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2012-08-15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的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李永彬
(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武术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的一个选修项目,但武术教学被边缘化,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十分突出.针对目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单一、滞后,特别是在普通高校扩招后,场地、器材和师资严重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认为:武术课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由多方面因素的合力来决定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是前提,场地、师资是保障,好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催化剂.
高校;武术教学;教学内容;讲示攻防法
1 前言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功法、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古往今来一直受到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喜爱.“习文练武”是人们对自身文化修养及强身健体的全面要求.“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则是对学有所成者的称赞与期盼.任何一门有价值的尤其是传统的学术,要想得到继承和发展,一定要经过高校这块阵地的扫盲、推广和打造.如果一味像过去那种民间师父带徒弟式的口口相授式的方式来传承,是不利于学科的建立和学术的发展的[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武术这一民族魂宝,1954年开始全国各体育院系先后开设了武术课,并把武术定为体育专业必修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普通高校也在普通专业开设了武术选修课.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走访交流,结合从教多年的经历体会发现,现在的高校武术选项课,除了少数怀揣武术热情的学生外,大多数是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了武术课.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实际上,武术选项课中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却廖廖无几,武术教学被边缘化了,这不得不引起广大武术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2 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问题分析
2.1 学生的学习基础差
根据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施纲要》,其中指出“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但从大一的学生中可以了解到,中小学武术教学的力度不但没有得到加强,严重缩水和脱节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武术教学内容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上而已.强化的武术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正在形成强烈的反差.[2]其实早在1961年出版的《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就有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学时,中学为8学时.教学内容为:小学从三年级起为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中学为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明确把武术列为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3]但是,武术教育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仍然没有完成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德、智、体、美、劳”中的“体”事实上长期被弱化,对于中小学体育来讲,仅仅依靠每年的体育达标数据来进行评价,武术则可有可无.中小学武术课的现状对于高校的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基于武术教学示范量大的特点,笔者每每在首节课前为了物色教学骨干或学习小组长的需要,总会向学生了解其之前有无接触过武术,结果发现习练过武术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有的班级一个都没有.我国高校武术教育应该是在延续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基础上完成的,仅仅依靠1~2个学年的武术选项课来完成十几年的武术教育过程,其效果可想而知.
2.2 武术选项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单一化
高校武术教育培养目标不能与社会接轨,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有很多高校武术教学出现了“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这里的“人”主要指的是师资.通常是有什么教师就设什么课,很少考虑课程与培养目标的联系,也较少考虑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更没有把课程设置当作一门学问来对待,想当然的成分很多,造成课程设置的盲目性.[4]尽管武术早在1916年就开始进入学校,不同时期又不断地编入大纲、列入课程、制定教材.但是,在学校教育层面,武术教育还没有真正在学校实现普及.[5]高校武术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几乎都是“教师示范讲解-领做-学生练习-教师纠正错误”的老一套.教师在做示范时不但要做完整示范,还要做分解示范,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手、脚、身、眼动作的规格和配合,还要做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快速示范、慢速示范等等,并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多次重复.在要求学生练习时,如果没有教师的领做,大部分学生都在休息,理由是不会做.所以一次课下来,教师累得精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多年来,高校武术选项课都没有适合武术教学的统一教材,教学内容就是传授单一的初级套路,以少年拳、三路长拳、简化太极拳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简单化、单一化.在教学中更是忽略了武术的技击性.学生领略不到动作的攻防含义,自然就觉得武术动作有名无实,不过是“花架子”、“花拳绣腿”而已,学习兴趣逐渐降低,武术课成了“枯燥”的代名词.即使能勉强学完整套动作,但动作的正确性、规范性却明显不理想,大部分学生觉得自己达到的水平与预期相差甚远,根本达不到信手拈来的程度,无法用来进行课外锻炼,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和养成经常锻炼的习惯”.
2.3 完全忽视中华文化理论教育
2009年7月9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对武术概念又有了新的表述:“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中国武术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丛体,它以多个触角与哲学、军事、教育、医学、养生、竞技、娱乐、休闲、民俗等相关联,具有跨领域、跨学科、跨人群的性质,它不仅仅属于体育.[6]
大多数学者认为,大部分学校开设武术这门课程只是将其当作一项体育项目或一种健身手段来开展,追求动作技能的传授,而考试大都以能否比较规范地完成一套武术套路为主.本来就“文化意义”多于“身体意义”的中国武术,现在只剩下“身体解读”.武术理论的学习偏少甚至完全被取消,武术文化所含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如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天人合一说等,以及儒、道、佛家思想,学生们知之甚少.因此武术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慢慢丢失.[7]
3 提高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3.1 解决场地器材,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之一.普通高校武术选项课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考虑解决武术师资短缺问题.把每个武术选项班的学生人数定员在30人左右.其次,就是要提升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经常性地组织现有的武术教师进行短期的业务培训.另外,场地器材应基本保障,要设有专门的武术教学场地,武术器械要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而有所增加,适当配备一些沙袋、护靶等散打技击练习的工具,这对于提高动作的正确性、练习的兴趣性,以及提高身体素质都有积极的作用.如果有了足够的师资而无场地器材,难免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饮”之嫌.此外,目前高校体育课的设置是固定的,由于它的时间是固定的,练习时间是有限的.根据教育部规定,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并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社团成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举办各种培训班,以巩固基础,开拓视野为主,吸引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武术活动.
3.2 教学内容应突出武术的技击性
我国从50年代以来,取消了武术的格斗成份,向类似体操舞蹈的唯美方向发展.使武术的形式变了样,成了“体操武术”,另一方面,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们认为格斗残忍、野蛮.但从武术的定义看,踢、打、摔、拿无不包含技击因素,从武术的形成来看,每个动作都源于技击实践,武术之所以区别其他运动项目,就是因为其具有攻防格斗的特征.武术套路运动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把武术动作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矛盾运动的变化规律编成的整套练习形式,亦即武术套路中,每一动作都有其固定的技击含义.武术教学不应该脱离技击内容.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若只采用“示范”性的“动作模式”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去学习和记忆,从而无法形成正确的运动动觉表象,很容易遗忘.离开了技击性,就是放弃了武术的本质,容易造成武术“武”“舞”不分、“花拳绣腿”不实用的局面.所以,在武术套路教学中要注重采用讲示攻防法,即详细分析套路中每一动作的攻防涵义,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优选教学内容,突出趣味性
“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是武术的特点之一.中华传统武术博大精深,过去与现在一直是武术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佐证,但同时也是传统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拳谚说“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入门先站三年桩”,“太极十年不出门”,等等.这些说明学习武术、练好武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毕其一生还不够.传统社会是一个慢条斯理的社会,在传统武术中,深邃是美、体悟是美、境界是美;而现代社会是个匆匆忙忙的社会,简单是美,简洁是美,快捷是美.所以武术的教学内容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应切合大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安排.在强化武术基本功、基本套路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华武术资源丰富的特点和优势,创编一些短小、精练、易学、实用的小套路和动作组合,武术教学内容要突出其多样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比如,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太极柔力球的教学.太极柔力球秉承中国传统的太极阴阳理论,属于一种太极化的球类体育运动项目.它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为人之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中国文化.[8]柔力球的特点是柔、圆、退、整.通过练习,可以体会太极拳以柔克刚、划弧走圆、以退为进、全身皆动的特点和动作要领.这一运动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可以在兴趣盎然的课堂气氛中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3.4 加强武术传统文化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真正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武术的体育属性来发展大学生的体格,用武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通过身体的练习来体悟传统文化的精华,铭记其中深刻的传统哲学,尤其是对人生哲学的体悟,从而达到指导人生与实践的目的.[9]
从武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内外兼修”等理论在中国武术中均有所体现,中国武术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刚健有为精神对当代大学生都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对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亦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此外,道德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中国传统武术强调“习武先习德,尚德不尚力,尊师重道,礼仪为上,宽容谦和,不凌弱逞强”等等,都生动体现了武术重德的特点.通过武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遵纪守法、尊师重道、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美好道德情操,从而指导青年学生的人生与实践.
3.5 改革考试制度
对高校武术选项课的考试要避免一刀切.在武术教学中,学生常遇到的是“三多”、“一少”问题:“三多”,一是动作数量多;二是方向路线变化多;三是每个动作包含的因素多.“一少”,是指课时十分有限.如果对套路演练的要求过高,则会对学生产生太大的学习压力.所以在武术选项课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体系,考试成绩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考核套路动作时,可以在每学完一段后进行考查,记作平时成绩,当学生学习有进步时,有加适当的进步分,或帮助他人进步时,也有适当的加分,旨在稍加一点压力以促进学生自学与互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学习的气氛.考试前,还应向学生公布考试动作内容、达标要求以及评分标准,给学生充分的复习准备时间.为使学生认真备考,教师还应合理安排场地,必要时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复习备考条件.
4 结语
高校是武术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阵地.高校武术教学的效果如何,师资是关键,教师的知识技能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注意实用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是前提,尤其是普通高校的体育课都实行选项制,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场地器材是保障,需要领导的重视和财力的投入.好的教学内容和合理的考试制度是催化剂,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必定有促进的作用.
[1]高壮飞,若水.千思百问太极拳[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50-51.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78.
[3]赵刚,黄淑杰,姜娟,等.从学校武术课现状透析武术教育的背离[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2):125-128.
[4]尹海立,李臣锋,黄义军,等.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武术馆校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7):97.
[5]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6]卢元镇.中国武术竞技化的迷途与困境[J].搏击·武术科学,2010(3):1-2.
[7]刘世海.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2):131-133.
[8]白榕.太极柔力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
[9]王晓晨,乔媛媛.论高校武术执教的三种境界[J].体育科技,2010,31(4):147-150.
G807.4
A
1008-7974(2012)06-0063-03
2012-02-20
李永彬(1971-),男,广西藤县人,硕士,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