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的教育功能互补
2012-08-15尹力强张龙郭新明
尹力强,张龙,郭新明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12)
论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的教育功能互补
尹力强,张龙,郭新明
(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太原030012)
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的体质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不完全一致等问题。同属高等教育的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既表明了两个体系发展方向不同,也显示出了二者有着教育功能的互补性。一是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二是要坚持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同步开展,促进普及与提高;三是要提升竞技体育树品牌,学生体育促发展。通过这些途径,从而达到教育目标、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与方法互补,实现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协调发展。
高校体育教学;竞技体育;大学生体育
一、研究目的
学校体育是国家实行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重要基础,在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方面发挥着基础和推动作用。高等院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基地,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体育锻炼方法、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时期。自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批准51所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以来,高校竞技体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招生规模、管理和训练竞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竞技体育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体育共同形成高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
然而,在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龚波等(2009)以制度文化为视角,对高校竞技体育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指出高校竞技体育对制度文化缺乏深入认识和研究[2];吴忠义等(2010)在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三十年回顾中指出: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理论与实践不完全一致、教学效果测量与评价不科学、教学改革重心偏移等问题[3];徐莉(2010)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现象发现目前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呈现出不和谐因素,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的体质则呈现逐年下降趋势[4];姚蕾(2011)通过对学校体育改革的反思指出:现实中,学生的体质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学校既没能为高水平运动队输送人才也没能培养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5]如何使高校的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协调发展,成为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同属高等教育的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高校体育普及与提高、改善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运动水平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认识和运用它们在教育功能上的互补,对于高校体育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文查阅了大量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方面的相关文献及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这些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2.逻辑分析法
对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的异同、互补作用及互补的途径进行了研究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性质、目标上的异同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指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可见,高校竞技体育是高校体育的一个分支,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条件下进行专项运动训练、不断提高竞技能力、参加体育比赛取得运动成绩的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的大学生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7]5通过大学生体育,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并养成习惯,增进身心健康水平,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掌握健身的方法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道德。
“普通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目标是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做贡献。”[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8]以上文件明确了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的目标任务。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高校竞技体育培养的是具有高水平体育技术技能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目标是要参加世界大学生等国内外体育比赛;而大学生体育是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增强学生体质。
所以,从性质上看,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但高校竞技体育突出竞争性,属竞技教育;而大学生体育则强调健身性,属体育教育。从目标任务上看,高校竞技体育重在育人夺标,为国争光;大学生体育重在育身健心,健康第一。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性质、目标任务上的异同,表明了两个体系在高等教育范畴内发展方向不同。但这些异同也显示出了二者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教育功能上的互补。
2.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在教育功能上的互补
其一,教育目标互补。高校体育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青少年从学校走向社会能否坚持终身体育的关键时期。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应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虽然目前大学体育从培养学生兴趣、改善评价方法与标准、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方面不断加强改革,然而,由于成长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加之对知识的学习和技术技能的掌握有较强的实用目的和功利性,导致他们有健身认知而无健身行为,有体育知识而缺乏锻炼实践,有体育活动兴趣而无坚持之意志,难以达到大学生体育的目标。而高校竞技体育正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充分挖掘体能,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和精湛的技术技能水平展示体育运动与训练效果的。所以,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培养功能是一致的,教育目标是互补的。“近几年的实践证明,把竞技体育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去,能带动一大批学生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推动学校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9]正如《奥林匹克宪章》所说:“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高校的人文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运动员是一个很好的熏陶,而竞技体育过程的顽强拼搏、永远向上的精神对全体大学生又是很好的激励。
其二,教育形式互补。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都是通过教育活动和身体练习的过程,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基本原理、过程和结果产生认知,使身体和心理产生适应,以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它表达了运动员在竞技体育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奋斗精神和向最高境界的追求;同时,也激励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不断超越自我、永葆朝气蓬勃。大学生体育则更注重学生的参与,“重要的是参加,而不是取胜”。它表达了体育运动的功能和价值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的参与过程,在参与过程中体验体育的快乐和魅力,养成体育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达到健身健心的目的。追求快、高、强和积极参与是相辅相成的。由于竞技体育的竞争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金牌的唯一性,片面强调快、高、强,就会使多数运动员感到前途渺茫而失去信心,影响训练过程;过分强调参与而忽略更高追求,不能满足身心素质提高的递进性需求,导致锻炼质量和体育兴趣下降。所以,高校竞技体育在向体育高峰努力拼搏过程中,要加强训练过程和参赛过程的质量要求,通过辛勤训练和意志体现,最终达到快、高、强;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利用竞技体育的精神加强对他们意志磨砺和进取精神的教育,通过更高水平和境界的追求而达到科学的体育锻炼。因此,高校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的教育形式具有鲜明的互补性。
其三,教育内容与方法互补。高校竞技体育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运动员(队)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在赛场上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其训练内容为运动素质改善、个人和团体技战术掌握和应用、心理调控与适应、运动智能开发与提高等;所采用的方法是针对专项提高的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与比赛训练法等。大学生体育是要培养和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丰富体育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使身心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得到提高;其活动内容有传统的竞技项目,也有民族特色或区域特点的健身项目,强调健身有效价值域。虽然要求的重点不同,但二者在内容和方法上有许多共性的领域,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极强的互补性。在机制方面都是通过学习、重复、强化等身体练习达到掌握、应用和改善肌体机能的目的;练习的项目也具有不可分割性,很多竞技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内容,一些非竞技项目也是竞技体育训练过程常被采用为协调性或恢复性训练的手段。正如高校CUBA篮球队员“通过学校体育的手段,获得知识、技能、能力、勤奋、自律、机智及健康等品质和素质。经历了高等教育的运动员在品德、修养以及对篮球运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上,都表现了较强的领悟力”[10];同时,由于CUBA篮球联赛的感召力,也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对篮球运动产生了兴趣和向往,成为篮球运动的参加者和爱好者。
3.实现互补的途径
其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11]10健康第一,育人为本,确定了学校体育的任务,为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无论是高校竞技体育还是大学生体育,都应坚持培养高校学生健全的人格,充分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使其成长为有文化知识、有技术技能、有理想抱负、有伦理道德的合格人才。大学生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在追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远)、掷得更远的过程中,要以学生身体健康为前提,充分认识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规律,重视贯彻执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不断地激励运动员主动刻苦训练,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并且密切关注、切实保障运动员的身心健康。[12]
其二,竞技体育与大学生体育同步开展,促进学校体育普及与提高。2001年教育部《进一步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工作,不仅要提高学校运动技术水平,代表学校参加校内外、国内外的体育比赛,推动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全面发展,而且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丰富校园文化。”[13]通过高校竞技体育管理和赛事活动,让运动员在赛场上力与美的结合、勇与智的对抗、技艺与意志的表现、个体与团队的配合和伤而不退、败而不懈的拼搏精神给人们以榜样的力量和向上的鼓舞。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竞技体育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体育锻炼习惯,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4]大学生通过体育课、校运会、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系列活动与比赛,身心得到锻炼、感悟体育精神的同时,对体育的认知将更加深刻全面,《国家学生体质锻炼标准》将得到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大学生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沃土;高校竞技体育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激励着大学生体育的提升。所以,应充分认识到竞技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体育教育的责任性、紧迫性。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同时抓起,协调发展,发挥出体育的综合效用。
其三,竞技体育树品牌,学生体育促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性,决定了竞技体育过程是一种集体行为,其结果关系到运动员个人、社会团体和国家的荣誉。高校竞技运动的良好发展,将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的竞技运动水平,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及影响力。[10]运动员(队)在竞技场上顽强拼搏的行为和表现,反映出了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治学态度;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则显示了学校的综合实力,是高校扩大影响建立品牌的标志。近些年来,高校中涌现出的胡凯、帖亚娜等运动员以及清华大学跳水队、北京理工大学足球队等已成为这些高校的窗口,明显提高了他们所在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公众认知度和学界名誉度。高校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校校有特色、班班有内容、人人有项目的过程中,夯实了学校体育的基础,也走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道路,如天津各高校的龙舟活动、山西晋中学院毽球代表队等通过校际和国内外交流把具有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传播出去并发扬光大,这些大学生体育内容也成为了高校的一张名片。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的广泛开展,营造了浓厚的学校体育气氛,促进了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了全校的体育文化水平。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融为一体,成为打造一流品牌大学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对调动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的热情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体育活动的普及开展又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和比赛中。高校竞技体育和大学生体育教育功能互补,能有效推动高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对于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和全民健身工程、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彰显高校办学特色、展示学校综合实力、扩大学校知名度等将发挥积极作用。●
[1]杨铁黎,刘海元,陈钧.关于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
[2]龚波,曾桂生.高校竞技体育中的制度缺失[J].体育文化导刊,2009(2).
[3]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
[4]徐莉.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一些现象的质疑与求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6).
[5]姚蕾.对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沉思[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
[6]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教体艺[2005]3号)[EB/OL].http://baike.baidu.com,2005-04-18.
[7]于小霞.学校体育教育手册(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EB/OL].http://www.moe.edu.cn,2007-05-24.
[9]范继军.竞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0]肖斌,李伟峰.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动力体系的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2009(2).
[1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2]田麦久.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
[13]黄春红.我国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0(3).
[14]沈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竞技教育的缺失及改革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1(6).
【责任编辑 张进峰】
book=5,ebook=3
1672-2035(2012)03-0116-03
G613.7
A
2012-03-10
尹力强(1962-),男,河北晋州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张龙(1963-),男,河北翼县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郭新明(1969-),男,山西太谷人,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