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
2012-08-15康冬冬
康冬冬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逻辑
康冬冬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需要,但这又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代中国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立足点以研究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任务,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性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逻辑;中国问题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但由于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的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创新,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中创造新的理论内容与形式,形成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
马克思理论是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的一面,包含着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它又具有时空的局限性,它的理论建构主要基于对西方社会发展的研究,如果我们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针对具体问题而得出的结论,用来指导中国社会的革命和建设是肯定不行的,因此必须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也坚决反对人们用教条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学说。恩格斯曾明确的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马可思的整个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
毛泽东同志是提倡解放思想,反对教条的先驱,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指出,不能单从“本本”中寻找中国革命的成功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以后则直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教条主义的重要性体会更深刻,他曾明确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江泽民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一文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该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做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所有的话都当成不可更改的教条,那就会损害乃至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5]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要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才会得到较顺利的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基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如何真正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点在于切实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面临着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开展革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富强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问题,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探索,他们按照俄国的革命模式,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革命主力,以消灭资产阶级为目标,发动了第一次暴动,结果以失败告终,此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正式开启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伟业,对中国革命的特色道路做了有益的探索,1936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文中结合分析了中国国情,深刻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及进行战争的战略战术;1937年又相继写出《实践论》、《矛盾论》两篇重要篇章,从哲学高度总结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这些文章对中国社会和革命面临的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分析和回答,成为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胜利的理论指南,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如果不认真研究中国面临的层出不穷的各种实际问题“他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6]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其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受的挫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在吸收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结合”的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坚苦卓绝的探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尽管后来的探索陷入了误区,并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但是,不管成就也好,挫折也罢,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结果,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武器,工人阶级要完成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一刻也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同时,作为一种以改变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又是最具有实践精神的科学体系,它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并且不断被新的实践补充、修正和完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是完全正确的,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就中国来说,“当时的历史条件”就是指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所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且还创立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体现出巨大的理论威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生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光明前景。
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寻求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对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应有之义,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任何问题的解决方案一般都会有多种选择,是站在维护少数人利益的立场还是大多数人利益的立场,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特征之一。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则深情地讲“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表述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胡锦涛则反复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指出依靠人民、为了人民,遵循共建共享的建设原则,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进而让广大人民充分行使国家主人的权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的最根本保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标志。解决中国问题,只有坚决依靠全国人民,坚持大多数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才是从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事实就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类社会规律的探索,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发展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遵循着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总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修正,这点在不同时期为《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有清晰地表现,从马克思的学术生涯看,早期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期特别关注相对落后的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考,晚期则投入人类古代社会的研究,其原因在于《资本论》中的一些预言在发达的西欧没有实现,促使马克思将眼光放到落后的扔保留农村公社所有制的俄国,试图探讨新的替代资本主义的道路,从而改变了其过去提出的单线历史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方法,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历史的原则,即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观察分析问题,要有整体观,动态地观察分析事物的变化,注意事物的量变与质变,比如对待传统,按照历史辩证法的要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有继承又有超越的态度;对待资本主义制度,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充分肯定其进步的一面,又分析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社会主义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超越,而不是全面否定,继承其先进的生产力成果及其一切有益于社会主义的积极文明成果,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下忽视人的劳动价值、过分强调资本价值,进而导致经济上日益加大的贫富分化和政治上的严重不平等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与生产社会化之间、单个企业生产的理性化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计划之间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总之,要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尽管这一工作不容易完成,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同心同德,又好又快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68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3]毛泽东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4]邓小平文选[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143.
[5]江泽民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337.
[6]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535.
D61
A
1008—7974(2012)05—0063—03
2012—03—10
康冬冬(1987-),河北邢台人,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