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2012-08-15吴金春
吴金春
(东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安徽 东至 247200)
“逆反心理”是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轻则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构成负面影响,重则导致学生的过激行为,给家庭、学校及社会带来一定危害。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积极研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对策。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让他们成为身心健康,个性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本文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中学生自身因素
1.生理因素。伴随着身体的急速成熟,青少年往往产生诸如不愉快、心神不宁、不安、郁闷、感情易于激动和兴奋等现象,态度变得粗野,并产生一些反抗、胡闹、攻击、破坏行为。解释这种现象的原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使下丘脑神经过程总的趋势表现出兴奋性的亢进,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一时矛盾,使大脑皮质与皮下中枢暂时失去平衡,这可能造成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两极性明显,进而影响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形成,也就可能导致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2.心理因素。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表现如下:(1)独立意识强,表现欲望高,喜欢标新立异,遇事总想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甚至喜欢做出异乎寻常的举动,达到引起别人注意的目的,以此来显示其独立的个性。(2)偏激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面还相当缺乏,看问题过于简单,甚至相当片面,往往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却为此沾沾自喜。例如,有些同学爱上网打游戏,因为打游戏误了功课,父母收了网线,不许上网打游戏,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网吧上网。(3)对立心理。人与人之间一旦持有否定的态度,也会对他的观点、行为持否定态度。比如老师对后进学生总是批评,后进学生就可能对老师说的话都听不进去而产生逆反情绪。(4)好奇心理。心理学家认为,当某事物被禁止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做出禁止而又不作出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更易引起人们的猜测。那些“青少年不宜”的影视广告就是利用青少年的好奇心理,从而达到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去观看的目的。
(二)外界客观因素
1.学校方面
(1)教育者自身观念问题。教育工作者自身的观念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课本知识的传授。现在的中学生生活的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处于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的一些行为、语言与我们作为学生时代有所不同。有些学生的网络知识比许多老师都懂得多,在于老师交流时或写作文时可能有意或无意识的用一些网络词汇。如果教师一味的否定,就会让学生反感,甚至让他们觉得你的无知,从而产生对立的情绪。
(2)教育者教育方式方法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往往喜欢将自己的主观意见以及当时的情绪带到工作中。对待犯同样错误的不同学生,就会以自己对学生的喜恶不同而处罚不同。亦或心情好时,耐心教导;心情不好时,就大发雷霆,一顿训斥,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这就给学生造成不公正的影响,就会认为老师情绪化、没有原则性,就会对老师不信任,由此会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和老师对立的情绪。
(3)教育者自身的问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是说,一个人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可以做个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但也有个别的教师做的不是很好,他们在学生面前谈学习的重要,自己却不注重学习;在学生面前谈修养,却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在学生面前谈人格魅力,却又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宴请等。上课时抽烟,随地吐痰,课后沉溺于棋牌室、酒楼等等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降低了教师的人格和威信。
(4)学校重视不足。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升学为重点,没有设置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也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主要还是由班主任及家长共同承担。
2.家庭方面
(1)父母的因素。许多学生长期留守在校,或是父母离异,这些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从而形成孤僻的性格、自卑的逆反心理。
(2)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些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平时的行为习惯也不好,对子女的教育还停留在所谓传统的“棍棒教育”,或者喜欢和别人的子女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些不当的教育方法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极大地压力和阴影,由此可能产生极端的逆反心理。
(3)学生的自身因素。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者居多。在家里都是“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及长辈们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变得唯我独尊、爱慕虚荣,一旦在家中他(她)的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在盲目攀比心理的作祟下,便会耍脾气,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
二、应对措施
如何应对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如何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家长、学校、教师以及青少年自身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从青少年自身角度出发
(1)饮食合理和生活作息科学。少吃含有生长激素的营养品。有些父母看到其他孩子体格高大,就会绞尽脑汁买各种补品。但有的产品含有促进生长的激素,吃太多反而会物极必反,父母应该给孩子吃自然界的蔬菜鱼肉,均衡饮食就足够了,小孩子的肾脏功能有限,任何营养素过多都不好。除了自然均衡的饮食,正常睡眠也很重要,在至少8小时的睡眠才充足的前提下,最好10点以前入睡。
(2)培养学生的善于“理解”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这时候,要学着从积极的意义上去理解家长、老师,抱着宽容的态度理解他们,还应该把握自己,经常提醒自己,虚心接受老师和父母的教育,遇事要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克制住自己烦躁和倔强的情绪。同时,青少年还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发展自我价值。
(3)培养多向思维。人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视野就变得狭隘,思想只是在“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只要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端,就会发现原来所强烈反对的意见也许并非真理,但是“对着干”起码说明自己的思维和对方一样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学生来说,努力培养发散思维,从多方面考虑,理智多于情感,就会有助于他们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不可否认,逆反心理也有一定的正面效应,如自我意识较强、勇敢、坚强、好胜、能求异、能创新。还可以防止一系列不良品质的形成,如孩子在不顺心受压抑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有畏缩心理,也不会保守、逆来顺受。在充满竞争的年代,我们应善于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因势利导,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
(二)从学校角度出发
(1)教育者要有正确的教育观点。有时,家长和教师的做法可能是错误的,不切实际的,反抗这一做法则是正确的行为。教育不是培养一味顺从的人,要正确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盲从或盲拒都是不正确的行为表现,事事顺从也不是心理键康的表现。教育应该是培养有主见、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
(2)创造良好的班风。班风,英文俗称:ClassAtmosphere,即一个班级的风气,是由班级成员共同营造的一种集体氛围,反映了班级成员的整体精神风貌与个性特点,体现出班级的内在品格与外部形象,引领着班级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班级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良好的班风也体现了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使班级里具有亲切、和睦和互助的关系,勤奋进取、文明礼貌的氛围,遵守班集体行为规范和维护班集体荣誉的精神状态。教师可以组织互助小组,给逆反学生学习、生活、行为习惯等方面予以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善意,逐渐消除对立情绪。
(3)保持距离,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对于叛逆期的学生,老师要掌握好关心的分寸。学生都需要老师的关爱,但如果老师过于关心,学生又会觉得被关爱包裹得喘不过气来。给学生一定的心理空间,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反之,则会减弱他的自信。拥有私人空间,包括自己的隐私,会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大人了,特别是青春期的时候。如果你无法给学生私人空间,会给他们心里带来不适的感觉。
(4)避免冲突,不要臆测、蔑视学生。对于叛逆性重的学生,教师心里不要存有偏见。有些教师有一种心理的固定模式,为了维护师道尊严,把同学的每次争论都当作一次战斗,非要分出胜负高下不可。其实,师生之间有分歧是正常的,尤其当你面对的是叛逆期的少年。但不能每次面对分歧就情绪失控,甚至臆测和蔑视学生,伤害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其实面对分歧应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平静心情一起来解决问题。
(5)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老师需要做的是发现和把握他们心灵中闪光的东西,点燃他们蓬勃向上的精神火种,引导他们养成阔大胸襟、包容谦逊的品格。学生开始挑战老师的权威是件好事,这种现象表明他正在长大。如果你的学生正经历这个发展阶段,请你试着多想想他好的一面,带着好脾性、幽默感来面对他,带着耐心和爱心去包容他。记住,这个阶段总会过去。
(三)从家庭角度出发
(1)学会对孩子放手。青少年时期孩子的极力要求独立,但仍被以过分关切的态度对待,同时他们的自主性被忽视,感受到妨碍,这些引起了他们的反感,促使逆反心理的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父母给孩子一个底线——善待自己,善待生活。让孩子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的叛逆行为自然会消失大半,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而且在度过青春期,独立生活之后,他就会逐渐意识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也会更尊重父母的意见。
(2)学会尊重孩子。父母应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信任孩子,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只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他们丰富的智慧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才能与孩子更融洽地相处。还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允许并积极邀请他们参与家庭的管理。比如,让孩子利用周末尝试做家长,由他们安排各个成员的活动,这不仅展示了孩子的能力,同时使他们做到了换位思考,加强了与父母的情感。
(3)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是非常渴望成功和被认可的,但从能力上,由于自身的阅历和年龄限制.孩子又常常有一些过失行为或犯一些错误,当然并非有意为之。在这种时候,父母对待孩子要多些理解和宽容。有时理解和宽容比训斥和惩罚更有力量。孩子产生不良行为时,应在耐心批评教育后给予安慰,鼓励他振作起来改正错误,在他有好行为时要及时给予表扬。
(4)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性情浮躁,整天无所事事,从不加强自身的学习,却求孩子努力学习;自身甘于平庸,却要求子女出类拔萃,这会使自己失去威信,甚至让子女瞧不起。因此,父母要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认识,以便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当父母发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对时,就应坦率地向孩子道歉。只要父母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向你敞开内心世界。承认自己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相反会让孩子觉得您很有勇气. 从而大大提高您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促使孩子更愿意和您交流沟通,使彼此的关系越来越亲近,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相反,若父母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掩饰或狡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虚伪,这样会使孩子对原有的正确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对抗心理。甚至,有的孩子会有样学样,变得偏执,更不好管教。
(5)教育措施一致。家庭教育孩子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根本无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意见统一,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切不可在孩子面前争论。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K.T.斯托曼.情绪心理学[M].张燕云,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