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研究——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
2012-08-15张开宝
张开宝
(安徽科技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当前,地方高校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都在不断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大力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而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在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第二课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科学搭建多种创新教育平台,实施有效组织和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是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对安徽科技学院的大学生第二课堂和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组织领导、活动平台建设、创新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机制建设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对安徽科技学院基于第二课堂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阐述。
1.第二课堂的开设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激发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设为大学生搭建了很的学以致用的平台。事实表明,当前在校大学生从上学开始,直到上大学就一直处在被动的、单向的学习状态,获得的知识几乎只是被动的接受。虽然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储备了比较丰厚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抽象的,还不能转化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学以致用。而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竞赛以及形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将自身所积累的抽象知识与自我的感性经验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抽象的知识被激活,自我的感性生活经验得到升华,这种活化了的知识与上升到了理性高度的感性生活体验,就是创新能力产生的不竭源泉;第二课堂活动能使大学生获得主体性生活体验。当前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来看,无论是他们所经历的家庭生活还是学校生活,都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获得主体性的生活体验。在家里依赖父母,在学校里受动于老师,这种长期的被动生活致使他们形成了以被动性与依附性为主要特征的人格结构。这种缺乏独立性与开拓性的人格特征是束缚大学生创新智慧迸发的重要因素。大学里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由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形式由学生自主编排,活动的结果也由学生自主评定。这种完全摆脱了教师和家长控制的活动经历能够弥补大学生主体性生活经验不足的缺陷,利于他们独立性、开拓性品格的形成。这样的活动也就能够成为他们的创新智慧得以迸发,创新精神得以发扬的最佳场所。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设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第二课堂的开设和创新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在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学生创新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科学搭建多种创新教育平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夯实创新教育
学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构 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突出并强化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开设了《发明学》、《创新思维》、《创造力理论与创造》、《大学生创业指导》、《创业教育》等全校性必修课,以及《批判性思维训练》、《大学生自主学习》等全校性选修课,各二级学院还结合专业特点开设了《种子科技与创新》等创新创业方面的特色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中,学校确定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特色。
2.2 设立专项大学生创新科研课题基金成效显著
围绕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连续十年设立专项大学生创新科研课题基金,资助经费达20余万元,分别对学生申报的科学研究类课题、发明制作设计类课题和创业计划设计类课题给以资助,各二级学院也相继出台相应政策在本单位范围内对学生给予资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创新、参与创造的热情。三年来,共有1000多名学生参加215项创新课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66篇;获专利4项,其中,韩同飞的《环形背面黑板擦》和刘夫强的《输液加热器》两项专利产品荣获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国庆特别节目《我爱发明》优秀奖。
2.3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创新教育,促使学生更早、更多地接受创新教育,实现学校的科研资源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以致用,在参与中夯实专业知识,培育创新精神,在科研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在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定方案、设计或实验、分析总结等方面的独立能力训练,从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指导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对于大学生所执行项目的各个环节,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应有具体明确的思路。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法由学院参照学院相关政策执行,学校将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同时形成将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的成果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的机制。相关教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的子课题交与本科三年级学生完成,学生完成的子题目中有阶段性成果和创新突破成果经学院和导师同意,按毕业论文(设计)要求进行修改,作为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提交答辩,按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计入成绩档案。
2.4 设立校园创新创业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大赛
近年来学院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注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各二级学院成立了科研指导组织,任命了科研创新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开展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项目建设,加强创业文化建设。三年来,在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荣获了“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和“全国青年就业创业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并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批团中央KAB创业俱乐部及创业教育基地。我校大学生创业项目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二名);在第二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获银奖1项、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二等奖1项、安徽省第二届“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1项;创办蚌埠市大学生创业网的尹纯尧同学,被评为中国大学生百万宝贝“创业之星”,荣获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和“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
2.5 拓展基地,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
注重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通过创建新的社会实践基地、多方筹集经费等举措,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扩大学生参与率,积极尝试将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创新创业、专业实习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大、覆盖广、声势强、效果实、反响好的鲜明特色。
组织大学生积极深入企业和农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学习调研。大学生暑期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连续17次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组织广大青年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学生创业规划设计大赛决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暨创业设计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校风与我”大学生辩论赛、班级风采大赛、大学生廉政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各项校园文化活动,成效显著。当前,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我校学生素质拓展、健康成才的重要载体,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2.6 建立相关机制、规范第二课堂创新教育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学生的创新教育,学校相继研究制定了《大学生创新课题基金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办法》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机制,把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学习情况纳入对学生的综合考评,同时把教师指导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工作绩效纳入工作量计算之列,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近年来,学校在促进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建立相关机制,逐步规范和完善了基于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建设。
3.第二课堂的开设和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 第二课堂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科学的系统管理,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当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缺乏科学规范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活动开展困难等问题,第二课堂活动的开设“生命力”较弱。特别是开设的一些学生们兴趣较大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资金投入较大、牵扯精力多,往往是“虎头蛇尾”,活动的实效性差,甚至使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产生了厌烦、逆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2 第二课堂的开设不能满足与学生创新意识需求
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大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意识越来越强,且在第二课堂活动上,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学校在开设第二课堂时,存在着许多与学生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弊病,满足不了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需要。如,缺乏活动场所、内容单一、层次不高,科技含量低,活动多而杂、系统性不强,学校与学生的“双积极性”不高等现象。
3.3 第二课堂开设缺乏计划性和统一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堂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学术研究、科技活动、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内容,且具有学生群众性、时间灵活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也存在着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计划性以及稳定性和连续性差等缺点,特别是由于没能把第二课堂开设列入教学计划,使得第二课堂活动往往与课堂教学发生时间和场所上的冲突,学生不能合理安排课堂学习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受到严重的影响。
3.4 传统观念指导第二课堂的开设阻碍了创新教育发展
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生活、交往、学习和工作方式,也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应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突出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由于传统观念指导某些第二课堂的开设,忽略了新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只是为了开设而开设,纯属走形式,根本达不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3.5 第二课堂活动亟待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学校第二课堂活动还处于一种“管理相对空白”的运行状态,活动开设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机制,实效性不强,缺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效果的比较与评价机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很少有跟踪、调查与反馈。因此,学校当前亟待建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的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基于大学生第二课堂进行创新教育的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4.结语
综上可知,学校在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且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在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阻碍高校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第二课堂在促进大学生创新教育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对第二课堂与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等方面的进一步探索显得尤为迫切。笔者将在前阶段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分析情况,深入研究把握规律,在相关方面继续探索相应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等。深入探索建构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第二课堂纳入学分制管理;力求探索建立将第二课堂科研作品代替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操作路径和管理办法;以第二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导引第一课堂教学。同时,以大学生创新基金和创新课题为抓手,整合大学生专业竞赛、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资源,并使其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地方高校基于第二课堂的开设所开展的创新教育。
[1]赵艳敏.第二课堂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86-87.
[2]郑学刚.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能力[J].中国农学通报,2008,(8):462-463.
[3]陈卓武.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第二课堂的创新教育[J].生态经济,2006,(2):46-47.
[4]任一波.高职院校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3):48.49,72.
[5]谢相勋,杜理才,李同果,等.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24(8):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