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的调性技术与歌唱艺术
2012-08-15王方明
王方明
视唱,是通过调性、节奏,以准确的人声,来表达作品的思想、风格及内涵的一种综合表现形式。由这种形式,可以充分体现出表演者的整体音乐素质。与听觉相比,视唱,由于它的显而易见性,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应该可以由自身驾驭,因而养成随口就唱,出口就错的很多不良习惯和毛病,这些毛病一旦形成,不仅非常难改,而且因不规范而对将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一、视唱的调性技术
视唱分作两类,技术与表现。要唱好视唱,把握调性是关键。调性的把握是多途径的,而通过笔者拟定的练习环节来获得,应该是科学而捷径的。这几个练习环节体现的就是人与琴的对应处理关系:听琴唱、跟琴唱、学琴唱、丢琴唱。
1.听琴唱
主体依赖客体。通过钢琴对乐曲准确地呈现,来增加对调性的认识。在此初始环节中,由于练习者表面不出声,而内心跟着琴唱,因此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钢琴在唱唱名,被动地随钢琴引唱,倾听钢琴的音准,接受钢琴给出的调性。钢琴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极其精准的,在学习一种新的调性前,纯净地接受精准的音准、精准的调性,是我们把握此调性的前提。
在此提出,一些学生习惯于在认识新的调性前,喜欢尝试首先自己试唱。在没有把握时唱新的调性,容易形成错误的音准,并由于习惯而将之保留下来,当老师予以更正后也不容易改正。这样一来,一开始就留下了对调性产生破坏性的伤害。[1]
2.跟琴唱
主体附着客体。融进人声,依附于钢琴,以钢琴带动人声,来接触调性。此时可以出声,而由钢琴带领自己来认识调性,形成钢琴与人声的同步。此种同步,是发声的同时,是节奏、速度的同步,也是音准的同步。要求一点一滴、每个音都和钢琴保持一样精准,这种精准,是由自己对音准的严格性来决定的。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习惯,练习中,顺利时一路下去,凡觉得不准时,再用钢琴点一下,用以校正,直至完成。这样做的弊病是,准与不准由主观判断,自己觉得准时,可能就是不准,同样产生起始错误的认识,而用钢琴“点弹式”校正时,由于快速,也无法精准。
3.学琴唱
主体借助客体。通过主体对客体句型似的模仿,以逐渐摆脱客体,突出主体,而获得调性。客体虽然还是有着引到作用,但主体已在形式上从客体中“剥离”出来,达到了相对的独立。由于打下了前面两步的基础,此步骤亦是水到渠成,非常自然。当然,对于音准的追求,还是由练习者的态度所决定的。
这一步很重要,这是主体第一次离开客体,单独运作,也是对主体音准、调性的考验。准确而独立的调性也是从此步骤开始的。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怕麻烦,几乎没有学生如此练习过,这对于完美调性来说,无疑是个缺陷。
4.丢琴唱
主体摆脱客体。主体完全摆脱对客体的依赖,实现完全独立。通过前面踏实的几步走到了这一步,才可以说是按照科学步骤,由于该出的问题,在之前的几步中都得到解决,从形式上使视唱的音准与调式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完美。
整个一条视唱练习过程主要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搭配比例的过程。它开始是完全依赖钢琴,自身不发音,一步步逐渐离开钢琴,人声的份量越来越多,最后达到完全独立所得到的效果。就像练习书法,首先是观看、是形式上的接受,接着是临摹,完全地复制,之后拿开样本照抄,最后去掉样本独立书写。大自然的很多事情都是遵循一定的内在依据在做因果循环,一旦违背了这种循环,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旦有了问题,有的可以及时纠正,有的已经无法纠正而造成遗憾。
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就是一个由完全引用钢琴,到钢琴逐渐逝去,最后消失;又由完全不发声到完全只靠发声的过程。听、跟、学、丢,这四个字是由易到难所排列的,因此根据每个人的基础不同,来选择“切入点”。其中基础最差的,必须完整地按四个步骤从头练习。稍强的,可以不用练“听”,而直接练“跟、学、丢”。再好的,练“学、丢”。最好的,只用练习“丢”,也就是直接把握调性即可。也就是说,以自身能力与视唱难度的较量,来逐渐减少这四个字。[2]
二、视唱的歌唱艺术
视唱练耳课所讲求的是一个过程,两个目的。先是解决作品中的技术难度,也就是调性问题;后是再根据作品的风格、意境,赋予它活的思想与灵魂,也就是歌唱性,来完整、完美地表现作品。
面对歌唱与视唱,普遍性的问题是,很多人都认为,歌唱面对的是舞台,是成千上万的观众,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圣地,而视唱面对的是讲台,是少数而熟知的同学,是必须文成作业的场所。因此,他们的歌唱是主动、激情的,视唱却是被动、无情的。
赵方幸老师提出,“视唱就是歌唱”。道理很简单,有了视唱这门课的“歌”,才会更好的表现出舞台上的“唱”,这两者是浑然一体的。要把握好作品的歌唱性,以下几点是不可或缺的。
1.状态
练习中,首先应形成良好的习惯,一开口,甚至未开口前,便应该进入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歌唱状态。
这里的状态,是一种综合状态,它必须注重多重的心理准备,如歌唱面貌、情绪与注意力的集中,以及对调性、节奏,包括音色的把握等。其中,最易忽略的也是音色的把握,这个问题是学生将视唱区别于歌唱的最明显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舞台前的声音自然、圆润,也很动情,而讲台前的声音却是干涩、呆滞甚至阴晦的。这种将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使视唱练习变得毫无意义,又歪曲了音乐形象。
练习状态的好坏,不仅是对视唱的美化与否,更能促进它与声乐类专业课训练的接轨,也就是视唱与练声结合,视唱就是练声,练声也是视唱。将视唱的歌唱状态调整好,可以促进声乐的提高,同时也可锻炼演唱心理。带有了演唱心理,又会自然注重音与节奏等视唱技术的准确性。
2.思想
音乐属于特殊的语言,它是用来表达和宣泄作者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作者以谱面的形式,将欲表达的思想和意境,灌注于作品中,以赋予作品之灵魂。做为读者,也就是演奏(唱)者,必须尽量准确地去解读它,理解作者试图在告诉我们什么,从而引借自己的演奏(唱)技能,以声音的形式,将作者的意图传达给观众。这种“心灵传导”,也称“二度创作”,既是练习者应具备的前提,也是最终所追求的境界。
作品分有标题、有歌词,就是带示意性的,也有无示意性的两种。有示意性作品容易理解,按作者意图表现。无示意性的作品,得通过对它的演奏、演唱,来逐渐领会。视唱谱往往是无示意性的,视唱的无示意性,不是无思想性、不用理解,而是应该同其它表现形式一样,需要理解。这就得靠在读谱练习的过程中去理解、体会。理解得愈深透,表现得愈准确,作品表达就愈生动。当然,因无标题,每个人对作品各有不同的理解,但无论理解得深透与否,或是理解得对与错,内心必须得有自己的见解,这是前提,因此说,视唱作品同样有着思想性,也是必须得有表现力的。
3.风格
音乐作品的风格有着其多样性,其风格的把握,是视唱练耳的课题之一。
视唱作品大致分为古典、民族和通俗等几大类风格。其中,最为常见的,也是视唱的主流,就是古典音乐作品。在视唱练习中,应该尽量把握每一种风格,并根据不同风格作出不同的处理,采用不同的唱法。以古典风格为例,古典作品有着明确的严谨性及规范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乐曲的句型几乎每一句都呈“橄榄”型,也就是两头轻,中间重。我们可以理解为“轻进轻出”。练习中应很讲究地轻轻地进入乐句,句中显得有几分强劲,到句尾时再悄然离去。当然也有较强进而轻出的,直接以强或中强进入,以弱或更弱结束。有了这样的处理,就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感。作品是有讲究的,但讲究虽多,而这却是最基本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视唱练习中,必须讲求三个字:口到、手到、心到。这三个“到”也必须是同时到。
口到,就是通过嘴巴,对调性及具体到每个音音准的严格控制。因为绝大部分的不准,并不是练习者所担心的,是不是自己本身或天生已固有的状况,而是因为后天没有特别注意去把握每一个音的音准,长期形成了不准的习惯,再因为严格训练,一时似乎改正不过来而导致的。那么,要促使这种状况的改变,只有一点,那就是从今以后时时处处都必须把握“嘴巴”关,从每个音的音准做起,直至完全纠正过来。
手到,就是通过拍子,对乐曲的速度、节拍,以及对每一个节奏型做精准的把握。这个“手到”是最容易忽略的环节,稍有经验的老师,都要求学生练习中要动手打拍子,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有两个,一是并不明确为什么必须打拍子,二是时间一久,就忘记提醒学生坚持打拍,最后不了了之。其实打拍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小看这一上一下几个简单的动作,作品中的一切速度、节奏等都是由它来控制的。就像嘴巴控制每个音的音准一样,手的每一个动作都必须主动地控制住每一个节奏,不仅如此,还必须精确地舞动。
心到,就是通过内心,对作品思想及风格的把握。这一点最难做到,也是很容易忽略的。因为它对一般人来说,似乎并不图于其表,而体现在内心,看不见也摸不着,必须是对作品在行进中,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反应。如果能做到了这一点,才能谈得上赋予作品之美感。
这里谈及所谓的“心到”,并不一定必须要求学生做到对作品能有多精确的理解,而是在视唱练习中至少得要“有心”,有表现作品的欲望。无论此曲多具表现力,或多具多重表现力,只要在做,至于准确与否,并不重要,练习中哪怕是先跟随着乐谱中音符的高低,并且通过作品中的各种表情、力度等记号来粗略体现情绪强弱,只要有这样的意识,时间愈长,把握的就会愈准确。
[1]薛晓旭.视唱中音准训练初探[J].音乐天地,2007,(4).
[2]李竑.在视唱中歌唱,在歌唱中视唱[J].北方音乐,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