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阅读培养教学中常见的六大误区
2012-08-15郭尚花
郭尚花
(太原师范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2)
儿童早期阅读培养教学中常见的六大误区
郭尚花
(太原师范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12)
我国学前教育界和家长已日益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习惯和能力,但由于儿童早期阅读培养是一项集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教学法为一体的高难度教学工程,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家长和老师在儿童早期阅读的目标、教学内容、适宜开始的时间、教学形式、教育观念上普遍存在着明显的误区,严重制约着儿童早期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早期阅读促进儿童终身受益的功能和效果。
儿童;早期阅读;阅读能力;教学误区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儿童今后获得学业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基础,而且阅读能力像“气功”一样具有“童子功”,一旦错失了培养的敏感期或关键期,效果会大打折扣。从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学前教育界和家长陆续意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逐渐实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发展,一大批酷爱阅读、博览群书、拥有“一目十行”阅读能力的超常儿童纷纷涌现,催生了北大、清华一流学府的林阴道上少年大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但由于早期阅读培养是针对婴幼儿的一种特殊教育,既要做到“教者有心”还要做到“学者无意”,达到“教育无痕”;既要“生活中教”,还要在“游戏中学”,焕发学生的兴趣;既需要涉猎范围广,又需要不断重复,还不能考问;既遵循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还要逗引孩子对书持久的热情……因而,培养儿童早期阅读的教学工作对家长、幼儿园或早教中心老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高质量的教学是儿童酷爱阅读、拥有自主阅读能力和自由阅读境界的保障。由于我国从事早期教育的老师往往是大专或幼师毕业,而且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因此他们在实施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不符合婴幼儿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或方式,既影响儿童童年的快乐,又达不到自主阅读和自由阅读的能力,根据笔者在教育巡视中的观察和家长的反馈信息,发现最常见的误区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把早期阅读的目标简单等同于单纯的早期识字,而不是自由阅读
我们知道,不识字是谈不上阅读的,但阅读是有层次的!如果我们把早期阅读仅仅理解为识字训练,就如同我们扶着孩子学走路只为了孩子会“站”一样,价值和意义就大打折扣。早期阅读是一项培养孩子识字敏感、喜欢阅读、自主阅读到自由阅读的系统教育工程,以培养孩子酷爱读书、拥有极强自学能力为目标。识字训练仅仅是早期阅读初级阶段的一项主要教学内容,即使在初级阶段,也要配合给孩子讲故事、去书店买书、激发孩子对书的兴趣等多项教学活动。很多人在儿童阶段认识很多字,但后来发展不尽如人意,很大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自学后劲不足,在学业上不能出类拔萃。早期阅读从读书内容上,只有儿童能自由阅读《红楼梦》之类的古典名著、《莎士比亚全集》之类的外国作品、《时间简史》之类的科普原版原著才谈得上自由阅读;从阅读兴趣而言,只有达到手不释卷、认为读书就是取乐才达到阅读的境界;从阅读速度上,只有达到“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能力才达到了“童子功”的教育效果。也就是说,“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1]10。当然儿童的意识和成人对同一事件的感受是有差异的。把早期阅读只定位于早期识字是一种典型的短视行为,对孩子的后续发展意义甚微。
二、从教学内容上认为小孩理解不了的知识就不该去教
诚然,我们在最初培养孩子对汉字的敏感性方面,首先要教和他们生活最为密切和感兴趣的内容,如“妈妈”“爸爸”“肯德基”“电视机”“奥特曼”“蜘蛛侠”“孙悟空”等词汇,但婴幼儿的学习特点是“先记忆后理解”。我们总不能等他们理解了“妈妈”的含义才去教“妈妈”二字,有道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需要等待多久?童蒙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孩子自然就内化了、理解了。比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孩子最多是幼儿园的朋友,他怎么能体会到老朋友久别重逢的喜悦程度?那既然理解不了我们是否就不能去教这些经典的句子、篇章了?中国的文化精粹在古汉语,而等孩子理解了,阅读培养的关键期早就错过了。也许我们知道“练气功”、“体操”、“弹琴”等领域讲究“童子功”,其实阅读能力也不例外。根据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在5岁以前学会阅读,往往具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一旦错过了培养这种“童子功”的关键期,孩子就容易出现不爱阅读、阅读速度缓慢的现象,继而会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
再则“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儿童酷爱阅读之后,往往喜欢重复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同一本书,儿童也基本是通过反复阅读一本书脱盲的。当然,儿童理解一本书的意思和成人是有差别的,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孩子在津津有味地阅读,家长和老师就不要干涉,他们自有自己的理解。从脑科学研究结果而言,儿童的智力在很多方面不次于成人,于光远5岁读《三国演义》、比尔·盖茨7岁就读完了比自己体重还重的书籍。我们对人类脑科学的发现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低估儿童的能力却是家长和老师犯的通病。
三、就早期阅读适宜开始的时间而言,认为孩子不会说话就不能教阅读
婴幼儿的视觉语言优先于声带的发育,他在会叫出“妈妈”之前,就早已认识了妈妈。也就是说,婴幼儿识字比说话要容易。婴幼儿的眼睛像照相机,模块识别“词汇”的形象,他们识字不同于成人。成人是理解式记忆,比如,带三点水的字都和水有关,带“月”字旁的字都和人体部位有关等,婴幼儿像认物一样去识字。正因为这样,婴幼儿识字的快慢与字笔画的多少没有任何关系,不会感到“蜘蛛侠”、“奥特曼”比“左中右”、“而且”复杂难识别。字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可以当作图画来看。日本著名汉字教育家石井勋也认为,比耳朵听的语言还要容易,出生后满8个月就可以记汉字。根据他的实验,幼儿可以不费劲记住汉字,一点也不感到是负担。美国一位成功母亲在怀孕阶段就通过三维的形式对自己的四个孩子进行阅读胎教,事实证明,四个孩子个个智力超常,自学能力极强,都成为优秀的少年大学生。历史上类似富兰克林(美国)、杜甫、竺可桢等成就卓越的大师几乎都有早期阅读的经历,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不会阅读,推测一定很早吧。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但凡5岁以前学会阅读的孩子,基本能达到“一目十行”的阅读速度,而错过了培养早期阅读的关键期,则阅读速度很难提上去。我国小学生普遍出现的“厌学”现象,除了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考孩子”的时间比教的时间都长这样一个原因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孩子接触书本太晚,读书速度“十目一行”所致。
四、从教学形式而言,认为早期阅读就是“学”不是“玩”
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孩子应该在游戏中获得兴趣、知识、快乐、满足……幼儿识字阅读的教学方式同样要以游戏的方式进行。陈鹤琴先生在论述“活教育的教学原则”第十三条,即教学游戏化时,强调“把读书与游戏孤立分离的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假如说读书只有读书,读书就不应游戏,那么,读书的生活,势必枯燥无味,哪里还谈得到进步!”[2]475他进一步解释:“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加强学习,这就是教学游戏化的真实意义。”[2]476孩子是喜欢游戏的,家长和老师要根据情景和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孩子喜闻乐见的识字游戏。家长如果给婴幼儿讲读书的重要性,那纯粹是做无用功。婴幼儿只愿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然,年龄越小游戏越容易设计。如可以把写有黄河、淮河、汾河、长江、鸭绿江等识字卡片按照一定的距离摆放在地上,让孩子玩“小马过河”的游戏。还可以把写有苹果、香蕉、柿子、葡萄等水果无图识字卡片用曲别针挂在一条孩子可以够得到的细绳子上,让孩子玩“采摘水果”的游戏。把早期阅读与游戏孤立分离的观念和做法是错误的。如果那样孩子的读书兴趣哪里能培养出来呢?哪里还能达到读书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般的快乐境界呢!一个孩子一个样,教无定法,游戏的种类也无穷无尽。
五、从教育观念上认为早期阅读会摧残孩子童年的快乐
由于家长和老师成长在一个忽视早期教育的年代,所以他们本身对读书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兴趣,导致潜意识里顽固地认为: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才是读书的状态。岂不知对孩子而言,他们天生都有一种学习的本能,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包括环境中的汉字)充满了好奇,希望尽可能地洞悉周边的世界。汉字能使人产生联想,它比图画更空灵,比爷爷奶奶脸上的皱纹更清晰。当父母把孩子放在怀中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捧着书每天为孩子大声朗读生动有趣的故事,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多么大的享受啊!孩子通过读书获取信息犹如说话表达信息,是一种自然需求,只不过成人无意间低估或漠视了婴幼儿早期阅读的能力和需求罢了。“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孩子一旦感受到书里藏着好听的故事和眼睛看不到的世界,就会对书本产生无限的向往,就会把书看成玩具,就会觉得“看书就是取乐”,随着识字量和阅读习惯的形成,孩子的认知能力、想象力、专注力、空间感、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远远比无聊的闲逛层次要高得多。“勤”只能补拙,家长一旦培养出孩子读书的兴趣和“一目十行”的读书能力,孩子自然会达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快乐境界,也为孩子将来成就学业和事业奠定了终身受益的基础,如果把早期阅读和摧残孩子心灵相提并论,家长就会白白错过了孩子宝贵的阅读关键期和对孩子阅读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只好把读书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了。
六、教育过程摆脱不了“教则考”的教育模式
摧残孩子童年快乐的最好方式便是“考试”或“考问”。不仅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是如此,钢琴、绘画、游泳、轮滑等所谓的“兴趣”项目莫不如此。当前中国小学生普遍出现厌学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教科书内容的难度增加了,而是老师和家长联合起来“考”孩子的时间比“教”的时间都长。孩子整天处于紧张的备考状态中,哪有时间和精力享受学习的乐趣呢?育人和养树是一个道理,孩子还是小嫩苗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急于想测量究竟能承载多重的分量,这样是很容易把树苗压弯了的。即使短时间有效,从长久来说,只会把孩子的兴趣磨灭。培养孩子阅读最科学的教育模式是像教小孩“学说话”一样,给他们营造丰富的阅读环境,只教不考,“对牛弹琴”持之以恒。当有一天孩子手不释卷,读书时能跟着主人公的遭遇或喜或悲,我们就该明白孩子“读懂”了,正如闻到馒头的香味便知道熟了。“大班制”是达不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的,给孩子好的教育必须“小班制”。观察孩子不是需要做卷子,而是父母和老师睿智的慧眼。如果孩子读书的兴趣因为家长和老师的不断考问而消失,那摧残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更影响了孩子一生对阅读的兴趣,十足地误人子弟。如果施教者在不留痕迹的情况下培养孩子学会了自由阅读的程度,那便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施教者必须接受严格的教学训练方能如此。
培养儿童早期阅读是一门集科学、艺术、经验于一体的高难度教育工作,任何轻视与漠视的态度和教学误区都将给孩子带来遗憾和痛苦,因为教育的错误就像吃错了药一样,常常无法挽回。●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C]//鹤琴文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张进峰】
book=5,ebook=6
1672-2035(2012)03-0153-03
G619.29
A
2011-12-10
郭尚花(1969-),女,山西山阴人,太原师范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