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2012-08-15王姗
王姗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浅析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及其培养途径
王姗
(商洛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
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能力现状的分析,指出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五大能力,即求知能力、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人际交往和共处协调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发展能力,并结合现代高校教育的实际提出三条可行的培养途径,动员所有社会力量,合力提高大学生能力和素质。
大学生;求知能力;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创新发展;培养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能力现状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中,大学作为人才的生产基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任。在社会普遍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大学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含量有多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不仅关系到其办学效益,也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近年来,尽管不断深入改革高等教育,但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标准相差甚远,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素质欠缺。观察发现,当代大学生呈现出了“五强五弱”不协调的状况,即文字知识记忆强,实际动手操作弱;个人进取精神强,团体主义观念弱;成才立志愿望强,抗挫折意识弱;自立自主意识强,自律自强能力弱;依附依赖性强,独立思考意识弱。
目前,中国大学生群体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环境下出生的,他们的成长环境、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扎实的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等各方面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现阶段实施大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要真正面向社会需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
二、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求知能力
求知能力的培养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高等教育目前的状况和社会发展趋势给我们高等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当其冲的教育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我国教育虽然一直在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弊端对学生的影响依然存在。如,大学生依旧是读好配套的课本,完成教师要求的基本实验,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考试后知识没有实践应用,很快遗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只要求考试不挂科。如此种种的不良现象无法使得高校完成社会给予的重任。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习的革命——通向21世纪的个人护照》一书,认为学校最应该教的两个“科目” 是学习怎样学习和学会怎样思考。21世纪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就是“学会学习”。“授人以鱼,可供一饭只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正是这个道理。因此,大学生应学会学习,这将是他们终身的财富,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技能就成为高校教育的立足点,也是社会赋予高校教师的历史使命。
2.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
认知能力是适应社会和实现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能力,包括灵活应变、自我调整、团队合作与再融合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主要包括对价值观、对知识的选择两大类。就价值观而言,在一个价值多元与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人人都有独立作出价值观选择与构建的任务,要求我们用今天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观,发现它对于现时代的价值,自觉地发扬光大,同时要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时代快节奏的发展对大学生认知、分析和判断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具备搜集、捕捉、组织各种信息并判断各种信息价值的能力,以及培养敏锐的洞察力,根据社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发展完善自己,以便为在社会竞争中立足积累更多的资本;第二,要有分析信息、提取有用信息,并结合自身条件反思的能力,以便在生活学习方面自觉进行自我调控;第三,大学生要能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价值观,面对价值观的多元与冲突,应具备自主学习、综合选择和合理构建的能力,动态地把握事物,打破定势思维。
3.人际交往和共处协调能力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也离不开合作。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真正进入社会前的演练,大学不光是要学习知识,还应要求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既要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又要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具备一定处理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在交流信息的同时,也间接地获取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思想,在彼此的交流中,可帮助我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以及自己对别人的认识。孔子曾经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正是这个道理。在合作中,要发挥认知分析判断能力,在共同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协调一个集体的关系,同时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使人精神愉快,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构筑良好的集体观念,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
4.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要求学生根据时间、地点及社会发展形势快速地调整自己,并以最佳的状态投入新的生活和工作,即要求与时俱进。比如,在农业社会,需要有一定体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工业时代,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而目前的经济时代,最需要的是知识智力同在且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是大的方面。从小的方面来讲,对于新生,就要求我们去改变高中的学习模式和单纯应试教育的学习观点,快速适应大学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自己在学习中、试验中充实头脑,在集体活动和社团工作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在老师的指点和引导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5.创新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适应环境以求生存、改造环境以求发展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利用所学知识,综合运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等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提出新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人才的本质特征。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这足以说明创新的重要性。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大学生必将成为人才,这也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大学在专注于高水平的学术研究、知识创新,继续肩负社会发展的文化先导使命的同时,还要为社会培育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级创新型人才,他们真正追求科学知识的价值,能够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的理性发展和物质文明进步。
6.管理能力
首先,大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决策、组织、计划、协调、沟通能力,能把人力、物力、知识、信息等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实现资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其次,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果断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用于承受各种挫折和压力;再次,要注重培养集体精神,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提高团队协作意识。以上均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一个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大学生想要在充满机会、竞争与挑战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能力需求。
三、能力培养的几个有效途径
(一)改革课堂教学和考评,重视科研实践
1.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大学应重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进一步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行文理渗透,增加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且老师在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时,不是完全让学生去掌握知识的细节、繁琐的事实,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形成一个体系传授给学生。要启发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内容,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如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它们之间有相关的部分,如果老师能传授给学生一个知识体系,那么三门学科联系起来学效果会更好。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一改照本宣科地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案例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由浅入深,系统地理解掌握知识。
2.改变考试考核方式
我国应试教育看重分数,虽然近些年一直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但目前考试在大学教育中依然占主要地位。改革现有的考试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如若在考试命题中多问“为什么”、“对某问题,你以为如何”等,必要时还可为学生列出解答这个问题的参考资料,然后采取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完成,避免单纯条条框框地死记硬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教会他们如何举一反三,如何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3.重视科研和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研究已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科研活动能更好地扩大知识面,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不断探索和创造精神;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他们能够把课堂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比较、印证,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有价值的新东西。
(二)校园文化熏陶
大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大学文化的包容和熏陶之中,社团活动能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能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社团主体是学生,他们可以在充分自由、民主的前提下,自主开展活动,在活动整个过程中培养了大学生的自立、自理能力,且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三)社会舆论感染
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现实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发展,因而要把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入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和高校德育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好社会大有机体的引导作用。全社会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以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时代主旋律的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的教育不但是高校的责任,而且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需要各种力量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王刚,周红旗.大学生自强精神和能力的培养[J].商业经济,2010,(7):116-117.
[2]郝桂荣.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4):118-119.
G64
A
1673-0046( 2012)2-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