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
2012-08-15王禄佳
杨 松,何 岚,王禄佳
(1,2.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3.常州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大学生自我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
杨 松1,何 岚2,王禄佳3
(1,2.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江苏常州213164;3.常州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伴随着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渗透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90后大学生面临着大学阶段自我成长的关键问题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而当前在大学中对这一问题的教育手段仅仅限定于心理层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思考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问题。
大学生;自我认同;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认同可分为两种: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自我认同是一种内在性认同、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而社会认同则是指人在特定的社区中对该社区特定的价值、文化和信念的共同或者本质上接近的态度。作为大学生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自我认同是大学时期的重要任务,通过相关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的学生尚未形成稳定成熟的自我认同。自我是人的基本职责,更是大学时期最重要的心理活动之一。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追问自我,通过询问“我是谁”来明确自己的定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是促使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进步的内在动力。人的自我认同主要通过客观的认识,即通过规律、规则、准则,通过别人来发现自我。以及通过内在的自省,通过自我表现、自我交流、由己及人的来发现自己、寻找自己。面对当前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媒体,以及价值观多元化对于现代生活的影响和渗透,9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也在发生着变化,在建构自我认同时有了更多的选择,这也导致了当前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凸显。
一、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具体表现
新一代大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普遍增强,他们的个人需要、要求自我奋斗的意识逐渐高涨,在行为过程中追求自我支配、自主决策,在生活中追求自立,在精神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我们研究的这一部分群体,他们探索欲望强烈,在主观上拥有很强烈的求知欲,同时拥有很强的创造性,但由于其自身阅历的限制,致使他们无法通过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现实来评判所有事物是否正确,在对于事物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偏颇性,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认同有了自身的特殊性。
1.通过消费来获得自我认同
消费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物质上的需求,而是越来越多地具有精神和文化上的意义和内涵。现代消费日益成为人的塑造的重要因素。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色的服务让人在消费时面临大量的选择,人们选择何种消费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认同有紧密联系。人们可以通过消费什么、如何消费,以及在何处消费等来表达自我理解和身份定位。可见,现代消费已成为自我认同表达的一种方式。这一点也明显体现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不同的自我概念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倾向。
首先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其模仿性和可塑性较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模范的示范作用在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广告和传媒的宣传中夸大消费,致使个人内心欲望膨胀,从而成为欲望的奴隶。满足无止尽的消费成为构建日常价值的中心,当前消费主义的流行对于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引导起到了负面作用。在不正确消费观的引导下,大学生中出现了攀比性消费,消费水平消解和重组了大学生之间的关系。由于消费水平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人际圈,这种人际关系群体的固化不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多方面的了解认知自我,致使自身认知狭隘和浅薄,对于通过消费来寻找自身定位和价值,终归导致的是对自我认同的错误理解。
2.集体性认同的缺失
作为自我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集体的认同是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个体认同”更多的是以集体认同为背景展现认同的个体性和差异性。按照这样的思路,所谓集体认同更是一种社会性的认同,它强调的是人的认同的相似性或相同性,它只不过是诸个体对地位、价值、意义等感觉的共享。大学生的集体认同涉及到个体对团体、班集体包括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个人离不开集体,这是当代人的共识,集体认同塑造了个人的身份感、位置感,是人的社会属性的构成,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重要的。高校班集体在大学生构建自我认同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实中,高校在班级的设置、学校社团活动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在团体中,学生没有找到对于集体的认同感,没有找到归属感,通俗来说,就是他们在班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包括以兴趣为基础成立的社团活动中都没有找到自己的群体。在集体活动中听到的是更多的抱怨,许多集体活动流于形式,致使集体活动的组织恶性循环,大学生集体观念淡漠、集体荣誉感缺失。
3.创造意识的缺乏,创新能力的匮乏
大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思维定势还没有形成,大学生应该是创新的主体,而当前的现实是大学生缺乏创造意识,创新意识匮乏。首先,当前大学生过分依赖权威,不愿意打破传统,习惯了自小学以来的填鸭式的教学,大学生失去了创造的动力。人是具有创造性的动物,正是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塑造自己,建构自己的认同,而创新意识的匮乏证实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不愿意探索自己个性化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大学中这样的群体为数不少,通过相互影响,致使许多怀抱激情的大学在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后失去了生活的兴趣,失去了原本属于年轻人的创造性。
4.双重的道德人格
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脱节。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是:经过多年的教育,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懂得了如何遵守道德规范,对于社会所倡导的伦理规范也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却知而不行、知行脱节。当今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自私冷漠,对于他人和社会缺少关心。这主要是他们在掌握了道德认知后,很少思考,也不能通过理解反思构建属于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自我认同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高校辅导员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其构建自我认同的引路者,对于帮助学生解决自我认同问题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面对当今的社会形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注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通过对学生的关注、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了解其真实的需求,创新教育模式和赋予生动的教育内容来搭建辅导员和广大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思想教育中淡化教育和管理的观念,侧重于对学生的引导和服务是解决当前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但是,当前的思政工作对于解决学生自我认同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误区。
1.当前解决自我认同危机采取的主要措施的局限性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认同问题主要以各种心理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烦躁、抑郁、自闭、沟通交流有障碍等。当前解决心理危机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心理干预的手段。
大学生当前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加之当前社会信息化发达,各种价值观不断向大学校园渗透,主流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大学生心理问题备受各方关注,而心理咨询机制的健全、心理学辅导人员的培训以及心理训练场地的完善,使得许多心理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许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首先,心理咨询是学生在心理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后所采取的一种事后补救措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心理咨询和辅导对缓解大学生认同危机、发现心理疾病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单纯靠心理咨询的方法是难以在根本上解决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的。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外在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心理问题,这种危机与心理问题之间是一个内与外、标与本的复杂的关系。尽管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咨询、检测方法的进步,但是仍然不能有效地在源头解决当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
其次,来进行心理咨询的对象仅限于已经表现出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而且缺乏普遍性,但是这种自我认同的危机却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我国学者曾就心理咨询的对象提出过“灰色区”的概念。他们认为,人的精神正常与不正常之间无明确的界限,它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从这方面来说,心理咨询对学生认同危机来说完全是一种事后调节。
最后,虽然近几年来高校加强了对学生心理辅导的关注,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亟待改进。许多学校没有单独的心理咨询机构,仅仅作为学生思想工作的一部分而存在,而且当前心理咨询方式落后,很难对学生起到作用。
2.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部分,这类传统方法包括了思想政治课、时事讲座报告、先进人物宣传、历史特别是党的历史以及文化传统的培养,包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方法针对的群体是全体在校大学生,是一种普遍式教育,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方式逐渐不再适合当前多元化、个性化的大学生群体,我们的教育方式面临着改革和与时俱进的问题,如果仍采取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工作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三、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可行性
心理干预和传统的思政教育对于解决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都有其独到的优势和局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自我认同上的引导作用,同时将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解决纳入到思政教育工作研究中来,因此从这一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自我认同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当代大学生不断改变着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认同问题和认同危机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解决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时,单纯地采取心理辅导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在完善心理辅导机制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并将这一问题作为今后思政工作创新的重点是必须的。
引发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的原因是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构建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含了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但就学校层面上来说,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当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对原有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在大学生主流思想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1]敖洁,邓治文,岳丽英.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状况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93.
[2]黄书光.价值观念变迁中的中国德育改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67.
[3]王成兵.试论个体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J].理论学刊,2007,(8):66-68.
[4]余琳.大学生心理健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09.
[5]查尔斯·泰勒.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55.
[6]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4.
G64
A
1673-0046(2012)6-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