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2-08-15张晓艳许叶萍

关键词:媒介习惯大学生

张晓艳,许叶萍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6)

【教育学】

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晓艳1,许叶萍2

(1.北京邮电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邮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876)

当今社会,多元化和多维度的信息空间和以手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信息接受的模式。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受主体需求因素、心理因素、媒体媒介因素影响。

互联网;大学生;信息接受;影响因素

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大学生所处的环境已不再是单纯的校园环境,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价值观、思维模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进而改变着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和接受模式。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心理学、行为学、传播学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和研究。深入探究大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接受和内化的过程,对于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都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需求因素

作为接受信息的受众群体,大学生的主体需求对信息接收有着重要影响。大学生在接收学习教育类的信息时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在选择接收新闻类信息时的主要动机是了解社会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在接收生活服务类信息时,个人想要获取生活信息是主要目的。[1]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种种问题所产生的对于方方面面信息的主体需求是其选择接收信息的主要动机,影响着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接收。

1.求知成长需要

求知与成长是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在大学期间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对于教育学习类、生活类以及社会新闻类信息的接触、接收和接受的过程都是源于自身对于求知和成长的内在需要,这种强烈的需求会引发他们有目的地选择和注意,例如大学生会通过图书馆主动寻找阅读与自己学业和专业相关的书籍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会与同学老师主动交流和讨论来获取相关知识,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2.兴趣与个人爱好

信息接受主体对大脑中形成的一切观念形态都必须通过注意才能获得。注意是接受的前提,而兴趣与爱好最能激发人们的注意行为。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总能在第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正处于心理发展期,思维敏锐,情感、价值观尚未完全定性,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关或相符的信息通常最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引起注意,并且这种强烈的主观愿望还会使其主动接近并注意相关的信息。

3.娱乐与消磨时间

娱乐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在物质生活重压下,人们释放精神压力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业、成长、就业等种种压力之下,对娱乐时尚信息的消费成为其有效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信息接受的内容。以消磨时间为动机对相关娱乐信息接受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同时,及时关注并获得娱乐时尚消息,在与别人进行谈论的时候,也容易被认可,并且还会被认为“很潮”。这体现为一种需求层面的信息接受,娱乐与消磨时间为目的的需求和氛围是产生并影响这种信息接受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因素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但已逐步趋于成熟。心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对大学生信息的选择和接受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

1.自我角色认知

大学生自我角色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以及周围环境事物关系的一种心理认识过程。通过对自我及环境的认知、接受和评价的过程来完成对自我角色的心理定位并形成特定的价值观。这种心理过程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大学生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接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大学生在与校园及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自我意识在不断苏醒,能够对自我角色有一个较为理性和清晰的定位,主动从诸多信息中选择甄别出那些有利于提高自身发展的信息。

二是大学生群体尚未形成一个理性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外界信息和周围事物具有强烈的质疑和批判精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选择信息上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会影响大学生对于正确信息的接受内化。

2.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人们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对于大学生群体更是如此。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群体,刚刚摆脱了家庭和老师的束缚,正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在全新的集体环境当中,一方面追求自我的独立与创新,另一方面由于意志力、理性分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很容易产生思想上困惑、行动上跟风盲从的从众心态。在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渠道、接受内容和信息的选择处理上都表现出从众倾向。例如,升学信息从众、时尚消费信息从众、就业信息从众、娱乐信息从众等。从众心理对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可以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意见领袖”效应

诺伊曼认为,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恐惧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2]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是一样,学生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在思维、言语、学识、行动上的佼佼者,他们通常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学生团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进而使其他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主动向其靠拢,从而影响他们接受与自身相似或者一致的信息,并且内化吸收,产生相同的认知和行为。在大学生中,“意见领袖”在大学生信息接受的方向性和导向性上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三、媒体媒介因素

在互联网及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介对于信息传播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著,各种新兴媒体不断涌现。新兴媒体的影响力渗透到大学生信息接受、理解、认同、反馈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导向作用不容忽视。

1.网络化的数字媒介

互联网作为大众媒介的典型代表,已经成为大学生认知世界、接受信息的重要平台。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敏感性强,具有感性与理性交织并存的心理行为特点。这些都使他们对互联网这种数字化的信息接受方式极为认可和推崇。互联网对于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信息接受的独立意识。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信息空间。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领域、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群。在这种信息环境中,大学生在信息选择方面的独立意识不断苏醒,逐步摆脱了以往被动接受习惯,发展了大学生的主动表达、信息交流的意愿。由单纯的信息接受者的地位,转变为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实现了信息的接收、加工、内化到再传播的互动交流过程。

二是信息接受的数字化依赖。网络信息传递的快捷性、虚拟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长期处于网络这种虚拟的信息交流氛围中,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对数字化、虚拟化信息接受方式的依赖性。虚拟化的网络空间消除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防御心理,拓展了交流的空间和信息分享的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过分依赖这种传播和接受方式,也容易形成大学生不良的数字化信息接受偏执,导致其人际交往淡漠、性格孤僻。

2.手机媒介

手机是现代人生活的必需品,大学生更是人手一个。手机媒介是依赖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和终端来实现信息的“点对点”传递,具有很强的互动沟通性。[3]它所实现的移动性和快捷性是其他传播媒介难以超越的。可以说,手机对大学生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主要体现为:

一是手机的双向传播通道提高了大学生互动式的信息接受模式。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下,受众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手机媒介赋予了大学生传播者的身份,可以随意通过手机短信、手机QQ、邮件等方式与其他手机用户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通过手机微博等方式对接受的信息进行反馈,发表意见。

二是手机媒介方便快捷、操作简单,提高了人际间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效率,也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接受的及时性的时间要求。手机媒介的互动性、及时性和方便快捷等的传播特性使大学生养成了对手机媒介的依赖性,大学生习惯于通过手机媒介捕捉日常生活、社会、交友等信息,来获得知识经验,增强人际联系,减轻心理压力。

3.微博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也进入了微时代。微博可以说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兴媒体。从微博受大学生青睐的程度就可以看出微博对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作用。

微博是一种裂变式和多中心式的传播,可以在短期内形成焦点和轰动,引起社会各界的交流和互动。[4]微博实现了信息的移动性和分享性。大学生可以在教室、宿舍、地铁甚至公交车上通过手机登陆微博来获取最新的社会热点信息。这种优势打破了大学生与热点新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距离限制,在无意识中培养了大学生对新闻及社会热点、公共事件等信息的关注意识和接受习惯,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化是有帮助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学生快餐式的信息接受习惯。大学生对于图片、视频等具有直接的感官刺激性的信息敏感,且乐于接受。在信息的选择接受上倾向于关注热点和焦点,但不深入探究,囫囵吞枣,这无疑会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不利影响。

四、结语

对于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并认识大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接受模式和接受习惯,教师可以根据此类研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使教育信息能够真正被学生所内化吸收。学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的特点营造有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教育环境和氛围。总而言之,它对于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文化信息素养,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都具有借鉴意义。

[1] 刘学.影响大学生接受网络信息的因素研究——基于马来茨克大众传播模式[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 袁文霞.从新媒体语境下审视沉默的螺旋——以网络传播为例[J].新兴传媒,2011(4).

[3] 王欢,祝阳.手机媒介互动性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维护的效用分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袁立庠.微博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Analysis on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nformation Accepting Habit

ZHANG Xiao-yan1,XU Ye-pi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College of Maxism,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China)

Nowadays,diversified and multi-dimensional information spac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mobile phones and the Internet have 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information accepting mod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Comparing with the practice previously,the information accepting habit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different.It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actor of needs of the principal parts,their psychological factor,and the factor of media.

the Internet;university students;information acceptance;influencing factors

1672-2035(2012)04-0137-03

G642

A

2012-05-26

张晓艳(1987-),女,山西太原人,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许叶萍(1962-),女,北京人,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北京市哲学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工委战略课题:《文化多元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信息接受习惯与认知方式研究》(BJSZ2011ZL01)

【责任编辑冯自变】

猜你喜欢

媒介习惯大学生
上课好习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好习惯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