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2012-08-15孙冬梅胡慧妮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城乡发展

孙冬梅,胡慧妮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价值追求

孙冬梅,胡慧妮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全面推进城乡教育发展,践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观是消解城乡教育壁垒,化解教育不公危机的有力举措。从概念和逻辑起点上厘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赋予其在城乡教育机制、城乡师资队伍建设、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以及城乡弱势群体教育救助等方面的一体化涵义,澄清其整合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统筹城乡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所有教育研究者工作的起始。

城乡教育;一体化;价值;追求

我国,由于生产和组织的各种不对称性,二元经济结构还在占据主导地位,教育领域内亦是如此。如何适应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达成城乡经济发展的一体化格局”,践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的“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是摆在所有教育研究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突破是消解教育壁垒,化解教育不公危机的有力举措。在全社会力争构建和谐有序的发展秩序过程中,教育事业更不能滞后,所以,“城乡教育一体化”新发展观提出,是探索教育发展的关键出路。当前,国内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一些学者已做了有益的探索,[1]但相比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势还是显得势单力薄,而且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关于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经验总结,鲜有从概念和逻辑起点上厘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真正内涵和价值追求。所以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尝试为城乡教育一体化丰富内涵,澄清其价值诉求,从而与所有研究者,共同在逻辑框架下探求解决城乡教育一体化问题之道。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

从词源学上来说,“一体化”导源于拉丁语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译成汉语的含义是将部分整合、结合为一体。最早提出“城乡一体化”概念的是英国城市学家Ebenezer Howard,他在《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form》一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此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探索,提出了不同的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定义,也赋予了不同的涵义。结合我国学者的研究情况,我们将城乡一体化定义为“城市化中人口逐步向城市转移的同时,城乡经济共同得到发展,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基本在相等线上发展,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从城乡分离到逐步实现城乡融合的设想”。[2]而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衍生概念,是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束缚,构建动态均衡、双向沟通的教育体系和机制,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缩小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使均衡化的公共教育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1.城乡教育机制的一体化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本身就是源于制度定位。消解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边界,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是构建城乡和谐一体发展的教育的要义。制度本身作为一种规范,意在界定范畴、约束行为,在“以城带乡”先富帮后富的形势下是大势所趋。但是,城乡差距不能无限制地拉大,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中,共同富裕、“城市反哺农村”又是一种必需。发展需要一种机制、改革需要一种制度,同样地,创新也需要一种机制,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在机制上首先确保规范有序。

城乡教育机制的一体化要求政府从功能区划上、空间布局上统筹规划城乡教育体系,对城乡教育的投入实行均等化管理。在城乡学校结构布局、资源重组、条件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制定严格一致的规范,毫不折扣地做到统一机制。适当情况下,由于农村教育存在条件限制等问题,应通过补偿性政策缩小差距,实现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言的“受教育是一种权利,它的作用在于让人们在竞争中处于相同的起跑线上”的境界,力图从源头上保证教育公平。建构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必须运用城乡一体化的策略,正如必须用民主的方式建设民主社会一样。一体化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只有运用城乡一体化的策略建设教育机制,才能均衡布局,充分利用城乡教育优势,建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才最有助于均衡发展、提升效率、提高质量。[3]

2.城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体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格局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的支撑,所以把城乡各类教师的招聘、培养放在同一平台上同一标准同步进行,不可有偏颇,是建立城乡同步一体的师资培养体制的必备步骤。

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人事保证。当务之急,我们应打破城乡人事分割的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人事管理制度,使城乡教师编制不再有层级差别,所有教师均享有一个同样的编制。[4]在此基础上,建立城乡师资强制流动的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城乡学生享有平等的师资资源。同时,均等化的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制度也是推进城乡师资队伍一体化的保障。广大乡村地区历来处于优质师资资源欠缺的尴尬困境,究其根源,乡村地区教师待遇不及城市,生活条件不便利是促使“名师城市飞”的主要推手,所以在政策机制上,适当通过一定程度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活保障、评职晋升等福利待遇的制度倾斜留住人才。

3.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一体化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每一位公民生而享有的基本权利。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力满足公民的需求。现实处境是我们的教育产品分配不均,由此“择校热”蔚然成风,多年来以各种方式愈演愈烈。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首先必须整合一体化城乡教育资源,使得乡村和城市拥有同样程度的教育资源。否则,城乡之间教育的壁垒会很难消解,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积怨将很难化解。

城乡教育资源的整合一体化需要政府从宏观上将乡村教育发展和城市教育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在规划和资源配置上均衡化,确保每一个公民都享受到相对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全面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探索和建立市与区、城与乡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和运行机制。[5]在硬件资源分配、软件资源投资等方面一视同仁地看待城乡教育,尝试城乡教育联动、捆绑式发展、一校N区、细胞分裂等具体措施以城带乡、以乡促城,通过一体化的城乡教育资源整合,达到城乡教育和谐发展的共赢局面。

4.城乡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一体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城乡发展的现实落差、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变革让更多的农民有机会从农村走向城市。[6]但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逐渐向传统的教育格局提出了挑战。这些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一方面处于家庭教育缺失状态,另一方面又处于教育收容缺位境遇,自然而然成为城乡中的弱势群体。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政府在城乡弱势群体教育救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政府要慎思我们的户籍管理制度,取消那些不合理的户籍制度,使得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不再被限制,让留守儿童不再被留守,最终达到城乡弱势群体共享平等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必要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是必须的举措,应当通过教育环境的改善使教育弱势群体得到补偿性教育。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弱势群体教育救助范式,保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全面推进。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价值追求

树立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理念,理清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内涵,通过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城乡各自潜在的教育优势,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资源,从方向上确保城乡教育的一体化有序化发展,是我们倡导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初衷。

1.整合教育资源,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持续稳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更是引发了一系列潜在矛盾。城乡教育一体化新发展观的提出表明我们正在极力缩减城乡教育差距,正在试图破解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难题。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教育资源将得到新一轮的重组,优质教育资源不再是城市学校的专利,乡村学校同样有机会获得稀缺的教育资源。而所有的教育资源将会在政府统一规划协调下按比例、按需要程度合理地因地因时配置,无论是物质教育资源还是人力教育资源都将得到最大化的利用,真正向着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目标看齐。

2.统筹城乡发展,从人力资源上保证发展的持续性

城乡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各个社会形态中备受瞩目。统筹城乡发展,就必须从各个层面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而教育事关民族的未来,因此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更是重中之重。已有的事实表明,把城乡教育割裂开来、区别对待,只能导致教育的严重失衡,越来越明显的教育结果差距只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而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缓和社会矛盾,符合人民意愿,而且可以为城乡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从人力资源上保证社会发展的持续性,为发展注入足够的活力和后劲。

3.推进教育起点公平,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

教育公平是对教育状态合理与否的价值判断。[7]理想的教育体系应当是公平高效能的,而以往的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和直接后果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城乡差距,这就与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直接背离。作为教育公平的内容之一,城乡之间和城市内部受教育者的机会公平即教育起点公平是化解城乡之间教育不公平的重要渠道。因此,扫除教育发展不公平的障碍,从起点上给予每一位受教育者同等的机会,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首先必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4.健全教育行政问责制度,明晰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公共制度的产出者和代言人,在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职责。[6]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构建需要政府严格履行职责,在规范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学校办学条件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等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城乡教育综合化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强化其教育督政职能,推行教育问责制度,将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作为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指标之一,从而从机制上约束相关人员行为,从权责上明确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也是其职责之一,确保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权责明晰。

总之,教育先行的前提是理念先行,全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深刻认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丰富内涵,从教育机制、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整合、弱势群体等方面把握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范畴,从而有理有据,有步骤、有重点地协调部署,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实价值追求。

[1]周小山,等.“成都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的研究报告(摘要)[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7);邓晖.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J].湖南教育,2001(22);王克勤.论城乡教育一体化[J].普教研究,1995(1).

[2]黄坤明.城乡一体化路径演进研究:民本自发与政府自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32.

[3]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7.

[4]齐鹏.浅谈城乡教育一体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23.

[5]杜锐,贾立新.“城乡一体化”推进顺义教育的均衡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12):5.

[6]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7-10.

[7]褚宏启.教育公平的原则及其政策含义[J].教育研究,2008(1):10.

G521

A

1671-2277-(2012)01-0009-02

金锡萍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城乡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城乡涌动创业潮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