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唐山的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

2012-08-15王士立

唐山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滦河唐山文化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试论唐山的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北连燕山,南临渤海,滦河纵贯其间。唐山文化不仅是滦河文化的一部分,还包含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

唐山文化;山丘文化;海洋文化

广义的文化如《大英百科全书》所述: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或者如《辞海》所表述:“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学者梁漱溟先生也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唐山文化即唐山地域的人类在千万年的社会历史

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源远流长,包罗万象。

中国因地域广阔复杂,自古就形成了几种不同的文化类

型,如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山丘)型和海洋型等,各有特点。唐山地域北部有燕山山地丘陵和燕山山前平原,南部是滦河三角洲平原和渤海沿岸,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唐山地域的

文化是河谷型、山丘型和海洋型的混合型文化,即滦河文化、燕山文化和渤海文化三种类型,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态,为许多地域文化所不及。唐山地域文化的主体是滦河文化,滦河文化与燕山文化、渤海文化之间部分交叉重叠,互相渗透,或进一步延伸,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呈现为错综的图画。关于唐山文化与滦河文化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述。本文要讨论的是唐山的山丘文化与海洋文化,现分述如下,以就教于学者方家。

1 山丘文化

唐山文化是滦河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唐山文化还包涵一部分燕山山丘文化。

燕山位于河北省和北京、天津北部,即坝上高原以南,河北平原以北,潮白河谷地以东,山海关以西山地。燕山山脉形成于约2亿年前。大致呈东西走向,长300多公里。主峰雾灵山在兴隆县北部,海拔2 116米。燕山是华北平原北部的重要屏障。在历史的长河中燕山地域的民众创造了内容丰富的山岳文化。

唐山地域位于东部燕山南麓,其地貌可分为滦河平原区和燕山山地丘陵区两部分。唐山北部和东北部多山,是燕山山脉南麓的余脉,略呈东西走向,最高峰是迁西的八面峰,海拔895米。由于岁月风化和河流切割、侵蚀,山体破碎,山势低缓,导致唐山境内多数为低山,海拔多在300~500米之间。遵化、迁西为山区,迁安为半山区,玉田、滦县北部和市区丰润、古冶、开平、路北、路南有少数低山、丘陵,故称山丘文化。燕山东南部的山丘文化构成唐山文化的一部分。

滦河自潘家口切断燕山进入唐山地域,流经燕山山地丘陵区,而后至滦河三角洲入海。滦河文化与燕山文化各有特点,而又部分交叉重叠和相互渗透,有割不断的联系。

1.1 依恃燕山发展林业和矿业以及山区文化

唐山北部低山丘陵区形成了凉温、暖温森林灌丛草原植被。据文献记载,两三千年之前,燕山山地林丛遍野,原始森林茂密。林木种类有47科133种,主要有油松、酸枣等乔、灌木树种,是中国落叶果树分布区之一,有8科22种,盛产板栗、核桃、山楂等干鲜果品,形成了发达的林果经济。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有煤、铁、金、锰、铬、银、铜、铝土、钼、锡、汞、铂、钯、镍,以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耐火粘土、铁矾土等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近30种,为唐山近代工矿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滦河等河流流经其间,与燕山直交,切穿山地形成南北交通孔道和险要关隘;如潘家口,古称卢龙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北齐开始,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犯,就在层峦叠嶂的燕山深处修筑了险峻宏伟的军事工程——长城;到了明朝,为了防御北疆蒙古势力南下,又重修了这条长城,经过遵化、迁西、迁安三县(市),共221.9公里,起到了限隔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生活区域,和平相安,求得两种文化有序地生存与发展的作用,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标志和象征。同时长城也是一道靓丽的建筑艺术杰作,显示了雄壮之美。燕山景色秀丽,名胜古迹遍布,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如玉田县麻山留下了古代阳伯雍种玉的美丽传说,成为玉田县得名的缘由。滦县青龙山有“九庙十八寺”的古代宗教遗迹,声名远播。迁西县的景忠山,建有明代“三忠祠”、碧霞元君庙和其他寺庙,是宗教胜地,被誉为“冀东第一山”。清朝在遵化的昌瑞山建有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清东陵,极富东方审美情趣,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孤峰独秀的车轴山上有闻名遐迩的丰润中学(今车轴山中学),山上有千年建筑无梁阁。燕山长城有喜峰口、罗文峪口、冷口等关隘,近代爆发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长城抗战,青史留辉。丰润的腰带山和迁安的挂云山曾是冀东抗日根据地,写下了气壮山河的一页。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中,唐山山区民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燕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

历史上燕山山地属于苦寒地区,山区民众求生维艰,有一首《樵夫歌》道出了山民的痛苦生活:

“拾柴禾不用本,越拾越加紧儿;

鞋也耍了圈儿,袜子掉了底儿;

棉袄半截袖儿,棉裤没了腿儿;

累成细长脖儿,压成罗圈腿儿。”[1]

他们在穷苦的岁月里,表现出奋斗自强的精神。新中国建立后,山民成了山区的主人。遵化西铺山区23户贫农以“三条驴腿”办“穷棒子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艰苦创业精神,成为“我们整个国家的形象”;遵化山区民众在“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山遍野大石头”的沙石峪战天斗地,创造了“万里千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的“当代愚公”精神,谱写了“愚公移山”的现代篇章。这种奋斗自强的精神是山丘文化的灵魂,是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

1.2 “一脉五山”发祥唐山市中心区

在唐山市中心区有燕山余脉5个山丘,对唐山市区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

唐山市中心区的北部和东北部是海拔不高的山地丘陵,有5座低山:一是弯道山(原名豌豆山),海拔约30米;二是大城山(原名唐山,俗称北山),海拔122米,是市中心区最高山峰;三是贾家山(原名晾甲山),海拔80米;四是凤凰山(原名双凤山,俗称铁菩萨山),海拔88米;五是小山(原名小南山),海拔17米。五山是燕山余脉,自东北向西南一脉相连,可谓“一脉五山”。所以唐山人称大城山为北山,而称小山为小南山。唐山市资深文史研究工作者赵竞存老先生对此问题有专文论述,他说:“在70年前还曾见大城山与凤凰山相接,中间只有一条通行马车和行人的狭窄小路,即至今发展成龙泽路的大通道。当年从凤凰山东南经今龙泽南路、乔屯至小山也是一条小小丘陵地带。”[2]可以说老唐山中心区就是以乔屯为中心,向南、向北,沿着这5座山的走向发展起来的。研究唐山市中心区历史文化要从“一脉五山”说起。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唐山市中心区的“一脉五山”有哪些“仙迹”呢?

1.2.1 大城山——唐山市中心区历史文化的根

大城山有东西两峰,西峰二城山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距今约4 000多年,属于冀东滨海地区龙山文化类型。山上可穴居,山下有龙鲜水(陡河)供养。大城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和细石器,有了原始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轮制陶器和纺织手工业;并且发现了两件采用冷锻法制成的有薄刃的红铜刀具,这是目前国内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很少的几件铜制工具之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城山遗址出土了玉圭、穿孔蚌壳等饰品;还出土了4块卜骨,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萌芽。大城山遗址是唐山市中心区历史文化的根。唐山市中心区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是大城山遗址文化的延续。唐山市中心区已有4 000多年的历史。伟哉,古老的唐山!

大城山文化遗址不仅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还有商代、周代和汉代遗存。大城山北部的雹神庙发现属于周代用于铸造铜器的石范;与大城山隔河相望的贾家山之西坡高地上曾发现古墓群,出土上至战国燕国的青铜器、陶器,下至新莽时期的陶器、钱币等遗物。说明大城山这里长期有先民居住。明朝初年移民屯田,在大城山脚下形成了许多社屯。

唐山得名也与大城山相关。唐太宗贞观年间曾统兵东征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和辽河以东地区),往返两次途经今唐山地域,期间唐军在今唐山市区大城山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山下龙鲜水名“唐溪”(今陡河),溪上建桥名“唐山桥”(毁于明末清初,原在今市区陡河钢厂桥至华新桥之间)。据明万历版《永平府志》卷二《津粱》载:“唐山桥在州(指滦州——引者)西一百里,唐太宗建。”另清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畿辅通志》、嘉庆《滦州志》、嘉庆《大清一统志》、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志乘中,也均有唐山桥建于唐太宗时的记载。

又相传后唐明宗李嗣源曾屯兵于唐山,筑石城200余丈,以御契丹。故此后唐山又名石城山。

关于大城山还有两则历史传说。一则是据《滦县志》(民国26年版)注引元代张勖撰的《后唐姜将军墓志铭》记:后唐清泰年间有姜将军(无名,或曰姜兴)“受命持节,北镇榆关(今山海关)碣石(碣石山),有县曰石城(今开平),有山曰唐山(今大城山)。山麓有水曰唐溪(今陡河),……将军乃建城郭而居之。唐溪之水有蛟为害,触岸崩崖,波涛汹涌,居民苦之。将军愤怒提剑,斩蛟于溪上。民咸以为神也。及将军殁,葬于山岭。阙后,唐溪之民感其功,思其德,建庙于溪侧,号其庙曰神庆,时致祭焉。”后有道人创殿于庙东,金代道士长春真人题“洞贞观”,内有姜将军庙碑。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滦州知州颜樾重新立碑于姜将军墓前,碑上镌“后唐姜将军之墓”。直到20世纪50年代,姜将军墓和墓碑尚在,而神庆庙被毁不存。唐山大地震后,在大城山重建了姜将军碑和姜将军碑亭。后唐姜将军唐溪斩蛟之说流传很广,但滦州自后唐天成初已属契丹,颇有疑问。后唐姜将军正史也无考。

另一则是据王知之编《唐山事》(民国37年出版)一书中白雪著文《唐山游记并姜将军墓》载:“姜兴本,唐时人,随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屡树战功。后摩天岭一役,以身殉国,太宗嘉其功,埋骨唐山,盖唐山之‘唐’字,始自此时也。”查《新唐书》有姜行本传,贞观中为宣威将军,辽东之役中流矢卒,陪葬昭陵。与白雪文有异。谨录于此,备考。

唐山桥头有一荒村,名“桥头屯”。清朝光绪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命唐廷枢建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第一座煤矿在唐山(山名)附近的桥头屯,定名为唐山矿。以后桥头屯简称“乔屯”,即今路北区乔屯。再以后逐渐发展为市镇,称乔屯镇。但“唐山”之名因唐山矿比“乔屯”更为出名,遂改名唐山镇,时在清朝末年。20世纪30年代后,为区分唐山(山名)与唐山镇(地名),将山名改称大城山,缘后唐明宗李嗣源在山上筑石城防御契丹,沿用至今。唐山镇至1946年4月建立唐山市。

大城山与唐山近代工业兴起有密切关系。1889年开平矿务局创办唐山细绵土厂(“细绵土”是“水泥”的英语译音),厂址选在大城山南麓今唐山陶瓷厂院内。主要原料石灰石在大城山开采,粘土从广东省香山县运来。后来很长时间大城山是启新洋灰公司水泥原料石灰石的采石场和唐山居民住房石料的供给地。大城山下有诸多近代工矿企业。很长时期大城山又是唐山市区的宗教中心。唐朝时在唐山(大城山)主峰南坡建有兴国寺,是唐太宗为彰显他东征高丽“大业”而勅建的。庙址和香火地共占地约30.7公顷。殿宇巍峨,香烟缭绕。历唐、辽、金、元、明、清六代,是千年名刹。因该寺周围遍植花椒树,故俗称花椒寺。20世纪30年代因启新洋灰公司扩大采石用地,花椒寺西迁至原窑神庙基址重建过。至解放后已毁。2005年后在大城山复建新寺。在古代唐山(大城山)除神庆庙、洞贞观外,还有雹神庙、窑神庙等道教道场。

解放后大城山辟为公园,几经整修,有现代园林特色。1988年在大城山建有“冀东人民抗日暴动纪念碑”,彰显了冀东20万军民抗日暴动的历史功绩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

一个城市有了古迹名胜,就有了文化,有了历史,有了如陈酿佳醪一般令人回味无穷的荣耀。尤其是像大城山这样的文化遗址,在一个城市的中心区,4 000多年一脉传承下来,确不多见。

1.2.2 贾家山——大城山遗址文化的延续

贾家山,又称亮甲山、晾甲山,也是低矮的山丘,在大城山东1公里。传说唐太宗率军东征高丽时曾途经此地,将士遇雨,在此山晾晒铠甲,故名。贾家山与大城山隔陡河相望,山之南麓有村落贾各庄。1952年考古工作者在贾家山之西坡高地上发掘了战国两汉时的古墓群(30多座),除人的遗骸外,出土了上至战国燕国的陶器和青铜器(有剑、戈、戟、斧、锛、凿、刀、镞等青铜兵器),下至两汉和新莽时期的陶器和五铢钱、“货泉”、“大泉五十”等圆形方孔铜币。在贾各庄前的洼沟里,还发现了战国前用于埋葬婴儿由陶瓮套合而成的瓮棺(当地人称“鱼骨盆”,已残破),以及汉砖、汉瓦等。这里是延续了大城山的古代唐山人的居地,实证了唐山的历史文化。据清光绪修《滦州志》记:山上有药王庙(纪念唐朝医药学家孙思邈),前有石佛洞。到了近代,在贾各庄一带兴办了钢铁厂,贾家山和贾各庄都被包围在钢铁厂内。贾家山成为唐山钢铁工业的发祥之地。

1.2.3 弯道山——唐山近代陶瓷工业的发祥地

弯道山位于唐山(今大城山)北约3公里。据唐山市资深文史研究工作者赵竞存老先生说:在六七十年前,听到民间相传弯道山原名“豌豆山”。原本是一个荒丘,明初属滦州曹家口社之地,农家在这里种豌豆,故而名豌豆山。这里地下浅层有丰富的耐火粘土,适宜烧制陶瓷。后来由于采掘粘土的场所与烧制大缸的作坊、窑地之间有一条弯道相接;又因为“豌豆”与“弯道”谐音,天长日久“豌豆山”之名遂被改称为“弯道山”了。

弯道山是唐山陶瓷工业的发祥地。据民间相传,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有来自山西介休县的田氏、范氏两家,一同移居豌豆山地区(即今唐山市西缸窑)落户。两家原来都通晓制缸技术,见当地有大量陶土可以制缸,又有煤藏可作原料,于是在农作之余,分别烧砖建窑,烧制缸、盆等粗瓷用品。以后此地乃名缸窑;明嘉靖以后,名西缸窑。至清朝光绪年间,田家窑开始生产化妆土白瓷。光绪末年,田家的中坚人物田鹤群生产出唐山最早的细瓷用具,闻名遐迩。明成祖永乐二年,又有山东枣林庄的秦氏家族移居豌豆山地区(即今唐山市东缸窑)落户,而后此地名秦庄。秦家以种田为生,到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年)已成为当地富户。这时,有常姓人家也从山东枣林庄移居这里。常家会制作缸、盆,于是秦家出资,雇常家人做工,兴办窑厂,生产缸、盆等粗瓷制品,始名陶成局;以后此地即名东缸窑。至清末陶成局又仿造各种细瓷,是一家规模较大的资本主义性质的陶瓷厂。1925年又有启新瓷厂率先使用机器生产出中国的第一件卫生陶瓷。1930年秦幼林在二城山北坡雹神庙旁购地建成德盛窑业厂,最先用电动机取代柴油机,生产日用细瓷和卫生瓷。唐山乃有“北方景德镇”之誉。解放后弯道山辟为公园。

1.2.4 凤凰山——唐山宗教胜地,近代开滦矿务局的生活服务区

凤凰山原名双凤山,前后双峰,“其前山如凤之展翅凌云,后山如双凤凰翘首霄汉。双凤联翩,耸然独立”。(民国27年重修庙宇碑)故而得名。双凤山在大城山西约半公里。唐朝以前双凤山顶建有三霄宫,山腰有朝阳洞,是为道教洞观;[3]其后兴衰情况无考。唐朝以后朝阳洞变为佛教道场,在山顶建朝阳寺。据清光绪年间《重修双凤山庙像碑记》记载:“唐山之西双凤山,朝阳寺山顶,盖有神庙三楹,相传建肇唐代。”[4]山之南麓有莲花池,山之东麓有沣泉,景色秀丽。明朝永乐年间,以山西刘庄为首的四乡民众集资出力,治山修寺。首先于双凤山西坡建起高十余层的宝塔。以后在山顶朝阳寺内建铁菩萨殿,供奉一尊丈余高的铁菩萨,故双凤山又名铁菩萨山。又陆续修建了娘娘宫、僧房、客舍,环山修建了墙垣。在山腰的朝阳洞内安置了一座弥勒佛,乃名弥勒佛洞。由是双凤山僧尼渐增,晨钟暮鼓,响彻云空。500多年间双凤山的香火一直不衰。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以及每逢朔(农历初一)、望(农历十五),香客络绎不绝。后来于山前广场又有庙会,有商贩摊点、说书唱戏、武术卖艺等商业和文化活动,游人云集。自清初至民国年间双凤山的琳宫梵宇又经6次重修,前后留下了5通石碑。至唐山解放前夕,双凤山的庙宇毁坏严重。

双凤山与近代工业企业开滦煤矿的发展也有密切关系。清末民初双凤山南麓山坡大片土地建有开滦矿务局高级别墅、俱乐部、酒店、跑马场等,是英国管理人员和中外高级员司的生活区,具有西方的风情文化。在双凤山的西南角建有开滦公墓(“洋人坟”),呈现西方的丧葬文化。解放后凤凰山辟为公园,几经整修,有现代园林特色。

1.2.5 小山——唐山近代商业中心和演艺娱乐中心

唐山近代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商业的发展,最初的商业中心在铁道北粮市街(今建国路)。20世纪30年代以后,唐山商业中心由铁道北向铁道南转移,围绕小山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小山是大城山余脉所形成的方园三四百米、呈龟背状的一个土丘,因形似小山而得名。富商大贾竞相在这里开设商店、饭馆、旅店、浴池,建筑民居。商人除来自唐山附近城乡外,还有广东和河北各地的商人。小山北坡先后形成小山大街、东街、西街、前街、瓦房街等商业街;小山西南形成了便宜街、东新街、新立街等商业街。其中以便宜街最为繁荣,此街长不过500米,商店林立,各类商店近百家,商品琳琅满目。1934年唐山裕丰饭店经理白月亭集资在小山的最高点,仿照上海“大千世界”的建筑模式兴建了一座大型联营商场,亦名“大千世界”,俗称“大世界”。这个建筑造型别致,气势恢宏。商场分东西两部,上下两层;楼上东西两部分之间建有天桥通道,连为一体。商场内有百货店、水果摊、大饭庄、小吃店,还有戏院和电影院等娱乐场所等。在“大世界”附近,一些楼房拔地而起,较大的饮食业和其它服务业如商店先后开张。几条主要街道各类商店陆续增加,鳞次栉比,如“麻糖大王”新新公司、会德祥熏鸡店、九美斋饭馆,以及服装店、首饰店等;还有小戏院、小茶园20余家。小山“大世界”的建成和多条商业街的繁盛,标志着小山已成为唐山的商业中心。小山在全国也颇知名,有“不到小山,枉来唐山”之说。至今历经近百年,小山的商业依然不衰。

小山还集中了一批文化产业,是唐山市区演艺和娱乐的中心。随着唐山城市的兴起,很早就有艺人在小山旷地“撂地作艺”,有拉洋片的、耍猴的、变戏法的、卖艺的、唱戏的、说大鼓书的等等;后来出现了小茶园招纳戏班定时定场演出。如庆仙、永盛、松茂、升平、权乐、四海等戏院和书馆,不下二十余家;以后又有较大的茶园如斌乐、鸣盛、锋声、九天仙和近天楼戏院等相继出现。1909年评剧主要创始人成兆才带领庆春平腔班进入唐山,在永盛茶园(今小山西下坡)演出平腔梆子戏;后来评剧著名演员任善丰(月明珠)和金开芳都在这里演出过,一度轰动唐山。1917年后乐亭大鼓艺人胡少兰,以及后来的戚文峰、靳文然都在小山书馆演出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山有书馆十多处,常年演出的曲艺艺人达五六十人至百余人之多。1918年以后,滦州皮影戏进入唐山,由名髯张绳武领衔先后在小山庆仙茶园和永盛茶园演出。1934年白月亭在小山建的“大世界”,东部楼上是天光皮影院和天娥大戏院,东部楼下是天宫电影院;西部小桃园饭庄以北有近天楼,后改名天乐评戏园,规模都较大,设备比较完备。1942年前后小山永盛茶园改称唐山影剧院,既演戏也放映电影;1945年后又改称唐山电影院。小山演艺和娱乐中心的地位经久不衰。

唐山市中心区的山丘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也有近现代工商业文化、演艺文化和宗教文化等。既有传统文化,也吸纳了西方文化。其特征是源远流长、包容开放、劝德扬善、奋斗自强,与滦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也是相承接的。

2 唐山的海洋文化

唐山的海洋文化是渤海文化的一部分。渤海是地处中国大陆东部的最北端的内海,有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三个海湾和中部海区组成,以辽东半岛的老铁山岬与山东半岛北岸蓬莱角间的连线与黄海为界。三面环陆,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三省一市环抱。海域面积77万多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 668公里,有13座环渤海城市。拥有渔业、海盐、石油、港口和海上景观五大优势资源,沿海民众依恃这些优势资源创造了有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形成了宽广的开放胸怀和勇敢冒险的人文精神。近年来由于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创造了渤海文化新的华章。

唐山地域乐亭、滦南、唐海、丰南四县(区)滨临渤海。唐山海区东起乐亭县滦河入海口,西至丰南区涧河口西之洒金坨插网铺,地处渤海西部北岸。唐山海区拥有海岸线长334.8公里,其中大陆岸线199.3公里,岛屿岸线135.5公里。总面积7 484.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海岸带)1 896平方公里,潮间带829.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 759.4平方公里;另有岛屿、沙洲70个,面积6.42平方公里。[5]唐山海区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海进与海退,大约距今1.2万年时,海水进入渤海盆地,距今8 000-7 000年时,海岸线位置与目前走向基本一致;近一二百年南堡一带的岸线明显向海突出,形成了南堡咀。古老的“浪荡河”滦河下游河道历史上多次迁徙,多年浪荡于唐山、昌黎海区,最后在乐亭县莲花村东南5公里的兜网铺注入渤海。唐山沿海有12条主要河独流入渤海,其中以滦河入海水量最大,据1950-1984年统计平均年入海水量36.4亿立方米,占12条河年均入海水总量的93.8%。滦河文化与渤海文化在这里交汇,滦河文化与渤海文化部分重叠交叉和延伸,有割不断的联系。

2.1 渔业、制盐业和海上运输业历史悠久,形成了特色海洋经济

唐山沿海滩涂宽阔平坦,总面积达125.4万亩(其中岛屿面积1万亩);25米以内的近海渔业面积960平方公里,横跨滦河口和渤海湾两大渔场。渔业资源丰富,共出现鱼类69种,如黄鲫、鲈鱼、银鲳、小黄鱼等,素有“黄、渤海水产资源产床”之誉。早在2 000多年前的古代,沿海居民就从事近海捕捞。到明清时期渔民增多,他们冒着风浪危险以小木帆船在近海区域捕捞鱼虾。迨至近代,沿海渔村增多,鱼虾产量增加,1920-1937年间乐亭、滦县(今滦南境)、丰润(今丰南境)等县沿海捕鱼年产量达4万多吨。1938年后,由于日本渔轮在渤海进行掠夺性捕捞,唐山沿海渔民和渔船大量减少,产量下降。新中国建立后,渔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机械船只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发展海洋捕捞,又利用广阔的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二者并举;其中,“东方对虾”享誉中外。在历史上渔民生产没有固定的渔船码头,只能在滦河口、大清河口和西河口出海和收港。没有河口的地方,渔民就组织力量开潮沟,利用涨潮时出海和收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在渔民生产集中地点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渔港码头,如黑沿子、涧河口、北堡、南堡、咀东、高尚堡、西河口、北港、大清河口等渔港,为渔业生产服务。

唐山地域沿海的制盐业素称发达,以盛产优质的“长芦盐”享誉海内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地就有“鱼盐之饶”的记载。西汉武帝以后盐铁官营,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辽西郡海阳县(今滦县、滦南县地)“有盐官”,管制盐业生产。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朝廷以国用不足,令丰润(今丰南)近海民可煮盐,遂置盐监司。乐亭在北魏时也开始有人傍海煮盐。唐代时沿海的盐户一片繁忙,出现了“万灶而煮”的景象。元、明时芦台、越支盐场(今丰南宋家营附近)是长芦盐的重要产地,达到鼎盛。元世祖至元年间在乐亭建石碑盐场(今马头营镇石碑村),经历了638年,至民国14年(1925年)裁废。1940年后日本侵略势力开发大清河盐区,抗战胜利后由人民政府接管,至今长芦大清河盐场已成为大型骨干企业。明清两代把沿海盐户编于州县,称为灶户,灶户聚居的村落称灶,如孙家灶、李家灶等。最早的制盐方法为煎盐,在海边埋锅设灶,引海水刮土淋灰制卤,再置于锅中燃薪煎煮成盐;至清中叶以后改为晒盐,即引海水晒卤而制盐,至今仍用,生产技术更为先进。当前有全国最大盐业企业南堡盐场。

唐山南部沿海四县(区)和近海水域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是20世纪80年代在渤海湾北部发现的冀东油田的一部分。冀东油田预测资源总量约9亿吨。多年来冀东油田实行滚动勘探开发,已见成效。石油工业是唐山的新兴产业,前景广阔。

唐山地域海岸线绵长,有滦河、大清河、涧河、高尚堡等诸多海(河)口,为发展海上运输提供了条件。如上文所述,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石虎谋伐前燕运输兵粮,自河通海,开启了乐亭的海上运输。隋唐至元明时期,渤海水上运输一直比较兴盛。南方军资一般由山东登莱(今山东蓬莱)海运北上渤海西岸漂津渝(直沽,今天津),再泛舟入滦河,至平州、滦州一带集散。元世祖至元年间,疏浚滦河,开通海运,位于今滦南县溯河入海口的蚕沙口北连滦河,南通直沽(今天津),是转运漕米的江浙粮船和闽粤商船的避风之所。明初洪武年间每年运粮约有百万石之巨。明朝中叶以后,自天津至乐亭的海运航线不仅军运繁忙,还有大批商船往返进行贸易。清初沿海海运一度萧条,后期由于洋务运动的刺激,乐亭、丰润(今丰南地)沿海与东北、山东、天津的商业贸易日趋繁荣。乐亭大清河盐场产的盐一直经由大清河口海运外地。

2.2 神奇的海洋景观、历史遗迹和各种传说是宝贵的文化资源

乐亭海岸从东端的滦河口向西南,有与海岸线平行有序排列的多个沙岛,形成我国沙质海岸中独具一格的双岸并延地貌;海区岛屿(如菩提岛、月坨岛、翔云岛等)风光秀美,有神奇的海洋景观;菩提岛是“孤悬海中的世外桃源”,“一水盈盈的洞天福地”;又有海岸风物的各种传说,是近年兴起的唐山湾旅游的宝地。

唐山近海海域有20多个大小岛屿,曹妃甸岛、石臼坨岛和翔云岛由于与公元7世纪中国一个著名皇帝唐太宗的名字联在一起而名传千载且越发响亮。曹妃甸岛面积0.08平方公里,北距滦南县海岸约10.8海里。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有曹妃伴驾,所乘海船遇风驶至该岛。依曹妃建议用船上帷幕织网捕捞鱼虾,以解缺粮之困。曹妃选大虾两个一对,使首尾相连,成椭圆形摆成一盘,呈于唐太宗品尝。其后曹妃不幸染病而殁,唐太宗命人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内塑曹妃像,名曹妃殿,由是小岛得名曹妃甸。唐太宗回到京城长安后,思念曹妃,想起吃双虾的事,乃提笔命名“对虾”,从此“对虾”之名传于世。石臼坨岛位于乐亭县南大清河口右侧,面积2.25平方公里,是河北海域第一大岛。相传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朝鲜半岛北部和辽河以东地区)往返途经今唐山地域,曾驻跸该岛19日,乃称“十九坨”,后来演变为“石臼坨”。该岛又名菩提岛,一直是佛教胜地,明朝时岛上建有朝阳庵,清末民初重建,改名潮音寺。翔云岛位于乐亭海域新开口与捞鱼尖交界处,因“岛霭祥云”而得名。古代岛上有龙兴寺和倾斜的“扳倒井”。传说唐太宗东征过此,天降彩云,遇难呈祥;其爱将薛仁贵以手扳倒水井得水解渴,以后则因奇而出名。以上这些传说可能有后人附会。比如唐太宗598-649年在世,而据徐兴信先生考证:石臼坨岛是由于滦河泥沙在15-16世纪冲积而成的,[6]在唐太宗去世八九百年之后。“石臼坨”是因其岛“环沙丘隆起,中凹石臼状”故名。不过这些历史传说却也反映沿海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与怀念,是一种怀古的心态文化。

曹妃甸岛附近海域滩浅浪险,暗沙密布,夜航更难。清末民初有僧人法本(原名郭醇诚)为帮助过往航船,托钵化缘4年,以后又至天津道台衙门燃指化缘(燃了小指和中指)得水晶灯,终于在曹妃甸岛上修了一座坚固明亮的灯塔,惠及世人。1917年75岁的法本圆寂,有一副挽联:“天上增佛极乐国,人间留泽指航灯。”法本和尚是受人尊敬的励志有为、慷慨悲歌之士,他的名字永远留在渤海,留在了唐山大地。

2.3 宽广的开放胸怀和勇敢自强的人文精神,形成特殊的民俗和爱国主义传统

唐山民众世代居住在渤海岸边,很早就认识海洋,并试图征服海洋,许多冒险的开拓者消逝在汹涌波涛之中。唐山南部沿海地区是勇敢者的光荣家园。唐山南部沿海的渔民、船户和灶户在历史上生活充满了艰辛。当地有一首民谣《渔妇叹》说:

“王大姐儿泪汪汪,

有女别嫁下海郎,

一年四季守空房。

海潮未了想我郎,

海风来了揪断肠。

有朝一日回家转,

鱼满船,虾满舱,

交过租税手里光。

手里光,袋儿里光,

咸盐碱儿,剩下两个耳朵里的虾毛糠。”[2]

险恶的生活环境,铸造了沿海民众顽强求生的自强精神,这是渤海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

沿海渔民、船户和灶户有特殊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信仰和民俗。在滦州蚕沙口(在今滦南县柳赞乡)建有天妃宫(天后宫、海神庙)供奉妈祖,这在我国北方确为少见。渔民出海前多焚香祈求妈祖保护航船。妈祖原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林默,传说她能“乘席渡海”,救苦化难,被称为“神女”。北宋太宗时林默去世,被南方沿海民众尊称“妈祖”,建庙供奉;明初被封为“天妃”,清初又被封为“天后”,“海神”地位得到彰显。唐山沿海的灶户多信仰盐母,在附近宁河县建有盐母庙,祈求盐母保佑盐工平安幸福。

唐山沿海民众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唐山南部沿海是国防前沿,在中国近代史开端时就遭到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侵扰,留下了人民大众保家卫国的篇章。英国于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6月28日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海军先到达广东、福建沿海,7月以后沿海北犯。8月11日,即鸦片战争爆发后的45天,8艘英国军舰闯到天津大沽口,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答应鸦片贸易合法化和割地、赔款等要求。英国军舰在天津海面停留20余日,这期间,英舰曾自白河口沿渤海海岸向东骚扰,窜到今唐山海域。据记载,两艘英舰3次泊于黑沿子海面,英国士兵曾登岸“乞买食物”。由于当地军民严密防范,英军未能乘虚而入。黑沿子村位于陡河入海口,今属丰南区。另据《昌黎县志》记载,当时“忽有夷船入狼窝口”。浪窝口当时在昌黎县境,现属乐亭县,为滦河的主要入海口。说明当时英国侵略军也曾到达今乐亭县沿海骚扰。英国强盗侵犯唐山沿海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唐山地区民众的警觉和反对,沿海民众组织起来,万众一心,在各海口设警。清朝廷也急忙派兵到唐山沿海地区设防,曾调乐亭营官兵43名,古北口官兵240名,提标兵200名,在清河口、臭水沟(今乐亭县境)设防。又招募乡勇,查巡海口;并办乡团,互相保卫。8月底,清朝廷派直隶总督琦善在大沽口与英国侵略军头目义律会晤,表示退让,促英军退回广州等候谈判。9月初,英舰撤离白河口,渤海湾的紧张局势才有了缓和。第二年,清朝廷派僧格林沁部署天津至山海关一带的防务,包括唐山沿海在内的各海口,开始建立炮塔;从吉林、黑龙江调官兵400名在翔云岛、汤家河(在今乐亭县境)等地驻防。[7]在反对英国侵略军的侵扰中,唐山沿海民众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渤海文化的精神内涵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民众的内陆意识较强;唐山长期有海无大港,海上对外交往尚少,唐山的海洋文化不及东南沿海地区发达。近年来,由于唐山湾和北方大港——唐山港的崛起,曹妃甸科学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丰富了唐山海洋文化的内涵,开创了渤海文化的新篇章。海洋是希望,海洋是未来,渤海的天空光芒万丈。

[1] 魏兆环.唐山风土民情[J].唐山文史资料,1998(19):191.

[2] 赵竞存.唐山历史三字经[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07.

[3] 常念.简述唐山地区的宗教文化[J].滦河文化研究,2007(1):46.

[4] 刘秉中.昔日唐山[J].唐山文史资料,1992(15):149.

[5] 靳宝峰,孟祥林.唐山市志:第1卷[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158.

[6] 徐兴信.走进乐亭[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291.

[7] 董宝瑞.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唐山沿海[N].唐山劳动日报,1990-06-27.

Tangshan’s Hill Culture and Ocean Culture

WANG Shi-li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Tangshan 063000,China)

Tangshan is adjacent to Yanshan Mountain in the north and the Bohai Sea in the south with Luanhe River running through it.Tangshan culture is not only part of Luanhe culture but also hill culture and ocean culture,constituting colorful and graceful cultural types.

Tangshan culture;hill culture;ocean culture

K2791.2TS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349X(2012)02-0001-06

2011-12-25

王士立(1935-),男,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唐山地方史研究。

(责任编校:白丽娟)

猜你喜欢

滦河唐山文化
河北省滦河“一河一策”方案编制与实施评估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唐山香酥饹馇圈
谁远谁近?
啊,我的滦河燕山
王大根
科技创新,超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