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后设走向引领
——高考制度革新瞻望

2012-08-15蒋钢城

关键词:高考制度学习者活动

蒋钢城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教育学】

从后设走向引领
——高考制度革新瞻望

蒋钢城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高考,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并被重视。在高考必须改革但不能取消的今天,从多个角度瞻望高考制度变革,以期从后设走向引领、建设维度,为方式多样、功能灵活的高考制度寻求张力所在。

高考;多元化;高校自主

当下以高考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正在屡受诘难。在有关学者看来,高考的负向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影响了学习者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及个性的培养。高考的负向功能是隐性意义上的负向功能,是教育活动中偏离教育活动规律所造成的,与教育活动中制度的、人的因素分不开。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把制度性的刚性因素与人的因素结合起来,一方面防止墨守成规、教条,一方面鼓励创新,因势利导,使得培养人的活动始终以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导向。

一、高考问题根源何在

高考负向作用的释放关涉人们如何看待高考的价值导向问题。高考的价值导向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括如何看待高考的作用、教育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是不同的;高考与个体的教育过程相联系,因而就与不同范围的利益群体产生联系。通过教育过程及个体的学习过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与教育活动的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活动的目的首先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前提,也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杜威指出教育活动的目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促进学习者的发展。个体的学习活动还要受个体自身的因素所制约,学习者的愿望、动机都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同样,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师对高考价值导向的认识都可能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活动。

从以上意义上来讲,高考负向作用与高考价值导向是密切联系的。作为一种选拔及培养人才的制度,对教育活动起着约束和导向作用,它的科学性与人们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程度是密切关联的。作为一种制度,它总是力图与实践活动自身的规律协同发挥作用,以具体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高考制度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制约和引导着人们对高考乃至整个教育活动的认识。从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出发来树立高考价值导向,既是高考制度的题中之义,也能从实践上消除人们对高考认识的误区。

从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而言,高考的个体目的就是个性的全面发展,高考的社会目的就是培养社会建设人才,从中可以得出教育公平是发挥高考功能的重要保障的结论。所以,高考负向作用的根源乃是教育活动中偏离教育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未能协调好科学性和规范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高考价值导向的扭曲。当然,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理应得到不断检验,教育制度不断得到完善。有鉴于此,高考制度的革新是实践的需要,也是教育制度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充分保障的客观需要。

二、高考制度改革的三种策略

1.避免单一,多样互补

(1)自荐申请制。学生在对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做出综合分析后,可以向心仪的大学进行自荐,这种自荐(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个性、兴趣、劳动、特长、社会交往等表现)以高中学校的名义向高校推荐,前提是高校要制定自荐的标准,对学生的筛选不能由高中学校来决定,而是由高校按照要求进行考核。“高校—考生”这种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利于高考的公平性,中间环节越少,对双方越有利,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学生,也有利于其个性化的发展。

(2)教师群体推荐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校长更有发言权。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得益于任课教师的努力,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来自基层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能力可说了如指掌,教师推荐的“偏才”、“怪才”或“冷才”,必定是某方面有非凡才能的学生。

(3)统考加单招。统考作为一种考试制度体现国家意志,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因而范围广,有一定稳定性。从文革后恢复高考至今,统考作为国家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革。在形式上,中央集权与地方灵活自主互补,一定区域或层次的统考加上单招可以相得益彰,既能发挥统考统一调配资源的优势又能兼顾某些学校的特点,使得高考制度更加灵活也更具有适应性,这是资源配置公平和效率兼顾的客观要求;在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加强技能、特长并重,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才优势。当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在实践上也在不断摸索前进,这是未来高考制度革新的一个方面,也是社会大众对教育资源的共同诉求。

上海市在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的基础上,今年高考正式取消“综合能力测试”,这种做法兼顾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使得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选择考试科目。熊丙奇先生提出鉴于历史遗留的户籍问题,要呼吁深化高考制度改革,变高考为社会化考试,实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在解决这些争论问题上,统考加单招是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是针对高考制度制约瓶颈的强有力的针剂。

(4)学校联考。同等实力或同类别的大学组成联盟,比如工科类大学、师范类大学,但前提是同一层次如211、985或地方本科院校。这样的联考才具有可比性。大学之间的共性,或办学水平相当,或专业特色近似,合作之目的在于降低高校施考选才的成本与风险。应以“办好中国的大学,而非中国某省市的大学”为着眼点,摒弃自主招生高校在区域投放指标上的倾斜政策,实行国家范围内全开放式名额竞争。[1]同时,国家应适时出台诸如考试补助等优惠政策,为农村等弱势群体考生提供必要的入学竞争空间,消除城乡入学机会差别,从制度设计上实现和谐考试与教育公平。

(5)区域统考。中国区域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高考也应该相应分为东中西部考试,考试时间、考试方式、选拔标准应根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教育水平的不同。西部地区的教育水平怎能与北上广相比。现行的高考制度,全国统一标准选拔人才,已导致若干明显的不公平,如地域不公平、加分政策不公平,导致了一些现象如高考移民。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地方的高考分数线比其他省市要低得多,而一些人口大省如山东和河南高考分数线却比普通水平要高。这个问题存在了很多年却一直得不到改变,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区域统考也不失为一良策。

(6)高校自主,方式自定。高校自主是一种完全开放的考试制度,它充分保障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所谓方式自定指的是因势利导、基于学校和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考察方式,这与高校自主是分不开的。高校自主和方式自定充分保障了生源来源渠道的多样性和切实性。[2]这种策略与以上策略并不是严格区分的,同样也是为了发挥考试制度的公平性,在自主程度和方式上有所差异。

这种招生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双向选择,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同时要防止选拔过程中职权的滥用和不当使用。相对于统招,这是当下高考招生改革的突破口和必要补充。

2.放松入口,把严出口

“严进宽出”虽不能完全概括和反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但有一点至少是可以肯定的,在“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之间,需要结合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按照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选择招生录用方式。时下有这样的话语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我国小学是“听话教育”,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是“知识教育”,研究生是“学历教育”。事实究竟是什么样子恐怕莫衷一是,这既要站在客观的立场,又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吴康宁在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中指出,面对“互通的问题”、“异己的问题”、“私己的问题”、“炮制的问题”要辨别“真”与“伪”。如何看待目前的高考制度对研究者和社会而言,都可能是“真问题”与“假问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考察各种形式的人才选拔考试制度,不断研究“真问题”,去伪存真,推动教育实践变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诟病甚多,已有学者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发展放缓的阶段。金子元久教授指出,大众化之后,传统大学与非传统教育机构分化,这些机构提供更为多元的教育形式、课程、内容,学习的最终结果也是多元化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高教机构和跨平台课程之间流动,无边界化与高质量核心形成。[3]45在高等教育边界扩充的同时,强化其核心部分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质量既是欧美国家的经验,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之一。因此,放松入口、把严出口是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演变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自主、方式灵活的入学方式和途径的切入点。

3.重视日常,合理考察

有关知识的分类是多样的,比如波普尔把人类知识分为七大类,而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也是复杂多样的,认知加工涉及对知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加工,因而考试成绩的高低并不能等同于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高低,认知加工活动以及形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成绩高低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学命题。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尤其是个性发展而言,视分数来选拔人才是不科学的。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因材施教,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发展和完善,使个体生命丰富而饱满,理性得以张扬,个体的价值得以凸显。学校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也要注意学生情意的发展,使认知性和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发展。在各个教育阶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情意与个性的关系,使每个学习者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因此,为弥补一次考试的不足,我们应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考评,特别是对学生平时学业成绩的全面考察,在录取新生时应首先看其高中的平时成绩。除成绩外,还要考察学生平时参加的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活动、学生会工作、文艺表演、社会公益活动、写作能力等,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学生的组织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种对学生中学学业成绩的全面考核,不仅有利于避免“一考定终身”的不足,也将提高考生、学校和社会对学生平时学习表现的重视,发挥考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促进学校教学的有效开展。

[1] 李木洲,刘海峰.大学联考何去何从[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

[2] 郭胜.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5).

[3] 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会经济学[M].刘文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From Meta-Thinking to Guidance——Prospect of Innovation o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JIANG Gang-che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some problems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 the unified exam system in China has gradually emerged and been paid attention to.Although it cannot be abolished,it must be reformed now.To examine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from many perspectives can be expected to guide the system from meta-thinking,to construct multi-dimensional,multi-patterned,flexible-functioned system for better strength.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diversification;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ams

1672-2035(2012)04-0128-03

G632.474

A

2012-05-20

蒋钢城(1984-),男,河南濮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冯自变】

猜你喜欢

高考制度学习者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探析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考制度改革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2017高考拉开帷幕 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