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研究

2012-08-15杨延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培训基地双师型职教

杨延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一、问题的缘起

1999年开始,我国为了解决职教师资问题,依托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国家级、省市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培养与培训不仅限于其专业理论水平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实际职业能力水平的提升,这就要求职教师资的培训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将企业培训与学校培训相互衔接,强化职教师资的企业实践培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2011年,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意见,设立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兼职教师聘任推进项目和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4个项目,中央财政在“十二五”期间将投入至少26亿元,支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1]这些标志着全国性的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启动。

二、天津市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为了提高我市职教师资水平,天津市教委制定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培训实施统筹规划管理。将骨干教师建设规划列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充分利用国家级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和天津市15个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及各种培训机构的优势资源,广泛开展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脱产培训专业课教师近千名。依托天津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培养具有中职硕士和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双硕士,高层次、高素质“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提升职业教育师资的学历水平与综合素质。

建立企业培训基地,实行企业培训的制度。制定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相关政策,要求职业学校教师每两年到企业实践的时间不少于两个月,各办学主管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的考核登记制度,将企业实践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2006年开始对新招聘的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青年教师实行企业培训制度,在入职的第一年全部派送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经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任教,这一制度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新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到企业锻炼人(次)数超过专任教师的50%,建成培养培训企业实践基地43个。

国际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先后与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开展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合作项目,“十一五”期间选派了几十位专业课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国外进修研讨,学习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了解发达国家专业发展的前沿理论和实训技术,以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师资培训经费投入增加。“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市教委投入1000万元,各办学主管部门配套投入1000万元,用于师资队伍建设。

综上,我市目前以全国性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包括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以及职业大学),数十家行业集团下企业培训基地为依托,形成了一批以高职院校、综合性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大型企业、重点职业学校为基地的多层次、多形式、广地域、宽专业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新格局。这些培训基地在为天津市的职业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为全国的职业院校教师提供培训,逐步构建起适应需求、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现行的校企协作职教师资培训虽然取得巨大成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影响师资培训工作的深入实施,主要问题体现在三个方面。

专业实践教学严重不足。参加培训的教师多数是来自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在专业教学和专业实践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其参与培训的根本目的是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设的课程,学科理论性较强,实训操作方面的课程内容与教师希望强化专业技能的内在要求差距较大,没有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对学员的指导作用不足问题明显。

企业培训的针对性不足。由于参训的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差较大,迫切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效益。而培训基地现有的能力还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导致其在培训方面收获甚微。另外,对于专业背景相同或相近的教师,培训基地对其个人和专业能力的差异的考虑也不够充分,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企业培训的实际收效不足。[2]

培训专业的覆盖面不足。以中职为例,天津市中等职业教师的专业大类分13个,其中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文化艺术居多,而天津市三个重点师资培训基地的专业类型则主要集中于加工技术和信息技术两类上,这就造成有大量培训需求的教师没有接受高水平培训的渠道。具体情况为:

2010年天津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分布数量为:农业类教师105人,资源与环境类41人,能源类11人,土木水利工程类124人,加工制造类824人,交通运输类151人,信息技术类881人,医药卫生类332人,财经商贸与旅游类693人,文化艺术与体育类333人,社会公共事业类17人,师范类156人,其他332人。(资料来源:2011年天津市统计年鉴。)

天津市三所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的重点专业分布情况如下。天津大学:职教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械加工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汽车运用工程,天津中德培训中心:数控机床应用技术、机电技术应用、工业企业自动化。

三、我国目前三种成功的校企协作师资培养模式

(一)项目式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相关部分培养任务。该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在培训中的作用,企业培训环节对提高职教教师的行业、专业、岗位认知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作用非常明显,培训效果好。但是此模式对企业的要求较高,实践表明,类似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属于独立模块教学的培训适宜采用此种模式。

(二)产学研一体的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校和企业共同实施的产学研项目为纽带开展校企协作,培训过程中职教教师参与项目的部分工作,并围绕相关生产过程进行企业实践。基地通过项目孵化、科技攻关,实现校企协作的双赢,把校企协作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此模式对职教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应对企业了解更为深入,要求校企协作在深层次开展。

(三)校企协作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主要采取提供教育资源的方式,如投入设备和资金帮助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人员兼任学校教师,企业在学校设立研究项目等。此种校企协作方式,分工明确,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在一些短时间不宜让教师进行实景训练的专业培训效果更好。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打造良性发展的校企公共平台

随着校企协作模式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双方不断沟通磨合,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迫切需要将校企协作转变成为能够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公共平台。

公共平台的建立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优质企业,校企协作企业必须和学校所设专业相适应,必须是这一行业在这一地区具有先进性代表的企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否则无法实施校企协作的内容,同时所选企业以地域分,应是距离学校不是很远的企业,否则校企协作培养难以实施,教学成本过高。

公共平台建立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理顺校企协作关系。在对现行的校企协作实践培养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企业并不欢迎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锻炼。一些企业虽然接收了少数教师到企业内部挂职锻炼,但是大都建立在个人关系基础上。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整个生产过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把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使得校企协作培养流于形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建立一种校企双赢的合作模式,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技术支持基地、合作交流基地,企业也成为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平台,技术合作交流平台。因此,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开发等多种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协作的契机,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这样的双赢是学校和企业都期盼的。[3]

(二)探索校企协作培养的有效教学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要使校企协作取得实效,必须强化校企协作各个环节的管理。职教教师的培养方案既要适应职教教师的需求,又要适应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培训内容应适应企业的生产和职教教师的实际需求,根据职教教师在知识、技能、方法、视野等方面需求,制定培养方案,提高培养培训的针对性;着重强化职教教师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其更好地熟悉先进的现代企业技术装备、生产组织方式,体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实际。在培养模式上,可以采取学徒制、导师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以顶岗实习、合作项目和专题培训等形式有计划地实施培养培训。

目前需要对职教师资培训模式进行一系列改革: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优质资源,对企业需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进行深度研究,开发完整的教师专业培训包。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开发系列培训教材、培训课程指南、名教师网络讲堂等资源,为校企协作培训教师提供有效方案。

(三)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的教师培训工作中,理论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比较健全,而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却不是很完善。因此,为了提高和保障企业实践培训的质量,需要建立健全教师在企业实训期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标准,构成一套完整的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全程化考核。这就需要对师资培训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具体组织实施中,建立完善的过程化教学管理流程,注重对培训计划、培训实施、培训记录、培训考核四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确保培训工作能够达到最终的目标。

(四)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天津市的国家级、市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教育资源,重视和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继续开发职教师资企业实践基地,依托天津市的相关行业、大中型企业和职业教育集团,共建“双师型”教师企业培训实践基地,实现培训模式与“双师型”教师的要求相衔接,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吻合。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构建体现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特色鲜明的培训专业。借鉴上海经验,采取公开申报、专家评审等方式,逐步扩大培训专业数量,使培训专业基本能够覆盖我市职业院校的大类专业,基本满足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各个培训基地之间的合作,建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共享资源网络。

(五)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建立规范的师资培训管理制度。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建议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将职教师资按照其个人的工作、学习背景分成多个类型,为每一类型的教师设计各自独立的校企协作培养标准、培训要求、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等,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并建立个人档案,实行区域性统一管理,并将培训效果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结合。完善教师到对口实践基地的定期培训制度,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实践培训的监督管理制度,确保专业教师至少每两年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一线实践。

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职教师资培训经费的筹措与分拨渠道,采取多元化培训经费筹措机制,设立政府和学校两级职教师资培训经费专项基金,实施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制度等,将培训经费与学校教师个人的培训相互联系,另外在确保培训经费足额到位的同时还要提高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议将现行的职称评价制度与教师的培训制度相互衔接起来,引入弹性学分制管理制度,将每一个级别的培训课程换算成标准学分,允许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教师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实行灵活的个性化学习,最终将所有培训所得学分的总数累计叠加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重要评定条件之一。职称评价制度与教师的培训制度相互衔接,能够把对教师的培训要求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这将极大地激发教师参与培训、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率与效益。[4]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2号)[Z].

[2]杨延.改革管理制度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

[3]蓝欣.对适合我国国情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7).

[4]洪娟.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多元保障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4).

猜你喜欢

培训基地双师型职教
攀枝花纪检监察院四川省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基地
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督导评估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证介绍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线上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吉林省经济转型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影响
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