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社会背景下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发展趋势
2012-08-15
(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论和谐社会背景下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发展趋势
王晓南
(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吉林通化13400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和谐旅游成为核心内容,而其中的新农村旅游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因素。长白山区新农村独特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可代替性。对其旅游重要意义的阐述是实现和谐旅游的基础。文中分析了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其发展趋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以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农村旅游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像长白山区这样属于资源型经济欠发达的地域,其成绩非常显著。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构建和谐社会不协调的现象,如旅游资源开发不当、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域文化的丧失和道德风尚的改变,旅游开发模式欠妥也导致当地群众利益受损、旅游服务质量下降等不良状况,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并带来了负面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在于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发展趋势及走向。
一、和谐社会背景下发展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新农村村民的文明素质
只有在和谐社会背景下才能真正发展和创造优良的旅游环境,也才能使村民的旅游意识得到增强。通过开展和谐旅游,引导村民革除各种陋习,培养他们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有效利用新农村村民的剩余劳动力
长白山区农业自然生长季节短暂,有些村民在较长农闲时间里进行消极的娱乐活动,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通过开展和谐旅游,使新农村村民生产出一批像吉林东丰农民画和辽宁新宾满族剪纸等一系列具有长白山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使剩余劳动力成为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
3.大力促进新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和谐旅游的坚实基础,发展和谐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谐社会与和谐旅游相辅相成地促进新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的现状
(一)优势分析
1.自然景观,美不胜收
长白山是中朝两国的界山、国家5A级风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号称“东北屋脊”、满族的发祥地;是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的三江发源地,有闻名中外的美景,一望无际的林海,以及栖息其间的珍禽异兽,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它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原始状况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区内不仅有原始状态的森林,还有草甸、湖泊、沼泽等,是欧亚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2.东方神韵,历史悠久
长白山区有着有3000多年的悠久人文历史和良好的地理环境,“名山钟灵秀,二水发真源。翠霭笼天窟,红云拥地根”(康熙)。描述了长白山这片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是我国满清皇族发祥地,是哺育发展东北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沃土和摇篮。这里有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有神秘的“海东胜国”,还有红色教育基地——抗联遗址等旅游景点。
3.饮食旅游,吉祥吉庆
这块历史的边睡地域,容纳了无数“闯关东”的移民,能歌善舞的朝鲜族,能骑善射的蒙古族,还有努尔哈赤的后裔等,使外来的饮食文化与当地民间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性的饮食文化特色。以天然绿色为核心,以吉庆、吉祥、吉利为理念的吉菜成为旅游的新亮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宣传力度不足,潜在需求激发缺失
长白山的真正魅力在于雄伟壮观的自然景观和白雪皑皑的冬季雪景,以及曾经在白雪莽莽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民族及其历史文化。长白山新农村旅游有一定知名度,但在众多同类旅游景区个性分明的宣传攻势下,长白山区对新农村旅游的宣传则显得形象模糊、特色不明、措施不力,这就使其知名度大打折扣,人们往往只闻其名不知其实,难以使潜在游客实现旅游愿望。
2.开发品味不高,生态旅游理念欠缺
所谓生态旅游,就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野生动物为特定目的,对受到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长白山区生态旅游开发品味不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以自然观光旅游为主。这种自然观光旅游的内容不丰富,停留在以欣赏和享受为主的状态,虽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性,但在实际运营中,它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淡漠甚至恶化。比如长白山景区盘山路的修筑,破坏了长白山三百年来所形成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植物垂直景观带,使人们直接感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大打折扣。因此这种自然观光旅游很难吸引人们多次游玩,也不利于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3.管理体制混乱,开发建设局面无序
长白山区的旅游资源分管于旅游、环保、林业、文化等不同的部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易出现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的情况,造成在开发建设以及管理上的混乱局面。长白山区新农村建设中还缺少必要的环境监测和控制污染等技术和手段,导致在长白山景区内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情况的出现。
4.自然资源受损,健康永续发展难寻
发展旅游业是利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应与环境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对其开发利用应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开发建设项目应与自然和谐统一,尤其应该以旅游服务业取代一些对环境破坏较大的产业和生产方式,比如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据统计,我国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遭到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了旅游资源的退化。这表明开展新农村旅游项目偏重经济效益,忽视资源保护与管理,缺乏严格的法规制度约束,必然导致因发展旅游业造成的自然资源受损。
5.旅游模式偏少,景区特色雷同较多
综观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着没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的问题。特别是没有挖掘满族、朝鲜族的起源、民俗、聚居村落等文化内核。致使景区模式缺乏内涵,仅有科技示范农园、农家乐、观光采摘农园等旅游项目,而且,各种旅游模式的产品同全国各地的农村旅游景区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使大多数新农村旅游景区产品单一,影响其发展。
三、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发展趋势
1.建立共管体制,多渠道宣传新农村旅游
长白山区这片土地养育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成为长白山区的一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应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建立共管体制,引导当地居民建立和谐社区,在合作中既能增加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又能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建立稳定的保护资源,利用资源的合作与协调机制。也可通过旅游网络、媒体、旅游节庆、著书立说等途径进行宣传,使游客了解长白山区的文化和自然风光,激发旅游者的旅游热情。
2.提高环保意识,使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保护区生态旅游在开发和运行过程中,应提高环保意识和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在不断引进世界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同时,在生态旅游管理内容上要从长白山区的环境保护、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设施、社区居民等多方面考虑,制定一套全面、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和措施。只有这样的管理才能给人们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真切感受。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3.理顺管理体制,使乡村旅游和谐、有序进行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体制,在政策、法律、体制、监测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旅游管理机制。同时,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多请专家论证,在传统旅游业的基础上,做到以科学理念为依据,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良性的生态旅游系统。长白山区旅游涉及旅游、地理、历史、林业、生物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生态、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因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和提高管理理念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关键。同时,政府应站在全局的角度统筹安排,使各部门从大局出发,努力向集保护、自然、科教于一体的方向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保护资源与环境,达到永续的利用,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
4.严格法规制度,使乡村经济全面、稳步发展
长白山区资源利用主要有林下种植、林产品、养殖利用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几种方式。要严格法规制度的管理,保护多元性项目,以防止旅游活动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对资源和环境可能造成破坏的活动项目。
5.发展差异旅游,使乡村旅游更具吸引力
长白山区由于历史和地域等因素,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应努力形成旅游区域化品牌,避免因仿造而形成的恶性竞争。
新农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环境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辩证关系,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科学的旅游开发、经营、服务、建设和消费行为,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和谐社会要求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都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它要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素质的提高、人际关系的升华和天人关系的和谐。和谐社会提出的宗旨也是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的核心问题,应大力倡导。
[1]梁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7).
[2]李兰花.长白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3]魏凤云.和谐旅游价值观念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
[4]石超凡.构建和谐旅游——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9(10).
[5]牛君仪.关于和谐旅游与和谐社会关系的思考[J].甘肃农业,2008(5).
[6]谢清溪.和谐社会背景下和谐旅游的构建及其实现[J].人文地理,2006(4).
F590.3
A
1008—7974(2012)09—0014—03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和谐社会背景下长白山区新农村旅游发展趋势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09]第395号
2012—04—15
王晓南(1965-),女,吉林白山人,通化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
吕增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