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以通化师范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
2012-08-15李洋
李 洋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社会体育的需求也日益增强.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从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后,国内各高校纷纷根据社会的需求开设此专业.截止到2008年底,本科办学规模已超过180所.目前全国设置社会体育专业(本、专科)的高等院校已达到230所,办学规模已接近传统的体育教育专业.[1]我院于2005年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虽然几年来社会体育专业已经培养了一批批的专业人才,但是应该看到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本研究试图从我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我院及国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
2.1 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出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院社会体育专业与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区别不大,专业课程特色不突出,不能体现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的特点.
2.2 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我们注意到比较受居民欢迎的健身项目,比如柔力球、木兰扇等在社会体育专业课的设置上都被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很难在实践中应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
2.3 实践课程被忽视、专业实习难度大
目前,我院社会体育专业部分课程设置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侧重于理论而忽视了实践课程,导致了许多理论课程教授内容重复,既浪费了学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措施来看,我院已经将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进行安排,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数量较少,缺乏针对性.虽然我院已经积极的联系了多家实习单位,但是相对于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数量来说,这些单位容纳实习生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造成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四实习阶段有选择自主联系单位的,也有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一同到中小学进行实习的,缺乏专业实习的针对性.
3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3.1 确定有学院特色的培养目标
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先应该更新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对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制定.大量的有关社会需求方面的市场调查预测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由知识型向应用技能型转变,即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开拓能力强的职业型社会体育应用型人才.[3]我院是师范类大学,有着极好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教育教学优势,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培训指导、教学科研能力,并能够在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健身场所从事体育经营与管理、组织与指导、教学与训练、调查与研究、分析与评估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体育教练员、体育研究员、体育教师、体育翻译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等人才.[4]
3.2 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体育工作者不仅要具有较全面的体育运动技能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充分考虑科学性、应用性、超前性的统一.除了已经开设的课程外,还应该将体育经济学、体育运动与休闲、体育法学、体育英语等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开设.另外,社会体育专业的开设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因此,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该根据市场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课程设置中要增加特色课程,可将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或是社区居民常用来健身的项目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学生不仅要对群众性体育项目有所了解,还应该掌握科学的方法.学院应该制定实践计划,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比例,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应用于实践.
3.3 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目前我院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及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选择不同的模式,第一,日常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将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可以在居民活动频繁的公园进行科学健身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在健身中心上部分健身原理与方法、运动营养学等课程,在医院等地上部分运动康复、体育保健学等课程,等等.第二,定期实习模式.除了日常的教学实践外,学校还应该针对寒暑假以及毕业实习等建立与实践单位的合作.应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出发,选择发展前景好并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合作.第三,培训进修模式.学校应该积极与有培训资质的机构沟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既能对知识进行更新,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资质,提升就业竞争力.第四,科研合作模式.即学校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同进行与社会体育专业相关的项目研究开发.学校和实践基地的科研合作对双方来说是互利互惠的,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方式共同开展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能够为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必要的科研服务,有助于加快实践基地的建设步伐.
3.4 加强社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素质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社会体育专业教师在思想觉悟方面应该爱岗敬业,具有浓厚社会体育专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言传身教,能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知识结构方面,应该全面掌握社会体育的专业理论知识,通晓交叉科学,如社会学、文化学、休闲学等.在教学方面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根据社会体育专业特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专业技能方面,应该做到“一专多能”,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目前我院社会体育专业教师的师资还较薄弱,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根据我院的实践情况,师资队伍建设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走出去”就是指学校应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建立优秀教师的选拔、培养和激励机制,拟定发展计划,选派优秀教师通过脱产和进修等方式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各种有关社会体育的学术活动,及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以保证传授知识的先进性.“请进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学校应大力补充高学历的教师,把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的人才作为引进的重点.第二,聘请本专业的知名专家作兼职教授,通过专家为社会专业的发展带来新知识和新力量.第三,聘请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和工作在社会体育领域第一线的优秀人才,到学校课堂介绍成功经验.学校要加快人才的聘用、培养和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和整合既有资源,协调好各种关系,建立起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队伍,使我院社会体育专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唐金根,等.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剖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74-75.
[2] 舒云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5):101-104.
[3] 谢春红.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4] 王瑞茹.湖南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研究[D] .长沙:湖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