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的台州属县

2012-08-15卢如平

台州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三门县黄岩临海

卢如平

(临海市委宣传部,浙江 临海 317000)

台州行政区划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无定型到定型的过程,境域面积从大到小,辖县数量从少到多,且数经变迁。本文分现境域内外和立县先后记述之。

一、章安县

汉惠帝三年(前192),勾践的七世孙驺摇因率领瓯越族人反秦、击楚、佐汉有功,被封为东海王,世俗号东瓯王。章安为东海国地,并是东海国都治东瓯的三个争议地点之一,李祖弼先生在《闽中疆域考》一文中说:“汉惠帝三年立闽君摇为东海王,其地为东瓯所并,故都在今临海东南的章安镇。”[1]汉武帝时,东海国及以后建立的东越国先后举国迁徙江淮间,元封元年(前110),以原东海国地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以回浦乡置回浦县,县治回浦(今章安),隶会稽郡。县及以前的乡取名回浦,则是因水而得名,一条自北向南的浦水,在章安回环旋转注入椒江,因此得名回浦。东汉章帝章和元年(87)七月,取“章治久安”之意,将回浦县改名为章安县。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到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章安县境域先后析置永宁、松阳、(南)始平、临海、罗阳、罗江6县。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治章安,隶扬州,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罗江7县。临海郡的辖境基本上沿袭了回浦县旧境,大致相当于今台州、温州全部,丽水大部和宁波、金华部分境域以及福建闽江以北地区。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分章安县北部200户和会稽郡鄞县南部800户置宁海县;太康三年,罗江县划属晋安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于是临海郡辖境缩少至后世台州府之地,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

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并省郡县,废郡为州”,废临海郡,并省章安、始丰、乐安、宁海4县入临海县,县治章安,属处州(后改括州、永嘉郡)。十一年,建临海镇于大固山上,迁县治于今临海古城街道。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于临海县置台州,并分临海置章安、始丰、乐安、宁海4县,台州辖5县。七年,废宁海入章安;八年,又废章安、始丰、乐安入临海,此时台州仅辖临海一县。从此章安作为县名不复存在,章安古镇则长期沿袭,1984年12月19日划属椒江市,现为台州市椒江区章安街道。

二、天台县

三国吴大帝黄武、黄龙(222—231)年间,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属会稽郡。(始平立县时间,史料所载多有异同,《二十五史》没有准确记载,《台州地区志》取历代大部分方志之说作吴初,《浙江分县简志》明确为黄龙三年 〔231〕,《嘉定赤城志》作汉献帝兴平元年 〔194〕,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县治今天台城关,所谓“始平”,就是指对山区越族的平定。因曹魏亦改雍州的平陵为始平,故孙吴始平习惯上称为南始平。辖境大致上相当于今天台、仙居二县及磐安、缙云东部的部分境域。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始平属临海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因雍州也有一个始平县,遂改(南)始平县为始丰县。灵江水系流经天台县城长达134.2公里的源流后亦得名为始丰溪。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部置乐安县(今仙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并始丰县入临海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台州,分临海县复置始丰县,八年又并入临海县。太宗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置始丰县。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名唐兴县。五代十国时,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八月,改名为天台县,后唐同光(923—925)初,复为唐兴,后晋高祖天复(936—942)中又改为台兴。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再改台兴为天台县,从此天台县名沿用至今。

天台县因天台山而得名。三国至清,一直属于台州(临海郡)。民国元年废府,天台直属于省;三年属会稽道;十六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后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天台又属台州(督察区名称曾多次变更),三十一年划属宁波(时称第六区),三十五年回归。

1949年5月24日,天台解放。6月1日成立天台县委县政府,邹逸任书记兼县长。建国后,属台州专区。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划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23日,复置台州专区,天台划归。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又属宁波专区。1962年5月28日,恢复台州专区,天台县回属台州。

天台县目前辖赤城、始丰、福溪3个街道办事处,平桥、白鹤、石梁、街头、三合、洪畴、坦头7个镇,三州、龙溪、雷峰、南屏、泳溪5个乡。

三、临海市

三国吴大帝黄武、黄龙年间(221—231),分章安县西部置临海县,属会稽郡。(置县时间《二十五史》没有准确记载,其它史料所载亦有异同,《台州地区志》作黄武、黄龙年间〔222-231〕,《临海县志》作吴大帝时〔222-252〕,《浙江地名简志》和《临海市地名志》作黄武元年至神凤元年之间 〔222-252〕,《大清一统志》和《嘉定赤城志》四库本作太平二年 〔257〕, 清宋世荤刻本作太平三年〔258〕,《浙江分县简志》作太元二年〔252〕或太平二年,孙吴初期立县是无疑的,准确年份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本文取《台州地区志》之说。)县治在今古城街道,辖境大致相当于今临海中西部,黄岩全部,温岭、玉环部分。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郡治章安 (另一说为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罗江7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于是临海郡辖境缩少至后世台州府之地。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并省章安、始丰、乐安、宁海四县入临海,属处州(后改括州、永嘉郡)。因章安原为郡治,故当时县治在章安。十一年(591),在大固山设立军事机构临海镇,兼管临海县的行政事务,临海县治便从章安迁到今临海古城街道。自此,历1400多年,临海均为台州的政治文化中心。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于临海置台州,州因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并分临海复置临海、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五县以属之。八年,并省台州各县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后又陆续分出始丰、永宁(黄岩)、乐安、宁海等县。至中宗神龙元年(705),台州辖临海、永宁、始丰、乐安、宁海、象山6县。玄宗天宝元年(742)二月,台州改称临海郡,肃宗至德二年(757)十二月,临海郡复称台州。

自唐至清,临海县历为台州、临海郡、台州路、台州府治所。民国元年废府,临海县直属省;三年属会稽道;十六年道废又直属省;二十一年始行行政督察专员制,专员公署除1930年代曾二度短暂驻当时本县海门镇外,基本上都驻临海城关。

1949年5月29日临海县城和平解放,6月8日设置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六专员公署,简称第六专区,6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临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统一管理全市 (指台州地区)军事、民政事宜,驻临海。6月17日,临海县人民政府成立,驻大田,县长魏瑗,副县长梅法烈。同月,分临海设置县级临海城区和海门区,第六专员公署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区、海门区。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员公署,简称台州专区。1950年5月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临海县人民政府从大田迁入城关,5月15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县级)临海城区撤销,并入临海县。1954年5月22日,台州专区撤销,临海县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23日,恢复台州专区,临海县仍为专署驻地。1958年10月4日,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国务院11月21日正式批准)。12月22日,台州专区再撤,临海县划属温州专区。1961年7月,双港区(除黄坦公社外)划属仙居县,1963年5月划回临海。1962年5月28日,恢复台州专区,临海县仍为专署所在地。6月1日又分临海恢复三门县。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玉环、天台、仙居、三门7县。1986年3月1日,撤销临海县,设立临海市。

1980年7月7日,分黄岩、临海建立海门特区,前所人民公社划属之。1981年7月21日,撤销海门特区,设置椒江市,1982年1月23日,沿海人民公社划属之;1984年12月19日,章安区(欠溪口乡、龙南乡)和黄礁乡及大汾乡的五田、七年、横蒋、横西4个村划属之。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设市,驻地由临海迁往椒江。

临海市现辖古城、大洋、江南、大田、邵家渡5个街道办事处,杜桥、东塍、沿江、桃渚、白水洋、河头、永丰、汇溪、括苍、上盘、小芝、涌泉、汛桥、尤溪14个镇。

四、仙居县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的南部置乐安县,属临海郡,辖境相当于今仙居县全境及磐安、缙云小部分,这是仙居立县之始。取名乐安,系吉祥之语,县治在盂溪前金家店村,后移县治于青圭前,即今城关。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乐安县入临海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于临海立台州,分临海县复置乐安县,八年又省乐安入临海。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再分临海县置乐安县,仍属台州。五代十国时乐安县属吴越国台州,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吴越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而灵江水系流经仙居的长达141.3公里的源流盂溪后亦得名永安溪。相传北宋时期,永安县城西门外西郭垟村有个名叫王温的人,平时救危济贫,乐善好施,被神仙点化,全家连同鸡犬一起升天,成了神仙。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赵恒听了这一奇事后,欣然下旨:“洞天名山屏蔽周围,而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从此,仙居县名沿用至今。

仙居自立县之始至清,一直隶属于台州。民国元年废府,直属于省;三年属会稽道;十六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后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仙居又属台州(督察区名称曾多次变更)。

1949年7月5日仙居县解放,7月10日县人民政府成立,县长李振洲,属台州专区。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仙居县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9日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23日,复置台州专区,仙居县划归。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仙居又属温州专区。1962年5月28日,台州专区再次恢复,仙居回属台州。

仙居县现辖福应、南峰、安洲三个街道办事处,横溪、白塔、田市、官路、下各、朱溪、埠头7个镇,安岭、溪港、湫山、皤滩、淡竹、步路、上张、广度、大战、双庙10个乡。

五、黄岩区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四月,分临海县南部置永宁县,以永宁山(今方山)而得名,县治设在方山下,这是黄岩设县之始,属台州。此永宁县非汉晋时期的永宁县(温州),此永宁县的辖境相当于今黄岩、路桥,温岭大部及椒江、玉环部分境域。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九月“丙寅(二十四日),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2],时因全国有4个永宁县,仅保留河南府永宁县,台州的永宁县改名黄岩。蕲春的永宁改广济,开阳的永宁改建水[3](本地的方志均取《新唐书·地理志》之说:“黄岩,本永宁,高宗上元二年析临海置,天授元年更名。”[4]有误)。县名以县西有黄岩山,山顶有黄褐色巨石而得名,从此黄岩一名沿用至今。

黄岩从立县之始直至清,一直隶属于台州。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五月,黄岩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属台州路。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三月甲辰,黄岩州复为县。明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以台州知府阮勤奏请,析黄岩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三乡置太平县。民国元年废府,黄岩直属于省;三年属会稽道;十六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后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黄岩又属台州(督察区名称曾多次变更)。

1949年5月11日,黄乐县人民政府在乐清大荆成立;5月29日,黄岩县城和平解放;6月1日,黄乐县人民政府迁入黄岩县城;6月12日,撤销黄乐县建制,成立黄岩县人民政府,县长曹子决,属台州专区 (时称第六专员公署)。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黄岩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9日,海门区(县级)撤销,并入黄岩县。1957年9月23日,复置台州专区,黄岩县划归。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黄岩又属温州专区。1962年5月28日,复置台州专区,黄岩回属台州。

1980年7月7日,分黄岩、临海置海门特区,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和山东公社划入特区。1981年7月21日,海门特区改为椒江市,1982年1月23日,界牌公社划属之;1984年12月19日,三甲区、洪家区和金清农场划属之。1989年9月26日,撤销黄岩县,设置黄岩市。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建市,黄岩市一分为二,西部的城关、宁溪、头陀、北洋、焦坑、江口、新前、院桥8个镇和上郑、富山、屿头、上垟、平田、茅畲、高桥、沙埠8个乡置黄岩区;东部的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置路桥区。

黄岩区现辖东城、南城、西城、北城、江口、新前、澄江、高桥8个街道办事处,宁溪、北洋、头陀、院桥、沙埠5个镇,富山、上郑、屿头、上垟、平田、茅畲6个乡。

六、温岭市

明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壬申,以台州知府阮勤奏请,析黄岩县南境的方岩、太平、繁昌3乡置太平县,属台州府(《宪宗实录》卷74:台州知府阮勤奏请:“黄岩县地广民嚣,素号难治,兼濒海居民去县治远,恃险恣肆,遇有征逋捕亡,往往旅拒。其太平乡居民颇稠,宜分本县三十都至五十都民隶之,于此设立县治,名曰太平。”户部议如所请[5])。太平乡因境内泾岙有太平山,太平山有太平岩而得名,县以乡名,这是温岭设县之始。十二年(1476),又根据知县袁道之奏,析温州府乐清县之山门乡、玉环乡共6都之地划入太平县。

清雍正六年(1728),浙江巡抚李卫奏析乐清、太平等地置玉环厅,属温州府。太平县的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3都之地划入玉环。乾隆六十年(1795),复以玉环详请,以太平原辖之石塘、横门等十四山原系太平所管营汛,应仍归太平,经奏准行。

民国元年废府,太平县直属于省。三年(1914)6月属会稽道。同年1月30日,内务部遍查地名,因与山西、四川、安徽等省的太平县同名,故改县名为温岭,以县西温峤岭另称温岭而得名,从此沿用不变。十六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后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温岭又属台州(督察区名称多有变更)。

1949年5月28日,温岭县解放,6月1日,温岭县委县政府成立,张学义任书记兼县长。建国后温岭属台州专区。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温岭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6月,温岭县湖雾乡划属乐清县。1957年9月23日,复置台州专区,温岭县划归。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温岭又属温州专区。1959年3月8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原玉环县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1962年5月28日,恢复台州专区,温岭回属台州,6月1日,分温岭复置玉环县。1994年2月18日,撤销温岭县,设立温岭市。

温岭市现辖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5个街道办事处,大溪、泽国、新河、城南、箬横、松门、温峤、坞根、石桥头、滨海、石塘11个镇。

七、玉环县

玉环因玉环岛而得名。玉环岛原称木榴屿。据《太平寰宇记》载:“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环山而流”,因名玉环。《雍正玉环志》又说:“世传宋高宗南渡,遗玉环于此,故名。”

唐代始于玉环岛上建玉榴乡,属乐成县(今乐清市)。吴越天宝元年(903),避吴越王钱镠讳,木榴屿改称玉环山。明成化十二年(1476),划桃花岭溪以北下山6都地属台州府太平县,以南仍属温州府乐清县,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据台抗清,清政府下令“撤边海三十里而空其地”,玉环居民内迁。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玉环始逐渐展复。

清雍正六年(1728),三月二十四日,雍正帝批准浙江巡抚李卫的奏议,六月析乐清、太平二县,置温台玉环厅(县级),属温州府。辖境包括今玉环、洞头两县和乐清的大荆、芙蓉、蒲岐,温岭的石塘,温州的灵昆等地。乾隆六十年(1795),石塘、横门等十四山划归太平县。

民国元年(1912),废府、改州厅为县,2月玉环厅改为玉环县;7月直属于省。三年属瓯海道;十六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后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玉环又属温州(督察区名称多有变更)。

1949年4月7日,玉环县解放,是浙江省较早解放的县城之一,当日,成立玉环县民主政府。5月12日,改称玉环县人民政府,书记丁世祥兼任县长。建国后玉环属温州专区,1953年5月20日,玉环县划出洞头、大门二区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国务院6月10日批准)。1958年5月29日,洞头县建置撤销,并回玉环县。1959年3月8日,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原洞头县所属的洞头、大门二个人民公社(区级)改属温州市,玉城、楚门、坎门、陈屿4个人民公社(区级)并入温岭县,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1962年5月28日国务院批准恢复台州专区,6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玉环县,以原玉环县并入温岭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从此玉环县属台州,而原玉环县的南部则留在了温州。

玉环县现辖玉城、大麦屿、坎门3个街道办事处,清港、楚门、干江、芦浦、沙门5个镇,龙溪、鸡山、海山3个乡。

八、三门县

现三门县是分临海、宁海之地合并而成。关于三门建县的历史,还要上溯到今已废置现属象山的原南田县。清道光三年(1823),于象山县石浦设置石浦厅(县级);光绪三十二年(1906),又于象山县南田诸岛设南田厅(县级),石浦、南田二厅均属宁波府。民国元年(1912)2月,废府、改州厅为县,并南田、石浦二厅置南田县,县及以前的厅以南田岛而得名,县治设樊岙,直属于省。二年冬,原石浦厅境域划属象山县,南田县所领仅南田八岛。二十九年(1940)7月1日,因开发三门湾需要,废时属第六督察区(宁波)的南田县建置(时下辖6个乡镇),划临海县东北隅5乡镇,宁海县南部17乡镇(高吴乡划入后分为高枧、吴岙两乡,故划入后成为18乡镇),组合成立三门县,属台州(时称第七督察区)。县治初设六敖,当年冬即迁入海游镇。县名三门,是由于东南海面有三岛鼎立,海中鸟瞰,俨若三门,故称三门山,海湾遂以山称三门湾,县遂以湾命名。

1949年2月17日,三门县解放,是浙江省第一个解放的县城,即日成立三门县人民政府,俞圣琪任县长。建国后,三门县属台州专区。1952年4月,因历史、地理原因,南田诸岛复归象山县管辖。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三门划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23日,复置台州专区,三门县划归。1958年10月4日,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1958年12月22日,再次撤销台州专区,三门境域所属的临海县划属宁波专区,1962年5月28日,恢复台州专区,6月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三门县,以原三门县并入临海县的行政区域为其行政区域,属台州一直至今。1983年5月20日,宁海县沙柳公社划属三门县。

三门县现辖海游、沙柳、珠岙、亭旁、六敖、横渡、健跳、里浦、花桥、小雄10个镇,高枧、蛇蟠、沿赤、泗淋4个乡。

九、临海城区

1949年5月29日,临海县城和平解放。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第六大队到达天台,与中共台属工委会合后,建立中共浙江省临海地方委员会。6月8日,设置浙江省人民政府第六专员公署,驻临海城关。6月中旬,决定成立临海城区(县级),直属专署,李世坤任城区人民政府区长。1950年5月15日,专署直属的临海城区撤销,并入临海县。临海县人民政府从大田迁入临海城关(省政府5月5日批准)。

十、椒江区

现椒江区是分临海、黄岩之地合并而成的。其前身海门镇原为临海地,今海门古为滩涂,宋初始有居民,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6)为临海县明化乡青令里,宝元二年(1030)为明化乡智信里;南宋为明化乡孝逊里、钦田里。元改乡里为都图,今海门为三十八都。海门一名,则是因椒江口江南牛头颈和江北小圆山南北对峙,状如大门而得名。据《嘉定赤城志》之州境图,南宋时今江北之前所称海门[6]。

元末明初,倭寇开始在台州沿海一带骚扰,后日趋严重。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明廷遣信国公汤和巡视东南海防,二十年(1387)二月,于三十八都地置海门卫指挥使司,十一月拆黄岩城墙筑海门卫城。从此海门之名在今地使用,并沿用至今。洪武二十八年在北岸建海门卫前千户所,因而原海门之地得名前所。

清雍正四年(1726)都图改称乡庄,海门为明化乡,明化乡辖赤山东、赤山西、海门、栅浦、家子(葭沚)、三山、杜岐、白岩、长田、外王、水家洋等11庄合114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始行地方自治,宣统元年(1909),临海县计10区21乡镇,海门为第七区,该区仅有海葭镇,辖海门、葭沚、赤山东、赤山西、栅浦、三山6庄。民国十八年(1929)6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修订公布《县组织法》,县以下设区、乡(镇)、村(里)、闾、邻,海门为临海县第七区海门镇。二十二年(1933)10月第四特区 (台州)督察专员办事处驻海门,二十四年(1935)8月改称临海行政督察区,回驻临海城关。二十六年(1937)11 月至三十年(1941)4 月,第七督察区 (台州)也曾移驻海门。民国三十六年(1947),临海县辖 6区 50乡(镇),海门为海门区,辖章安、前岸、玉岘、涌泉、海门、山东、三山、葭沚8乡镇计119保1548甲。

1949年5月29日,临海县城和平解放,6月25日,海门镇正式解放。为加强沿海地区对敌斗争,6月中旬中共临海地委决定将原属临海县的海门区划出,建立专署直属海门区 (县级),6月27日,海门直属区人民政府成立,辖8个乡镇,梅法烈任区长。

1950年3月,椒江北岸章安、前岸、玉岘、涌泉4个乡镇划归临海县管辖。1950年5月15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报告备案:“撤销海门区,其行政区域并入黄岩”。1950年6月10日,省人民政府府民字第3878号文件。以无专署直属区设置之规定,“拟将海门直属区改为二普通区划归黄岩县管辖”。但没有正式实施,仅是撤销海门镇,增设葭南乡,并将葭南、山东、三山3个乡划属黄岩县管辖。而县级海门区继续存在运行,原任临海城区区委书记的程精业于1950年7月任海门区委书记兼区长。根据台州专署的要求:“海门原属临海县辖”,而且“按照经济、人口、国家形势需要”,“直属专署领导,较为便利。”1950年7月17日,省府民字第5092号呈请中央,内务部8月25日批复“同意设海门区暂归专署领导。”1952年11月,临海县水岙乡老鼠屿划属海门,次年6月在该屿建立椒江乡。1953年3月建立义士 (岩屿)乡。1954年5月22日,撤销台州专区,海门区划属温州专区。1954年初,中共浙江省委批准筹建海门县,县境地域包括三门县小雄区,临海县章安、涂桃、连盘3区,黄岩县三甲、金清2区,后因大陈岛解放而计划撤销。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4月18日,建立大陈办事处,划属直属海门区。1956年3月9日,(县级)海门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海门区。是年5月,老鼠屿划归临海县,同时将临海头门乡划属海门区,1957年9月头门乡划回临海。

1980年7月7日,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县级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海门镇、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和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21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横贯市域的椒江而得名,为浙江省改革开放后设立的第一个县级市(注:台州相关史料都说椒江为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市,有误,此前的绍兴、金华、衢州、湖州、嘉兴等市均为县级市)。1982年1月23日,黄岩县界牌人民公社和临海县沿海人民公社划属椒江市;1984年12月19日,黄岩县的三甲区、洪家区和金清农场,临海县的章安区(欠溪口乡、龙南乡)及黄礁乡和大汾乡的五四、七年、横蒋、横西4个村(划入后设置前岸乡)划属椒江市。1994年8月22日,台州撤地建市,市政府驻椒江,椒江市改为椒江区。

椒江区现辖海门、白云、葭芷、洪家、下陈、前所、章安、三甲8个街道办事处和大陈镇。

十一、大陈区

大陈诸岛,位于浙江省中部台州湾之中,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清时为台州府境,故称台州列岛”,名称沿用至今。

大陈民国初为温岭县凤尾区,辖上大陈岛之红美、黄土两乡和下大陈岛之沙头、南坑、南浦、凤尾4乡。民国十八年为温岭县第二区之凤尾乡,后为温岭县石陈区。而一江山岛所在的东矶列岛民国时期则属临海县。1949年6月后,国民党曾先后在大陈成立“浙南行署”、“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部”(胡宗南化名秦东昌任总指挥兼 “浙江省政府”主席)、“大陈地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等机构。蒋介石也曾于1953年5月8日亲赴大陈、一江山视察。

1955年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一举解放一江山岛,全歼岛上守敌。2月3日至8日,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掩护下,大陈岛居民14911人(另有7人侥幸逃脱),被国民党守军残部劫往台湾(《台州军事志》记载数字,而台湾学者、海峡两岸和谐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陆炳文先生2012年2月24日在 “海峡两岸纪念卫温船队远航台湾1782周年座谈会”上发言时说,据他考证,“实为 18628人”)。

1954年初,中共浙江省委批准筹建海门县。同时,根据中共浙江省委“为了开展敌区工作,大陈可成立区、乡政府,采取武装工作队的形式进行工作”的指示,中共温州地委积极筹建大陈区人民政府。1955年2月11日,成立大陈区人民政府 (县级),直属温州专区,驻地海门。2月13日,区政府随军登陆大陈岛。4月18日,撤销大陈的县级建制,建立大陈办事处,归属于海门区。大陈现为椒江区大陈镇。

十二、路桥区

路桥区原属黄岩。据《嘉定赤城志》载:“新安桥在县南三十里,一名路桥。”《路桥志略》又载:“路桥镇亦称新安镇,以新安桥 (俗呼粜糠桥)得名,桥在廿五间路中,为本街中心点。”镇以桥得名。又传路桥地处温黄平原水网地带,周围河道密布,南官河穿镇中而过,“路路有桥”,因此称为路桥。该镇在宋代为黄岩县五大市镇之一,历史上手工业发达,集市贸易兴盛。

1994年8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路桥区分原黄岩市东部路桥、桐屿、峰江、新桥、横街、下梁、金清、蓬街8个镇和螺洋、黄琅2个乡置。路桥区现辖路桥、路南、路北、螺洋、桐屿、峰江6个街道办事处和横街、蓬街、金清、新桥4个镇。

十三、永宁县

汉顺帝永和三年(138),分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属会稽郡。(置县时间取《后汉书》之说,《宋书》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立,或云顺帝永和三年立”。《浙江通史》则取永建四年立之说。)县取名“永宁”,系吉祥之语,反映东汉王朝期望“永远安宁”的心态。这是温州置县之始,县治贤宰(今永嘉县瓯北镇),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温州市和台州的温岭部分境域、玉环部分境域。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南部置罗阳县。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永宁属之。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的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隶扬州,郡治永宁。这是温州建郡之始,郡取名永嘉,是为纪念“永嘉南迁”。

十四、松阳县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九月,孙策攻取会稽郡,控制了大片东南沿海地区。建安四年(199),孙策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属会稽郡(置县时间依据《大清一统志》和《丽水志》,另《光绪松阳县志》作建安八年,《嘉定赤城志》作兴平元年,《民国台州府志》作兴平三年〔而兴平仅二年〕)。因处长松山之南,故取名松阳,县治在今古市镇。这是丽水市置县之始,辖境相当于今丽水市大部分境域。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松阳属临海郡。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松阳县划属永嘉郡。

十五、安固县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大罗山(泉山)以南地域置罗阳县,县治设在鲁岙(今集中山南麓西岙一带),属会稽郡。县以山而得名,这是瑞安市设县之始,辖境相当于今温州的瑞安、平阳、苍南、泰顺等县市和文成县东部。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二月,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罗阳属之。吴末帝宝鼎三年(268),罗阳改名安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安阳又改名为安固。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南境置始阳县。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安固县划属永嘉郡。

十六、罗江县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 (239),在闽北立罗江县,属会稽郡。县治大约在今福安县的罗江镇,辖境大致相当于今福建闽江以北沿海地区的福安、罗源、连江、霞浦、福鼎等县市。吴会稽王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置临海郡,罗江属之。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分建安郡置晋安郡,罗江县以山势水流之便从临海郡划属晋安郡。

十七、宁海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分章安县北部200户,会稽郡鄞县南部800户置宁海县,县治白峤,属临海郡,这是宁海设县之始(置县时间依据《台州地区志》、《宁海县志》、《浙江分县简志》等史料,而《太平寰宇记》、《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史》等则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传说当时晋将王濬率兵沿海南下,到处怒海狂涛,到三门湾则风平浪静,因此设县取名“宁海”。由于宁海与临海发音相近,习惯上称(外)宁海。辖境相当于今宁海县以及象山县西部、三门县大部。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并宁海县入临海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于临海设台州,分临海复置宁海县,治徙海游;七年宁海县省并入章安县,八年章安县又省并入临海县。武后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县治设广度里(今宁海城关),属台州。中宗神龙元年(705),分宁海及越州鄮县置象山县,亦属台州。

宁海自立县之始至清,一直隶属于台州。民国元年府废,宁海直属于省;三年属会稽道;16年道废,又直属于省。二十一年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宁海又属台州(督察区名称多有变更)。民国二十九年(1940)7月,新置三门县,宁海县的海游、上叶、琴江等18乡镇划属三门县。在接管划界过程中,麻岙乡因疆界不清,乡民不愿划归三门,后省府同意留在宁海;而高吴乡划出后分为高枧、吴岙两乡,这样,就出现了宁海划出17乡镇,而三门划入18乡镇的情况。三十二年(1943),宁海县划属第六区(宁波);三十七年(1948)4月宁海回属台州。

1949年7月5日,宁海县城解放,属第六专区(台州)。1952年10月22日,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7年9月23日,宁海县复属台州专区。1958年10月4日,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象山县从舟山专区划属台州专区。12月22日,台州专区撤销,象山县划属宁波专区。1961年12月15日,分象山县复置宁海县,除紫溪仍属象山县外,原宁海地基本回归。1983年5月20日,沙柳公社划属三门县。

宁海自晋建县以来,曾3次并入他县,辖区亦屡有变动,治所亦数次变动,但县名却从未更易,沿用至今。历史上基本是台州属县,1961年复县后一直属宁波。

十八、横阳县

三国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在罗阳县横屿、阳屿间 (今平阳县宋埠镇仙口村一带)置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操练水师。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罗阳县改名)南境横屿船屯置始阳县,旋改名为横阳,属临海郡。这是平阳建县之始,辖境相当于今温州的平阳、苍南2县及泰顺县南境。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置永嘉郡,横阳县划属永嘉郡。

十九、象山县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分宁海县及越州鄮县置象山县,属台州,此为象山县建县之始。(立县时间取 《新唐书》、《浙江分县简志》、《象山县志》等说,而《旧唐书》、《嘉定赤城志》、《台州地区志》等称神龙二年而立。)县治彭姥村,其北有山,其山背负隆起,雄压海垠,前后瞻望,屹如伏象,故名象山。唐代宗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分越州置,今宁波)。

1954年4月5日,象山县从宁波专区划属舟山专区(1953年6月10日政务院批准设立)。1958年10月4日,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国务院11月21日批准),组合后的象山县划属台州专区。12月22日,台州专区撤销,象山县划属宁波专区。

二十、磐安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4月,分东阳、缙云、永康、仙居、天台5县接壤之大盘山区,置磐安县。以境内有大盘、安文,各取一字为名,又引申“磐石之安”,故名磐安。县治设大盘学田,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金华)。三十五年(1946),磐安县划属台州(时称第七行政督察区)。三十七年(1948)4月,又划属金华。

[1]李祖弼.闽中疆域考[J].厦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1)

[2]后晋刘昫.旧唐书·玄宗本纪[M].长沙:岳麓书社.1997∶126

[3]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48

[4]宋欧阳修.新唐书·志第三十一[M].长沙:岳麓书社.1997:651

[5]郭红.靳润成.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56

[6]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4

猜你喜欢

三门县黄岩临海
朵云书院黄岩店
千舟竞发
黄岩
临海余丰里民宿
三门县“五老” 引领文明用餐新风尚
临海不完全折腾指南
剪纸作品
黄岩富山佛手瓜及其栽培技术
临海变“大海”
以三门县为例探讨海岸基干林带、平原农田林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