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理论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012-08-15葛力健李铁范王春燕
葛力健 李铁范 王春燕
(1.淮北师范大学,安徽 淮北 235000;2.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陌生化”一词最先由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也成为什克洛夫斯基个人对世界文艺学的一大贡献。“陌生化”的基本意义在于:诗歌或文学作品中的一切表现形式,都不是对现实的严格模仿、正确反映或再现,相反,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偏离、背反甚或变形、异化。陌生化是艺术的一般手法。从广义上说,文学本身就是对现实生活本然状态的一种陌生化。陌生化乃是与现实主义文学、美学相对立的现代派文学美学观的根本原则。……”[1]从“陌生化”的基本意义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在应用“陌生化”理论进行艺术作品创作时,都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模仿和再现,而是对现实进行艺术处理,使之“偏离、背反甚或变形、异化”,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东西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从而让人们增强审美感受。
趋奇求新、使受众对作品所要表现的对象产生新鲜感是“陌生化”理论的显著特点,也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流派的审美价值追求。艺术表现的技巧就在于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陌生化”,通过设置悬念等,使表现对象形式上变得困难,增加受众感受难度,延长审美过程,增强审美效果。在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者们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延长和增强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长度,常常要对所描写和刻画的事物加以创造性地变形,使描摹的对象以异于我们通常所见的形态出现在作品中。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此诗人之奇也”。“近世俄国形式主义文评家希克洛夫斯基等以为文词最易袭故蹈常,落套刻板,故作者手眼须使熟者生,或亦曰使文者野”。钱先生进而指出:“抑不独修词为然,选材取境,亦复如是”。[2]
经“陌生化”处理的表现对象常常能够使人出乎意料、惊奇诧异进而产生“陌生”的感觉,能够加深接受主体对表现对象的艺术认识。“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被创作者们应用于各类艺术作品中,也被应用于作品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情节等。本文就以文学、戏剧、电影等较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为例来分析“陌生化”理论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一、“陌生化”理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文学处于不断流动和变化当中。了解文学史的人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如果哪一种文学流派或文学风格盛极一时、风靡天下的时候,往往也是它衰落与即将消亡的时候。这个时候,最盛行的文学流派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法基本上趋于一致,并形成了自己极具特点的“典范”,而恰恰如此,往往是就连最没有创造性的作家,也常常能够成功地模仿这种固有的“典范”,甚至常常能够模仿得惟妙惟肖、以假乱真。这时候,人们便开始渐渐对这种固守“典范”的文学流派或文学风格失去了兴趣,而迫切需要能给人带来“新奇”与“陌生”感觉的新的文学流派或风格取而代之。“陌生化”追求的正是这样一种求新求异的审美价值,因而艺术家们应用“陌生化”理论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就容易吸引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和感受这种新鲜、陌生的感觉。正如明人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可以说,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个文学流派或哪一种文学风格,能够永远地居于主导地位而经久不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阐释文学流派和文学风格的发展和演变方面,“陌生化”学说发挥了其特有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现代文学作品包罗万象,“陌生化”理论在各种文学作品中也被得到了充分的应用。笔者仅就“陌生化”理论在人们较为熟悉的小说创作中的应用作一介绍。
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但小说的主要任务,又绝不仅仅或者说不应该只是仅仅地围绕这三要素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小说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很“杂”的文体,小说的完整性要靠引进多种因素来构成和体现。因此,凡在文学史上能够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小说,往往在叙述故事情节时,常在主要的骨干情节之外,故意“节外生枝”、制造悬念。为了叙事需要,那些善于把握读者心理的作家有时会对一个很小的场景甚或是一个人刹那间的心理活动用很大的篇幅去加以细致描写。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作家有时需要故意让情节“停一停”,这就需要“制动”,即需要通过“悬念”、“离题”等来延宕读者的感受。制造悬念是小说在叙事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故事的谜底可能会有很多种,但最终虚假的谜面会一个个被揭穿、被否定,直到最后,对真相的认识彻底排除了所有看似相像实则虚假的答案。
以上所说的小说这样一种特点,便是“陌生化”理论在小说创作实践中被应用的一种表现。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复杂化、制造悬念等艺术加工,使得读者更容易被吸引而意欲先睹为快,这正体现了“陌生化”理论一贯追求的“新奇”特点。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的小说创作在中国小说史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从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也是运用“陌生化”理论的高手。在他的《呐喊》集里的一些小说都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不同形式。例如大家都熟悉的《狂人日记》,该小说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表现在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开叙事,也就是小说中引用了一个特殊人物——“狂人”,全文从 “狂人”这个特殊的人物角度入手,以“狂人”的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在这种特殊的背景和环境中,小说中的“狂人”即便表现得与常人有很大差异,口中的疯言疯语倒也显得理所当然、合乎逻辑了。鲁迅先生正是以这种创新的叙述手法,借“狂人”之口,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吃人本相,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家熟悉的小说作品《白鹿原》,作者陈忠实一开始就用了一句 “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这个开头就具有新奇性,能够吸引读者往下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也是作家应用“陌生化”理论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中国现代小说家在“陌生化”理论的应用和尝试具有普遍性,出现了许多令读者耳熟能详的作品,有的作品单单从作品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作家对“陌生化”应用的广泛深入,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刘震云的《一地鸡毛》、苏童的《离婚指南》、王蒙的《坚硬的稀粥》等等。这可以说是对“陌生化”理论的成功应用和发扬。
在西方现代文学创作方面,也有许多应用“陌生化”理论进行创作的实例,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采用的是只有动词和名词的“电报体”语言结构,还有该作品中采用的固定化的叙事场景和人物,这些表现手法都可以说是充分应用了“陌生化”理论,给人一种新奇感。另外,像卡夫卡的《城堡》、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作品都与“陌生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关于小说创作中对“陌生化”理论应用的实例举不胜举,而且广大作家们对“陌生化”的应用仍在不断深入,他们在运用“陌生化”理论的创作道路上不断地探索,相信今后也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
二、“陌生化”理论在戏剧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布莱希特是德国现代戏剧理论家,其本人深受俄国形式主义特别是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因而布莱希特在进行戏剧创作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将“陌生化”理论应用到他的戏剧创作中。并且随着“陌生化”理论影响的不断扩大和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被应用的不断深入,布莱希特也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地对“陌生化”理论加以发展。大家熟悉的“间离”“间离效果”等概念,就是布莱希特在运用“陌生化”理论的基础上又对“陌生化”理论作进一步提升后所形成的独特的戏剧原理。因此,可以说,布莱希特是现代新型戏剧的开拓者,而他的成功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陌生化”理论以及由此产生的“间离效果”。实质上,“间离效果”本身就是一种“陌生化”的反映。按照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观点,戏剧表演不同于现实生活,在戏剧表演时,既要求观众要融入其中,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但又要防止观众与戏剧人物在感情上产生完全的共鸣。他认为,无论观众接受戏剧所表现的观点、人物或情节也好,反对也好,这都是应该发生在观众理性分析的意识范围之内的。布莱希特认为,在现代新型戏剧中,“观众应该保持清醒,掌握批判的权力,避免认同的诱惑。”他认为,“陌生化的反映是这样一种反映:对象是众所周知的,但同时又把它表现为陌生的。”[3]
“陌生化”在戏剧作品中的应用还表现在,戏剧演员可以用一定的眼神和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激动和情感。尤其是我国戏剧演员在戏剧表演时不像西方戏剧演员那么表情夸张。例如西方戏剧演员往往为了感情表达的需要有时会暴跳如雷,还适时地加以夸张的肢体语言,而中国戏剧演员在表演时比他们要冷静得多,例如中国戏剧演员在表演一个对敌人恨之入骨的激动画面时,演员往往采取的是嘴唇摇着嘴角或者一绺头发,眼睛直逼对方,头不时地微微颤动。在一定的情境下,发挥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这样,演员表演起来不一定要像西方戏剧演员那样豪放,却也会收到很好的表演效果。而且,这种表演方式广为我国戏剧演员所采用,这也是艺术“陌生化”在戏剧表演方面的一个表现。
在为数众多的戏剧理论家的倡导和实践下,“陌生化”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戏剧创作实践当中。如西方戏剧《等待戈多》和我国戏剧《潘金莲》、《雷雨》、《图兰朵》等就是成功尝试的优秀作品。《等待戈多》可以算得上是西方戏剧舞台上应用“陌生化”理论进行创作的代表作,该作品荒谬的主题和离奇的表现形式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冲击了观众的思想和视野,让观众印象极为深刻。而由我国戏剧作家魏明伦创作的川剧《潘金莲》则是我国现代戏剧舞台上应用“陌生化”理论的代表作,该剧主题得到了翻新,结构进行了重组,剧中采用的时空交织和思想冲突等方面都达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样,在我国现代戏剧中,中国版《图兰朵》和话剧《雷雨》等现代戏剧都是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伟大尝试。下面以《雷雨》为例,谈谈“陌生化”理论在戏剧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戏剧(话剧)成熟的标志,该剧一发表便引起了文坛的震动,茅盾先生曾以“当年海上惊雷雨”的诗句赞扬《雷雨》的巨大成就。从艺术风格上来讲,《雷雨》具有明显的“陌生化”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该剧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跌宕的戏剧情节等方面。“情节的陌生化表现为情节的荒诞、荒唐、奇特、离奇、尴尬、矛盾等等。”[4]《雷雨》剧作所讲述的两个家庭的悲剧、两个荒唐的乱伦故事都与周公馆发生了联系;三十年前的旧事和三十年后的现实都与周朴园有关,而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冲突和人事纠葛又互相交叉迭映在一起,使剧本充满戏剧性和传奇色彩,悬念迭起,扣人心弦。该剧结构严密,剧作从事件的危机开幕,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将现在进行的事件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并以过去的戏来推动现在的戏,而所有的矛盾冲突,都浓缩在早晨至半夜的二十四小时之内,集中在周公馆的客厅和鲁贵的家中发生。全剧周朴园与蘩漪矛盾冲突的主干线索十分突出,由此牵连出的其他线索将全剧八个人都卷入紧张的矛盾冲突之中,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集中严密的结构。另外,该剧采用了周朴园和蘩漪的冲突以及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这一明一暗两条线,这两条线索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雷雨》的独特结构,使作品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性强、爆发力大的优秀剧作。
三、“陌生化”理论在电影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追求奇特效果、不断翻新技巧和方法更是电影这一艺术形式赢得观众的必要条件。因此,运用“陌生化”理论拍摄出吸引观众眼球的畅销电影是每一个电影工作者不懈的追求。从艺术形式上看,电影其实更容易运用一些特殊手段达到“陌生化”效果。这是因为,电影是以各种蒙太奇手法来叙事或抒情言志的,通过镜头的连接或重组抑或是通过高科技的电脑处理,都很容易形成异于传统电影老套式的创新形式,再融合当下流行时尚元素,则更容易为观众乐于接受。在这种背景下,镜头如何连接或重组、运用何种电脑技术和处理方法等就给电影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导演张艺谋,现在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的大腕导演了。分析他走红的原因,其中一点就在于他一直在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追求新主题、寻求新元素、运用新形式,遵循并发展“陌生化”理论原则。无论是张艺谋电影中的题材、构图、色彩,还是电影的音效以及人物的造型,张艺谋一直都先于和优于其他人,他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挖掘与创新。例如他的代表作《红高粱》,在该电影中,张艺谋选择了以红高粱地为主要环境来叙事,高粱地本身就是在北方人生活中很少会注意到的大平原上的事物,这就是对传统电影叙事场景上的创新。另外,电影中诙谐、幽默、粗犷、豪放的歌曲以及在高粱地里疯狂的野合等等都是当时那个年代里在电影中很少出现的东西,这些却出现在了张艺谋的电影素材中,这也就是张艺谋所追求的和要达到的电影艺术效果。张艺谋后来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英雄》等,无不体现了他对“陌生化”这一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
在电影的艺术道路上,成功运用“陌生化”理论取得理想效果的不在少数,大家熟悉的著名喜剧大师卓别林便是其中一人。卓别林对电影艺术尤其是喜剧电影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的电影中也有运用“陌生化”创作的典型例子,例如在他的电影《城市之光》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工人因为在工厂里干的是用钳子拧紧螺丝的活,因为日复一日地重复这个动作,用现在的话说,那名工人便养成了“职业病”,以致于有一次出现了他走在大街上看见路人的纽扣也当做了螺丝要用钳子去拧的举动。类似的还有动作巨星成龙的电影,他在电影中也常常推陈出新,充分挖掘各种元素,来追求他的电影艺术效果。例如他常在电影中跟人打斗时,随手拿起身边的任何物体便可当做武器,再配以优雅的武术身姿和搞笑的语言、动作等,令他的电影一直票房高升。因此,推陈出新、不断变换新花样这些“陌生化”理论原则的应用也成为成龙电影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近年来,“无厘头”风格的电影受到很多观众的喜欢。“无厘头”就是指说话或做事天马行空、让人不可理解,甚至使人觉得有点“神经质”。“无厘头”风格本身是对传统电影风格的一种颠覆和创新,也是对“陌生化”理论的一种应用。谈到“无厘头”,大家不能不想到一个人,就是周星驰。可以说,周星驰在他的电影中把“无厘头”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因此也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令观众印象深刻的电影作品,如《大话西游》等。随着周星驰的电影不断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对“无厘头”的讨论也越来越热烈了。“无厘头”体现的这种超常行为被认为是对后现代文化的延伸,体现出来的是否定传统、正统,代之以平民化表达的艺术特征,“无厘头”所要表达的是带有深层的转折意义。再如电影《武林外传》,它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美学特色,也与“无厘头”的艺术特点进行了紧密结合,尤其体现在剧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出现的现代时尚元素等方面,呈现出跨逻辑结构的特征。例如作为以明朝为背景的故事,但剧中经常会出现现代社会才有的物品以及其他作品中出现的人物等,这样的设置看起来是不符合逻辑的,在其他影视作品中可能还被观众认为是“穿帮”镜头,但《武林外传》为了给观众呈现“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就通过变换各种花样形式进行这种“无厘头”的表演。剧中很多地方出现了英语、流行歌曲和网络语言等,也是“无厘头”风格在人物对白方面的体现。这些也都体现了对 “陌生化”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
四、“陌生化”理论在其他艺术形式创作实践中的应用
“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存在于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中。为了达到这样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艺术家们广泛采用各种手法来追求该艺术效果。现代艺术作品形式多样,“陌生化”理论在各种现代艺术作品中都被得到了充分的应用。除了上述几种艺术形式外,像舞蹈、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也有大量成功运用“陌生化”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品。例如现代芭蕾舞《天鹅湖》,它可以说是经过艺术创造性变形和艺术提炼的结晶,尤其是其中“四小天鹅”细碎而欢快的舞步更成为经典,虽然现实中天鹅走路或奔跑完全是另外一种形式,这也体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贯原则。在绘画作品中,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是成功运用“陌生化”手法进行艺术创作的代表。因为该作品中出现的事物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超现实的、经过艺术加工变形和非逻辑地组合的。在这里,运用“陌生化”手法使作品更具有穿透力的艺术效果。音乐更是一种喜欢变化的艺术,音乐中也常采用超常的、夸张的和变形的表现手法,这种对“陌生化”手法的应用,常常也会带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国的吹打乐 《小放驴》,就是在幽默、欢快的音乐题材中,取得了轻松诙谐富有创意的艺术效果。
五、结语
以什克洛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流派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揭示出了文学艺术的重要特性,主张文艺不是对表现客体的自然的模仿和真实的反映,而是有其自身的本质和内部规律。“陌生化”理论旨在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创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的方式方法,引导人们带着惊奇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万物。这样,毫无新鲜感的事物便会焕然一新,变得不同寻常,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关心,使人们重新回到最初的那种“陌生”的感觉。“陌生化”也因此被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是文艺作品艺术性的真正源泉,经过“陌生化”处理的文艺作品可以给受众带来特有的审美效果。在文学、戏剧、电影、舞蹈、音乐等现代艺术形式中,艺术家们为创作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对传统的艺术方法和技巧进行着不断地变形和创新,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陌生化”理论应用到各自的创作实践中,这也可以说是现代艺术与 “陌生化”结下的不解之缘。我们相信,在现代艺术家们的推波助澜和更具创意的努力下,“陌生化”理论会被更加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践当中,也定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呈现在广大受众的面前。
[1]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
[2]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0-321.
[3]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董祖祺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42.
[4]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安:西北大学,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