉体,追求及时享乐;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中国人节制情欲,克已复礼。整部希腊神话,几乎所有的英雄们的行为动机都不是为了民族、集体的利益,他们的冒险或为爱情,或为权力和个人荣誉;而中国式的英雄都是大公无私者,为国为民者。唐僧一行历经千辛万难到西天为求取真经来普渡众生;而伊阿宋一行历经艰辛只为夺取象征幸福和荣誉的金羊毛换取王位。因此,《西游记》故事中唐僧一行除猪八戒略有风流韵事外,其他三位英雄个个心正,任千娇百媚勾引岿然不动。而《伊阿宋率众英雄远航记》故事中伊阿宋一行则不然,他们也经过一个“女儿国”,众英雄们各携一美人共度良宵,且只恨春宵太短。

《伊阿宋众英雄远航记》和《西游记》这两个故事所表现的思想意义是不相同的,但是创作的文学模式是相同的。这就如建房的框架、模式是一样的,建房所采用的材料不同罢了。同一文学模式的文学作品还有很多,例如,古希腊《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记》,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国的《沉香救母》,英国的《鲁宾逊漂流记》,等等。

(二)“痴情女子负心汉”模式

这一文学模式,又称“忘恩负义”模式,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一种文学模式。

美狄亚出身高贵,她聪明、美丽还具有高强的法术,她身上所拥有的一切足可以让所有男人为她沉醉、倾倒。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伊阿宋,为了伊阿宋,她背叛了国家,背叛了父亲,盗取了国宝金羊毛,并且设计害死自己的亲弟弟,为阻拦父兄的追击,任弟弟的鲜血溅在她的裙裾上。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看,美狄亚简直是大逆不道,而在西方人的观念中,美狄亚却是爱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后来,美狄亚帮助伊阿宋报了杀父之仇,并随伊阿宋客居异乡,还生下两个孩子。对美狄亚来说,伊阿宋是她的一切,是她的生命。可十年后,丈夫喜新厌旧,为追求荣华富贵,要抛弃她去娶另一公主,而且全然不顾美狄亚的苦苦哀求,不念她的恩情,不念十年夫妻情……这种“痴情女子负心汉”、“忘恩负义”模式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安娜·卡列宁娜、欧也妮·葛朗台、秦香莲、杜十娘、茶花女、氓之妻、繁漪等,无不是遭遇负心汉的痴情女子形象。

(三)“复仇”模式

如果美狄亚仅仅只是一个痴情女子,这个形象绝不会有如此摄人心魄的吸引力,《美狄亚》的故事也难以传唱至今。美狄亚当然具备女人共有的感情,把丈夫当作唯一心爱的男人,她也悲痛过、绝望过、乞求过,但她最终清醒过来,她不向命运低头,坚决抗争,为了爱情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旦遭到背叛,便把炽热的爱情化作仇恨的怒火,用极野蛮的方式报复伊阿宋的不忠。她复仇的手段是暴力的,用杀戮,用鲜血,甚至是自己亲生孩子的鲜血。

也许美狄亚的复仇方式过于残忍,所以人们给她一个冷艳的名字:“复仇女神”!从美狄亚复仇的故事开始,越来越多的作家在重复叙说“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小说《家族复仇》、大仲马所著的《基督山伯爵》、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国元代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铸剑》等,无一不是典型的复仇故事。

通过分析《美狄亚》故事中的文学模式,不难发现,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多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条件下讲述着“相同”的故事。正是因为这些共同模式的存在,时跨千年、地跨万里的人们才得以运用相同的意象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诸多的优秀文学作品才得以广泛而相互的欣赏与交流。

[1]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杨帆.美狄亚与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8.

[3] 刘九令.中日文学中爱情母题研究初探——以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和《伊势物语》第四段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4] 吴予敏.论新时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价值观念[J].小说评论,1988,(5).

[5] 杨经建,彭在钦.复仇母题与中外叙事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3,(4).

猜你喜欢

美狄亚母题文学作品
传统道德的背离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对古希腊悲剧形象美狄亚的分析
克丽丝塔·沃尔夫《美狄亚-声音》中美狄亚母题的演变
论巴尔虎史诗中的提亲母题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凯鲁比尼的《美狄亚》
复仇母题的现代嬗变
雪夜
浅析《西游记》的两大母题及其象征意蕴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