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
2012-08-15任丽娜
任丽娜
(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及德育工作相混淆,模糊不清;心理健康的普及和宣传不够;大部分学生所遇到的无聊、郁闷、没兴趣、缺乏动力等现实无法解决。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的出现,弥补了心理健康的某些不足,对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生涯规划内涵
“生涯”的英文表述为“career”,引申为道路,有“经历、生涯、历程”“专业、职业、事业”的意思。“生涯规划”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规划指一个人一生的规划与设计。而狭义的生涯规划单指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对职业的选择、适应及发展所制定的规划。不同的学者对生涯规划有不同的理解,论文采用生涯规划的广义。从终身发展变化的角度,认为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能力等因素的探索,逐步形成对未来职业及人生发展方向的规划。
大学生生涯规划具体内容包括对自我的探索、对职业的认知、选择职业生涯方向、思维决策、制定规划、职业素质提升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实践。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下,各学校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二是介绍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径;三是普及心理调适的各种方法;四是心理健康普查及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五是心理危机干预;六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及科研等。
但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校教师或学生对心理健康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主要方式以个体咨询为主,出现心理困扰的部分学生为主要的工作对象,受益面较小,无法覆盖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普及宣传不到位,使其在学生中的认可度不高,很多学生误认为心理咨询是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心理健康课程开设较少,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数偏少,使学生的受众面较小;专职心理健康教师较少,工作压力及工作量偏大等。
三、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大学生生涯规划在内容和心理健康上互为补充,相互融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探索部分,包括对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效能感、性格、兴趣、价值观、人生观、能力等的认识,这些内容都属于心理健康的个人心理因素部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如自卑、自负、懒散、嫉妒、退缩、虚荣等,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使其能够合理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能够接受自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帮助。而如果学生在自我概念方面对自己有健康的认识,则能够在职业生涯的规划方面对自己有更客观、更真实的认识,不会出现盲目或不切实际的筹划,使生涯规划更加真实可行。
2.大学生生涯规划帮助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在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会使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生涯规划大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团体游戏、作品分析法、沙盘游戏、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如案例法,教师会选择典型的成功或失败案例来让学生们分析、讨论,从而得出大家认可的或公认的结果。而这些方法及内容本身就是心理健康的内容,而沙盘游戏、团体心理游戏法等,更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常识。
另外,组织生涯规划大赛可以和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日”相结合,共同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
3.大学生生涯规划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学习压力减少,外在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从高度管束到无人约束的巨大转变,许多大学生因而思想松懈,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主要表现为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旷课、逃课、挂科等。大学生生涯规划通过各种心理测试,如性格测试、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向测试及其他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心理或能力方面的不足,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制定大学期间详细的规划,确定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习动力,促进其完善自我。
4.大学生生涯规划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高职生由于高考失利,进入大学后通常会有深深的挫败感、自卑感。而且很多学生在原来的学习经验中缺乏成功体验,大多被冠以“问题学生”或“学习不良学生”。加之近几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使高职生更容易产生自轻、自贱,甚至自暴自弃的态度。大学生生涯规划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发现自我的兴趣、自我的性格,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成功、发掘自身优势,以及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学生重拾自信,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5.大学生生涯规划可帮助新生尽快适应
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学生进入学校后,能尽快地接受环境,接受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和谐相处,并在校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展自我。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标准。
在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能够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及所处的环境,了解自己的人脉资源,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及建议。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和运用资源的能力。生涯规划的过程就是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在生涯规划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分析讨论、人际沟通、性格分析、兴趣测试等方面,促进班级同学的相互认识、彼此了解。通过提供多途径供学生在一起互动、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及团队合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快速打破陌生、彼此熟悉,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环境。
6.大学生生涯规划可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迷茫与无聊
在大学生中流行的词有“无聊”、“郁闷”。大学期间,课业负担不是很重,管理不是很严,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为以“自学”为主,很多学生一下子难以适应。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但没有明确的目标,使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从而出现了绝大多数的“无聊”。而由此毫无目标地生活,使他们对自我的评价也很低,感觉自己特别空虚,心情也并不是很好,因此产生“郁闷”情绪。归根结底,“无聊”和“郁闷”是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所致。
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很好地解决目标缺失的问题。通过生涯规划课,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自我,明确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现在该干什么”的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规划落实到每一年、每一学期、每一个月,使自己明确应该去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等具体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解决学生们在校期间的迷茫和无聊。
7.大学生生涯规划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每个人都有的需要,是一个人把自己的各种潜能发挥到极致的渴望,也是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内部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学生行动的强大动力。在生涯规划设计中,通过自我探索,在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学生明确自己已经具备的优势和劣势,在自我实现需要的推动下,学生主动地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开发潜能,发展兴趣,磨练自己的意志,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及社会适应能力,迎接一个个挑战,克服遇到的困难,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为自我实现提供了一个途径、一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
8.大学生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学生生涯规划从自我认知、兴趣探索、性格及人格分析、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入手,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如促进学生增加自信、摆脱迷茫、适应社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控制情绪、提高就业率及理性择业等。这些内容又都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因此,大学生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大学生生涯规划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完全独立的两门学科,二者相互联系、互相融通。心理健康教育是生涯规划的保障,大学生生涯规划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师队伍,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以在无形中宣传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1]史梅等.赢在起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素质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张春峰.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118-121.
[3]裴利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J].职业教育研究,2009,(3):76-77.
[4]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4):120-121.
[5]江立成,魏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