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述评

2012-08-15张保见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碣石

张保见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述评

张保见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王应麟著述丰富,《通鉴地理通释》为其最具代表性的地理学成果;该书是第一部《通鉴》地理学研究专著,在疆域沿革和历史军事地理学方面成就显著,其撰著体例及考察史地之法对后世学者影响较大,在辑佚、校勘等方面亦相当有价值;该书也存在阅读和使用难度大、引用史料不够严谨、考史有误、重复及错、讹、衍、脱等问题。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价值;缺陷

《通鉴地理通释》,今本十四卷,南宋王应麟撰,是对《资治通鉴》地理问题加以专题研究的最早成果,也是历史地理学名著之一。

王应麟,字伯厚,号厚斋、深宁老人,世居浚仪(今河南开封),迁居庆元府(今浙江宁波),是宋末著名学者。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生,九岁通六经,十八岁试国子监,次年登进士第,假馆阁之书读之。后从王埜受学,得吕祖谦、真德秀之传。三十四岁中博学宏词科,历官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佐郎,兼崇政殿说书,迁著作郎,权直学士院,迁将作监,兼侍立修注官,迁秘书少监,兼侍讲,迁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四十七岁以秘阁修撰主管建康崇禧观,后召为秘书监,权中书舍人,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兼侍讲,迁起居郎。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迁礼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寻转尚书,兼给事中。宋亡,杜门著述。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卒,年七十四。《延祐四明志》卷四、《宋史》卷四三八有传,此外钱大昕、张大昌、陈仅等皆著有《年谱》,亦可资参考。

从其生平可见,王应麟一生嗜学,且久历馆阁,得以博览群书。宋亡后,又长达二十年闭门著书。此外,王应麟交游学林贤俊,师承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三大派,治学得以博采众长。再加上自身的勤奋,是以著述颇丰。据文献记载,其撰辑计有《易考》《周易郑康成注》《诗辩》《诗草木鸟兽虫鱼广疏》《诗考》《诗地理考》《尚书草木鸟兽谱》《春秋三传会考》《论语考异》《孟子考异》《蒙训》《小学绀珠》《词学指南》《词学题苑》《笔海》《小学讽咏》《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六经天文编》《汉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通鉴地理通释》《汉制考》《集解践阼篇》《补注王会篇》《困学纪闻》《深宁集》《玉堂类稿》《掖垣类稿》①据王应麟《浚仪遗民自志》:“《制稿》凡四十五卷。”《延祐四明志》卷四:“《内外制》四十五卷。”是《玉堂类稿》《掖垣类稿》均为朝廷制词。胡文学《甬上耆旧诗》卷二作“《玉堂类稿》十三卷,《掖垣类稿》二十二卷”,误。今有王应麟《四明文献集》五卷,四库馆臣云:“所著《深宁集》本一百卷,然《宋志》已不著录,焦竑《国史经籍志》亦不载其名,则散佚久矣。此本乃明鄞县郑真、陈朝辅所辑《四明文献》之一种,故一人之作冒总集之名也。通一百七十余篇,制诰居十之七,盖捃拾残剩,已非其旧矣。应麟以词科起家,其《玉海》《词学指南》诸书剩馥残膏尚多所沾溉,故所自作无不典雅温丽,有承平馆阁之遗,且所载事迹多足与史传相证”,“则虽零章断简,固不以残缺弃矣”。可以断定《四名文献集》所辑之文,大多为《玉堂类稿》《掖垣类稿》之遗,部分为《深宁集》所有,是三书虽佚,睹此可窥一斑。《玉海》《通鉴答问》《论语郑康成注》《三字经》等凡三十三种著述②有关王应麟著述问题,详见拙作《王应麟撰著考》(《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4期)。。现存者为《周易郑康成注》《诗考》《诗地理考》《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六经天文编》《汉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通释》《汉制考》《集解践阼篇》《补注王会篇》《困学纪闻》《玉海》《词学指南》《通鉴答问》《论语郑康成注》《三字经》等十八种,另有明人所辑王应麟文章而成之《四明文献集》一种。

王氏著述以现存各书为例,相当部分都具有较大影响,如辑佚之作《周易郑康成注》《诗考》,四库馆臣云“筚路蓝缕,终当以应麟为首庸也”。《小学绀珠》为后来同类著述之先导,四库馆臣云张九成《群书拾唾》、宫梦仁《读书纪数略》“实皆以是书为蓝本”,《汉艺文志考证》是已知对《汉书·艺文志》加以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对后世学者示范意义重大。

在王应麟庞大的学术大厦中,舆地之学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成绩显著。对于地理资料的辑录集中体现在《玉海》一书,地理门凡十二卷,较之唐代类书篇幅有较大增加,其下又分地理图、地理书等十七个子目,较之唐代类书之收载更为广泛。此外,在“朝贡”“宫室”“食货”“兵捷”诸门中也辑录有大量的地理资料,在地理文献流传和整理方面王应麟做出了一定贡献。而搜集“凡涉于诗中地名者荟萃成编”的《诗地理考》[1],是第一部系统研究《诗经》地理学的专书,因此有人认为“王应麟是第一位在著作中提出并实践其《诗》地理学观点的学者”[2],是“《诗》地理学”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此外,被梁启超称之“为清代考证学先导”的《困学纪闻》卷一0有“地理”一类,卷一六有“汉河渠”“漕运”等专节,其它卷次也有不少地理考订内容,《困学纪闻》的地理考订方法和学术札记性质的撰写体例,对于以顾炎武、钱大昕、阎若璩等为代表的清代学者影响巨大。

较之《玉海》的辑录资料,《诗地理考》的“案而不断”,《困学记闻》的零篇考述,《通鉴地理通释》无疑是王应麟最成体系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学著作。

《通鉴地理通释·跋》云:“余闲居观《通鉴》,将笺释其地名,举纲提要,首以州域,次以都邑,推表山川,参以乐毅、王朴之崇论宏议,稽《左氏》《国语》《史记》《战国策》《通典》所叙历代形势,以为兴替成败之鉴。”四库馆臣云:“是书以《通鉴》所载地名异同沿革最为纠纷,而险要阸塞所在,其措置得失亦足为有国者成败之鉴,因各为条例,厘订成编。”并进一步称赞道:“其中征引浩博,考核明确,而叙列朝分据战攻尤一一得其要领,于史学最为有功。”在宋代已经较多的“通鉴学”研究著述中,《通鉴地理通释》突破了以考订或评介《资治通鉴》史实为研究对象的局限,从地理学、地名学的角度审视《资治通鉴》,使“通鉴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展,也标志着“通鉴地理学”的形成,王应麟成为事实上的开创者。

《通鉴地理通释》虽冠“通鉴”之名,实则泛考古今地理,依次为历代州域总叙、历代都邑考、十道山川考、周形势考、名臣议论考、七国形势考、三国形势考、晋宋齐梁陈形势考、河南四镇考、东西魏周齐相攻地名考、唐三州七关十一州考、石晋十六州考,既关注疆域、都邑、政区沿革的考察,又及山川河流的钩沉,而重点在叙述历代攻防形势,对于历代军事战略也有所着墨。因此,《通鉴地理通释》也可以看作是一部杰出的历史地理学经典著作,而本书对于地理名物的阐释也远远超出了《资治通鉴》自身,并且尤其关注于对军事形势的探讨,杭世骏称自己读史时“于形势割据间多所未谙,一以浚仪王氏为的”,以致于有人认为“这书可以视为历史地理撰著的一个首创”[3],有人称本书为“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系统论述历代疆域政区沿革的著作”,王应麟本人为系统论述历史“军事地理的先驱”[4]。萌芽于秦汉之际,在《续汉书·郡國志》中已经有了显著体现的历史军事地理研究,到了王应麟时期终于有了质的变化。杭世骏《〈通鉴地理通释〉跋》云:“《通释》一书,七国之际贯串《国策》、《史记》诸史家,尤有法。魏吴蜀之险塞,六朝南北之重镇,分析皆若指掌。”从这些方面来看,《通鉴地理通释》在中国古代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通鉴地理通释》的编撰体例及学术着眼点、研究方法还深刻影响了以胡三省和顾祖禹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如,受其通鉴学思想之影响,弟子胡三省著有《资治通鉴音注》一书,而顾祖禹在其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之《凡例》中则说道:“王厚斋《玉海》一书中所称引类多精确,而《通释》一种,为功于《通鉴》甚巨,胡身之从而益畅其说,搜剔几无余蕴,余尤所服膺,故采辑尤备。”故顾祖禹在撰述《读史方舆纪要》时,体例上参考了《通鉴地理通释》,内容上也多有采辑。

王应麟考证史地之法成就显著,深得清儒赞赏,甚至长于地理考据的阎若璩,对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中之精到之处亦不吝溢美。如《尚书·禹贡》所云“夹右碣石,入于河”,又云“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对于碣石之地望,历代注家聚讼纷纭,莫衷一是。《通鉴地理通释》卷五《河北道·碣石》:

在平州石城县西南,汉右北平郡骊城县,《通典》:在平州卢龙县南二十余里。《郡县志》:“卢龙县南二十三里。”碣然而立在海旁。《水经注》:“骊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其山昔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于海,去岸五百余里。”秦筑长城,起所自碣石,在今高丽界,与此碣石异。《禹贡》:“夹右碣石,入于河。”《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注水经》曰:“今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秦皇刻碣石门,登之以望巨海。”汉武帝东巡海上,至碣石。《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山。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趾犹存。”右碣石,即河赴海处,在平州,高丽中为左碣石。

意犹未尽,在卷十《燕·碣石》进一步加以详细考述:

《地理志》:大揭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通典》:平州卢龙县有碣石山,《正义》:“燕东南。”碣然而立在海旁。《晋太康地志》:“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界,非此碣石也。《括地志》:“在卢龙县南二十三里。”《史记》:“驺衍如燕,昭王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正义》云:“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通典》: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城县,长城起于此,长城东截辽水而入高丽,遗趾犹存。《禹贡》右碣石在平州南二十余里,则高丽中为左碣石。《水经》: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注》云:“大禹凿其石,右夹而纳河,秦皇、汉武皆登之,海水西侵而苞其山,故言水中。”《山海经》:“碣石之山,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文颖曰:“在辽西参县,今属临渝。始皇三十二年刻碣石门,武帝元封元年至碣石。”《舆地广记》:在平州石城县故骊城。今按:碣石在海旁,雁门有盐泽,故云“碣石、雁门之饶”。郦道元言:“骊城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其山昔在河口海滨,历世既久,为水所渐,沦入于海,已去岸五百余里矣。”

从引文可见王应麟的碣石考相当精彩,短短两篇文字,标明出处的引用文献即达十余种,凡历代与碣石相关之文献几搜罗殆尽。在广泛收集文献加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考察了文献所记载的碣石之方位,然后得出结论。条分缕析,通畅明白。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二称赞道:“《通鉴地理通释》曰碣石凡有三:邹衍如燕,昭王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此碣石特宫名耳,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非山也;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此碣石在高丽界中,当名为左碣石;其在平州南三十余里者,即古大河入海处,为《禹贡》之碣石,亦曰右碣石。其説可为精矣!”

此外,《通鉴地理通释》引用资料极其丰富,具有较高的文献学价值。其所引文献部分今已失传,或已经难明其所由来。如卷十三“安蜀城”条引倪氏语:“桓温经理中原,先平李势;刘裕削平燕、秦,先取谯纵。故蜀于天下形势最重。孙氏以蜀先亡也,王浚顺流而下而吴亡;陈以蜀先为隋有也,杨素顺流而下而陈亡。本朝先平孟昶,然后南唐不能以自立。故蜀于东南形势尤重。”论述颇有道理,宋人长于议论于此可窥一斑,其论实赖王应麟本书之征引才得以流传至今。而本书所引林氏、刘氏、叶氏等等诸儒之语,类多精当,此种引文在学术史上亦有一定价值,而我们今天只能从《通鉴地理通释》中方得以略睹诸儒风采,是故吉光片羽,弥足珍贵。

再者,《通鉴地理通释》所载本朝之事,以熟知当朝典故制度或多亲身参与当朝大事之人记载当代之事,资料可信度大,其所记载或可补正史之不足,或可校现存文献之错讹,或可证辑佚文献之当否与真伪。如卷二“盐官”条云:“今以绍兴末年考之,两浙有场四十二,淮东有场二十,视古益密矣。”徐松《宋会要辑稿·食货》二三之一三至一六《盐额》:绍兴三十二年,浙西路秀州有华亭买纳场,青墩、下砂、袁部、浦东催煎场,海盐买纳场,海盐腰、鲍郞催煎场,广陈(买)纳场及管下芦沥催煎场;平江府有江湾买纳场,江湾、南跄催煎场,黄姚买纳场;临安府有仁和、盐官买纳场,上管、蜀山、严门、下管、南路袁花黄湾新兴催煎场,西兴买纳场,钱塘、西兴催煎场。浙东路绍兴府有曹娥、石堰、钱清、三江买纳场;明州有昌国、岱山、鸣鹤、玉泉、清泉、太嵩买纳场;台州有黄岩买纳场,杜渎、长宁场,温州有永嘉、双穗、长林、天富南监、天富北监买纳场。是两浙盐场共计四十二。又绍兴三十二年,淮东路通州有在城买纳场,西亭豊利石港兴利永兴、金沙、余庆催煎场,海门买纳场及管下吕四港催煎场;泰州有海安买纳场,角针煎(催)煎场,拼槡、虎墩古窖催煎场,如皋买纳场,掘港、豊利、马塘催煎场,西溪买纳场,丁溪刘庄、梁家县垛何家垛小陶催煎场;楚州有盐城买纳场,五佑、新兴催煎场。是淮东盐场共计二十。从一个侧面可知,徐松所辑《宋会要》是较为可靠的宋代文献。

此外,《通鉴地理通释》所引唐、宋诸家著述,如《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等,今多残损不全,《通鉴地理通释》之引文可补其缺。如卷二“盐官”条引《元和郡县志》云:“楚州盐城县,本汉盐渎县,州长百六十里,在海中洲上,有盐亭百二十三所,毎岁煮盐四十五万石。”可补今《元和郡县志》淮南道部分之缺。是故,《通鉴地理通释》也具有一定的辑佚价值。

《通鉴地理通释》尽管拥有较高的学术和参考资料价值,但是书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使用时应当引起重视。

首先,全祖望《翁注〈困学纪闻〉三笺序》称王应麟之书:“援引书籍奥博,难以猝得其来历。”这个案语放在《通鉴地理通释》上也是较为允当的,本书在引用文献资料时多作“某氏曰”而极少标明所引作者全名及其书名,故增加了阅读难度。

其次,有些引文过于简略且很少解释,加之多用典故,导致本书在使用时难度较高,对于一般文史爱好者尤其如此。如本书卷五《十道山川考·关内》“南据终南之山”条引柳宗元谓:“东至于商颜。”其中商颜究竟为何山?王氏并未作解释。考《汉书》卷二九:“于是为发卒万人穿渠,自徴引洛水至商颜下。”颜师古注云:“徴,音惩,即今所谓澄城也。商颜,商山之颜也。谓之颜者,譬人之颜额也,亦犹山额象人之颈领。”《元和郡县志》卷二《同州·冯翊县》:“商颜,今在冯翊县界。”《舆地广记》卷一三《同州·冯翊县》:“商原,所谓商颜。”即商颜为山原名,在同州。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八《同州·澄城县》:“商颜,今在马邑县界。”马邑在河东道朔州(今山西北部朔县一带),以地理形势和汉代的技术条件而言,洛水是无必要也不可能越过黄河引到商颜山去的。故颜氏所注商颜,非乐史所谓马邑之商颜山,而为同州之商颜山原。乐史有《商颜杂录》二十卷,而《汉书》为常见且被《太平寰宇记》大量征引之书,《寰宇記》本身亦有“商颜”之記载,故乐史当曾亲见师古之注,此作品之名“商颜”显非指商颜山,而是取师古注“商山之颜”之意。是此山当指商山。商山,谓秦岭商州(今陕南商县、商南县一带)段。商山之颜,当谓商山向北延伸如人之颈领,在渭河之南。宋真宗咸平二年,乐史尝知商州,从《商颜杂录》书名上看,疑此书当作于咸平年间知商州时及其后不久一段时间內,所述或为为官商州时之见闻。即商颜山原、商山均可称商颜。商颜山原,在同州治冯翊县界,即今陕西大荔,位于渭河以北。柳宗元此云中南山东至于商颜,由山脉走向及上文“西至于陇首”以陇首代指陇山之语判断,则此所谓商颜当指商州商山,而非同州商颜山原。

第三,王应麟自身在引用史料时并不是十分严谨,对有些引文并未加以考订或仔细核对,致使部分引文存在错讹或衍、脱现象。如卷一“千八百国”条引《晋书·地理志》云“百三十九知其所居”下连书有“过、有过”二国。今按:《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杜预注:过,国名,东莱掖县北有过乡。此外,遍检《春秋》经传并无“有过”之国名,而《左传》哀公元年有“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寻”一文,疑《晋书》或系自此处误抄,或为与“过”连书书写致误。又如卷二“汉郡国盐铁官”条列举《汉书·地理志》所载设有“盐官”之郡县为河东郡安邑县、太原郡、晋阳县、南郡巫县、巨鹿郡堂阳县、渤海郡章武县、千乘郡、北海郡都昌县、寿光县、东莱郡曲成县、东牟县、惤县、昌阳县、当利县、琅邪郡海曲县、计斤县、长广县、会稽郡海盐县、蜀郡临邛县、犍为郡南安县、巴郡朐忍县、陇西郡、安定郡三水县、北地郡弋居县、上郡独乐县、龟兹县、西河郡富昌县、朔方郡沃壄县、五原郡成宜县、雁门郡楼烦县、渔阳郡泉州县、辽西郡海阳县、辽东郡平郭县、南海郡番禺县、苍梧郡高要县,“总三十有六”。今按:王应麟以上所列实仅三十五,再核《汉书·地理志》设有盐官之处共计三十七,王应麟此处脱益州郡连然县、朔方郡广牧县二处。

再则,王应麟自身考订史地部分方面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如卷八《七国形势考·秦》“四塞”条,王应麟所作按语云:秦地“北有萧、居庸、天井关以临胡庭”。今按:《汉书·地理志》上谷郡居庸县有关,《太平寰宇记》卷六九《幽州·昌平县》“居庸关,在今县西北”,《大清一统志》卷七《顺天府·关隘》:“居庸关,在昌平州西北,去延庆州五十里。关门南北相距四十里,两山夹峙,巨涧中流,悬崖峭壁,称为绝险,即《吕氏春秋》九塞之一也。”是此居庸关在上谷郡,战国时为燕地,疑王应麟此处为不审而误书为秦地。又如卷九《七国形势考·魏》引《战国策·魏策·昭王》“魏将与秦攻韩”条“秦叶阳、昆阳与舞阳、高陵邻”,王应麟云“高陵,今京兆府县,汉属左冯翊,《地理志》魏地‘其界自高陵以东’,谓京兆之高陵”。今按:《史记·魏世家》此文无“高陵”二字。《战国策》鲍彪注:“高陵属瑯邪。”吴任臣补正云:“高陵属京兆,与下文地不相近。《史》无‘高陵’字,《策》或误也,《注》尤非。《正义》云:叶阳,今许州叶县。昆阳故城在叶县北。舞阳故城在叶县东。”从地理方位来看,此处高陵显系今河南叶县附近某地,王应麟以此高陵即京兆高陵,误。

又,《通鉴地理通释》剪裁亦欠精,条目或文字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如两处“碣石考”,重复文字就较多,可为典型。

此外,《通鉴地理通释》在传抄中错、讹、衍、脱、移等情况较多,不同版本之间部分文字差异也较大。如浙江书局等诸本卷一《九畿九服六服五服》条引陈傅良语“卫侯之外”,库本则作“卫服之外”,核宋人王与之《周礼订义》引陈氏言亦作“卫服”,考上下文意,疑库本是,诸本误。卷一《千八百国》条浙江书局本引《晋书·地理志》有“宁”国,津逮秘书及学津讨源本作“胄”,库本作“晋”,核《晋书·地理志》亦作“晋”,“晋”是。而诸本卷十《楚·邓林》条下小注均有较多脱文。

[1] 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431.

[2] 陈叙.诗地理考[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2):21.

[3] 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93.

[4] 吴松弟,王应麟,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90,192.

Review on Wang Ying-lin’sTongJianDiLiTongShi

ZHAGN Bao-jian
(School of History & Culture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1,China)

Wang Ying-lin has written a lot of works and Tong Jian Di Li Tong Shi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geographical achievement.The book is the first Zi Zhi Tong Ji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monograph,with prominent achievements in territory evolution and military and historic geography.Its writing style and the method of historic and geographical investigating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later scholars,also quite valuable in compiling,collating,etc.The book has some defects:Reading and using is difficult,historical data quotation is not rigorous enough,historical data verification is wrong,repeated,faulty,erroneous,etc.

Wang Ying-lin;Tong Jian Di Li Tong Shi;value;defect

G257.35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49X(2012)02-0048-04

2012-02-22

张保见(1973-),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及历史地理学研究。

(责任编校:白丽娟)

猜你喜欢

碣石
燕昭王
碣石在秦汉时期历史中的地位
东临碣石的思索
“碣石”与“山岛竦峙”释义辨
碣石观海
碣石遗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