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传承、借鉴与创新
2012-08-15任凯
任凯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技文化产生于大赛过程之中,又反作用于大赛的各个环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全体参赛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还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发挥着导向、凝聚、激励、辐射、调适和约束等多种功能。
竞技文化引领着技能大赛的发展方向,其力量深深熔铸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并将历久不衰。因此,对于竞技文化的特征及其传承、借鉴与创新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竞技文化及其特征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淀而成的共享成果,是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技能大赛竞技文化是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由广大职业院校师生和企业涉赛人员以先进竞技理论为基础,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创造并提炼出来的文化共享成果,是大赛物质与精神的集合。
1.对于竞技文化的理解
竞技即比赛技艺,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技能、技巧、心理素质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竞技文化是一种既包含主流文化特质,又包括特定文化要素的社会亚文化,指以某种竞技活动为依托,以生成和提升竞争能力为核心,以各类竞赛活动为载体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一般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是一种具备系统性要求的组织文化。从组成要素上看,它包括物质、环境、管理、制度、课程、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选手、家长、行为、理念、精神等元素;从组织结构来看,它是一个由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深层的精神文化等形态组成的体系;从功能和作用来看,它是一个集导向、凝聚、激励、辐射、调适和约束等作用于一体的多功能系统。
毫无疑问,最成功的竞技文化当属奥运文化。正如奥运会的发起人皮埃尔·德·顾拜旦所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在奥林匹克这个舞台上,有几万人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有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几亿人在为了来到这个舞台而不断超越着自我。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可能最终也与金牌无缘,但一直在努力且永不放弃,应该赢得社会的尊重和敬意。”
与奥运文化异曲同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也有其独特的魅力,这就是人人参与,重在参与;关注金牌,重在竞技。金牌并不是技能大赛的全部,“大赛点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在职业技能和素质上超越着自我才是大赛的真谛。
2.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特征分析
作为社会文化的亚文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必然有共性,当然也有个性。
所谓共性,就是接受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在我国就是遵循党和国家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政策、课程体系、竞赛规则、赛项设计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和竞赛理念。这个共性是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也是社会接受这一赛事的基础。
所谓个性,就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竞技文化建设方面体现出来的特色,具体表现为技能大赛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心理氛围等方面的与众不同。文化个性是一种竞赛长期寻觅、苦心经营而获得的一种精神、一种气势、一种氛围、一种强大的磁场效应。这种文化个性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时刻影响和滋润着每一个涉及人员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和处事方式。而且,这只手的力量之大,影响之深远是难以估计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特征的共性
竞争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一项竞赛活动。有竞赛就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激发动力。从纵向来看,为了大赛的可持续发展,大赛举办方会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依据现代生产发展的需要,结合已有的竞赛物质条件,参考国内外同类赛事的竞赛理念,一年较之一年地不断优化竞赛规则和赛项设计。从横向来看,参赛单位和个人必将进行奖牌和名次的角逐,以期实现自身价值。因而,竞技文化中的竞争特性,对于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及能力,提高学校和学生的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公正性。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任何竞技比赛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技能大赛必须全方位坚持公正性。不仅要求在评判环节进行客观公正的裁判,而且要求将公平公正原则落实到包括选择承办学校、选择比赛设备、竞赛命题、确定评判标准、选聘评委等各个方面。技能大赛还必须始终贯彻公正性。公平公正原则不仅在一届大赛中是始终如一的,而且在技能大赛的发展过程中将是永恒的。技能大赛竞技文化中的公平公正特性,是参赛人员最关注的问题,也是所有参赛者平等参加比赛的最高体现。只有坚持公正性,才能和谐地解决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才能为全体参赛选手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氛围和公正的竞技平台。
普适性。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普适性,要求其是面向职业院校所有学生的技能竞赛。从影响面来看,学生的参与人数越多,就越具代表性;参赛选手的技能水平越高,越能反映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比赛成绩的含金量。普适性要求我们坚持“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提高”的原则,鼓励所有地方、所有职业院校举办比赛;鼓励所有师生积极参赛。通过人人参赛、逐级比赛,使技能大赛覆盖每所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逐步形成“人人都参与、专业全覆盖、层层有选拔、全国有大赛”的局面。因而,技能大赛竞技文化中的普适特性,对于全员参与大赛这一制度设计的实现,乃至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2)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特征的个性
技能性。技能大赛遵从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贴近现代生产的实际,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突出操作技能。近几年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技能竞赛,其赛项设置大多为技能型紧缺专业,其竞赛试题注重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评判标准着眼于参赛选手的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技能性特征,对于坚持大赛自身的特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帮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发展、创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针对意义。
导向性。技能大赛的导向性体现为透过赛项设置和竞赛标准,把现代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观点引入竞赛内容,进而引领职业院校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调整课程模式、改善实验实训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导向性特征,要求职业教育与现代企业文化、科技文化相结合,以此作为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这一特征,一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保证了大赛本身技术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引导职业院校调整教学目标、修订和补充课程与教材、促进教学与学习的有效性。
合作性。技能大赛的合作性特征,一是表现为校企合作,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进来,或参与赛项设计,把现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融入比赛;或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为竞赛赞助物质条件;或在竞赛现场招聘,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搭建平台。二是设置团体赛项,突出团队合作理念,把现代企业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作为评判标准,以促进学生愿意与人合作,学会与人合作。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合作性特征,有助于职业院校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氛围,也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形成集体解决问题的学习氛围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
二、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传承与蓄势
“文化,是人类在其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总结、积累下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体现”。[1]技能大赛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沿袭了我国生产劳动竞赛的历史和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竞赛一直是政府、企业或社会组织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的一种重要手段。早在1951年,人民日报就撰文指出:劳动竞赛是“解放了的工人发挥自己智慧能力来创造全体人民和自己幸福生活的最好表现”,“是发动工人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来从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改进生产的动力”。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技术技能在生产、服务一线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提高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成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于是,劳动竞赛演变成为技能竞赛。这一时期,不同级别和类型的技能大赛层出不穷。仅2010年,全国就开展国家级一类竞赛5项、二类竞赛25项,涉及50多个职业(工种),涵盖了50多个部门、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社会团体,近千万企业职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参加了竞赛活动。从这一年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也成为国家级一类竞赛。应该说,职业技能大赛发展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既有政府支持、又有社会广泛参与的专业性竞技活动。它不仅是技能人才展示、交流、切磋技艺的舞台,也是各类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助推器,还是提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提升产业工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毋庸置疑,竞技文化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极其强烈的、割舍不断的历史传统。善于传承、学会蓄势,是我们在打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发展策略。需要提醒的是:传承,不能止于记录和整理文献,而要光大竞技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蔚成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新风尚、新风气;蓄势,不等于把竞技文化当作一个不加遮拦的蓄水池,而是要以批评的锋芒裹挟破旧之势,剔除糟粕,留取精华,在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新思潮的基础上,找到现代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生长点并显现其新的生命力。
三、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借鉴与移植
文化的最精妙之处,在于她的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以其博大的胸襟,吸收母体文化的精髓,借鉴与移植外来文化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充实和发展自己,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所以,任何成功的文化建设首先是价值观的选择。当前,在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现代社会背景中,尤为重要的事情,是借鉴和移植那些迎合世界主流文化价值取向,符合自身发展条件并能导入个性特色的文化元素来构建竞技文化。
从类比的角度看,奥运文化应当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最可借鉴的文化,因为,奥运文化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已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其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奥运文化是一种竞技精神。它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奥运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拥有完全自信和战胜一切挑战的强大动力。
奥运文化是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它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使人们身体与心灵,精神与品质达到完满的和谐,使人类的潜能与美德得到充分的开发。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优良、最完善的生活哲学。
奥运文化是一种和谐、自由、健康、积极的现代伦理。它所要建立的生活方式是以奋斗中体验到的乐趣、优秀榜样的教育价值和对一般伦理的基本推崇为基础的。它的伦理价值是对人的潜能与自由创造、人类的文明与优良秩序的最大尊重与倡导,是对人类一切优良道德价值与伦理规范的继承与发扬。它引导人们追求一种最为优化的生存与发展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人类与环境协调共处、个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证。
鉴,镜也。北齐人刘昼在《新论·贵言》中说:“人目短於自见,故借镜以观形。”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跨领域、跨国界的文化借鉴和移植,一是需要勇气,二是不能全盘照搬。所谓前者,就是对于中意的事物,一旦看准了,就要果断出手,大胆引进。例如奥运文化中的竞技精神、生活态度、人生哲学和伦理观念也应该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竞技文化中有所体现,特别是应该在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组成要素、组织结构、文化共性与个性中形成自己的特征。至于后者,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即便是声名赫赫的奥运文化,也不能简单移植,必须经过深层次的分析、调整和选择,否则,我们遭遇的可能就是滑铁卢。
四、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转型与创新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只有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更新和转型,文化才能不断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才能引领新思潮,推动新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竞技文化就像是一个在历史的轨道上拉动竞赛活动前进的火车头,当社会转型时,它也需随之变轨;而且,当社会发展的节奏加快时,它也要通过技术创新,比如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到磁悬浮机车,实现提速,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谈及竞技文化建设的转型及创新,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转型,转到哪里?为什么要创新,创新什么?
当代中国文化是一个在传统根基上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系统,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其中的传统元素尚未得到现代化的根本改造,又遭遇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等问题。反映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当中,受厚重的传统影响,行政命令管理大量存在,科学的现代技能竞技制度还没有完全形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未成为一种自觉的形态;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的关注不足;人文精神、职业精神远未普及等。这些传统与现实、东方与西方文明的隔离和不适应表明,中国当代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竞技文化尚未成为中国式的现代型文化。它需要转型,必须创新。
首先要从人治型向法治型文化转变。要扭转信奉权力、崇拜权威、惟命是从、阿谀献媚现象,让师生和参赛选手普遍学会以法律及竞赛规则约束行为,用法律及竞赛规则保护权益。
其次要从锦标型向和谐型文化转变。要培养参赛选手追求和平与秩序的“公共竞技精神”。参照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奥林匹克精神——互相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竞技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宪章》)。要强调以人为本,让师生与参赛选手自觉追求与人和谐、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境界。
再次要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文化转变。封闭型文化把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当成一种规矩,崇尚越是旧的,越为正宗,而把开放视为离经叛道。必须摒弃这种文化沉疴。职业院校的师生是竞技文化进一步开放的驱动力量,要鼓励他们以博大的襟怀、敏锐的目光看待新生事物,支持他们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展开技能竞技文化交流,以形成兼容并蓄、向优秀竞技文化学习的风尚。
技能大赛的繁荣发展在于竞技文化特色创新。为此我们应该做到:
其一,要立足现实生活,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推进技能大赛的人文精神创新。竞技文化的创造力源自职业院校的现实生活,生命力来自教育教学第一线,紧贴教学生活的创作,才是最鲜活、最有特色的创新。所以,竞技文化的培育必须依托校园文化的土壤。校园文化是培育竞技文化的基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自身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长期积淀的校园文化特色为抓手,突出人文精神的培育。
其二,要关注师生需求,在相关竞赛规则建设过程中推进技能大赛的制度文化创新。竞赛规则是竞技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它是公平公正的外在表现和竞技文化价值追求,也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服务群众是竞赛规则建设的根本目的,只有树立群众视野,坚持群众立场,努力建立公平有序、平等竞争的制度文化平台,才能以制度协调利益,以制度保障和谐,才能确保竞技制度创新的特色和活力。
其三,要着眼素质培养,在校园生活中推进技能大赛的行为文化创新。行为文化是竞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职业院校师生在参与技能竞赛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包括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文化。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师生自觉践行竞技文化精神,发展平等、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培育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更有益于学生的德育、智育的和谐发展。
其四,要因势利导,在虚拟环境中推进技能大赛的网络文化创新。网络是培育竞技文化的重要载体。当今,网络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师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以创新的精神运用网络。要根据网络文化规律培育和发展技能竞技网络文化,让网络成为培育职业技能大赛竞技文化的新渠道、新阵地。
最后,要紧跟世界潮流,在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中推进竞技文化特色创新。历史证明,越是博采众长地吸收外来文化成果,本土文化就越能茁壮成长。因此,竞技文化创新必须有世界眼光,要感知世界、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竞技文化特色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品牌。
[1]曲辰.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绪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
[2]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EB/OL].http://travel.sina.com.cn.2008-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