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周围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经探

2012-08-15朱宏伟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题记泰山佛教

朱宏伟

(泰山管委 竹林寺景区,山东泰安 271000)

泰山是一座神山,这是中国最古老的说法。大约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朦胧地认为泰山“治鬼”,到了两汉三国时期,关于泰山治鬼的说法有了各式各样的记载。大约在西汉谶纬之学流传之前,泰山即已有了“鬼域”的传说。《后汉书》卷八十《乌桓传》有“中国人死者魂神归岱山”之说。纬书《孝经·援神契》云:“泰山一曰天孙,主召人魂魄。东方万物始成,知人生命之长短。”至三国六朝时期“鬼域”之说盛极一时,《三国志·魏书·乌桓传》云:“中国人以生死之神归泰山也。”《三国志》卷二十九《管辂传》曰:“泰山治鬼”。后来,泰山成为道教文化活动的中心区之一,很重要的原因与泰山“鬼神说”有关。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文献记载是东汉初期,近几年陆续发现的早期佛教遗迹,证明至少在东汉初佛教的传播已有相当规模了,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起初的传播是和土生土长的“鬼神说”结合在一起的。泰山是东方重要的鬼神崇拜中心,自然也就成为佛教立足的依附地。山东地区的佛教,最初是以泰山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泰山是“鬼域”的说法最流行时,也是佛教向东方蔓延到这里的时期。十六国前秦时期,河北僧朗首先在泰山北麓建殿舍聚门徒,弘扬佛法,泰山便成了山东最初的佛教中心。僧朗所在的地方就是今济南柳埠镇东北琨瑞山脚下(朗公寺)。北朝以后,这里的香火基本未曾中断。世云:北魏造像,北齐刻经,是说北朝的佛事活动已经形成了带有倾向性的时代特征。北魏开窟造像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造像题记,题记多出自善男信女之手,是当时民间最通俗的书法作品,朴厚、率直、粗犷,一件件无不带有鲜明的北朝风格,然又不失浓烈的个性色彩。

泰山北麓的佛教造型题记,以千佛山黄石崖、神通寺、玉函山、千佛山一带尤为集中。黄石崖为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遗迹,有造像题记8篇,《大般涅槃经谒》一处,可惜谒文全部毁灭,题记也大部被毁。民国《山东通志》的编者曾作过统计,以王盖周、慧承、薛贰等人的造像记刻制最为精细,书风亦淳朴茂密,王盖周造像记现藏泰安市博物馆,慧承、薛贰题记则斑驳不可辨识了。

泰山地区东平湖沿岸是另一处佛教集中的活动区,这里原也有寺庙,现已片瓦不见了。1994年发现的东平洪顶山僧安道壹北朝摩崖刻经和题记,是规模最大的一处遗迹。

东平洪顶山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位于东平县旧县乡屯村铺村洪顶山(有大洪顶、二洪顶之分),山上刻有佛经、佛名、题记、铭赞等22处,总面积200平方米,分布在二洪顶“凹”形山谷南北两侧山腰近千平方米的自然崖壁上,南北两侧相距160米,另具有北朝晚期特征的石窟、小型佛龛造像4处。题刻以大字佛名、刻经为主,刻经均为佛教经卷某章节中的精辟语录。

其中北山崖壁上刻有《摩柯般若经》、《文殊般若经》、大沙门僧安道壹铭赞、《摩柯衍经》、《仁王经》、《大集经·海慧菩萨品》、大空王佛题名、题记、十三佛名、风门口碑、安公之碑、僧安道壹题名、大山崖佛、高山佛、安王佛、药师琉璃光佛等16处。其中一处“大空王佛”刻在北山的中心位置,4 字通高9.3 米,宽4.9 米,其中“佛”字高3.5米,普通笔画20-30厘米,捺笔最宽处50厘米,笔画中刻有“┄”“┆”之笔道,为古刻石刻艺术体现透视的发凡造例。字体厚重庄严,如同后世佛寺中大雄宝殿之尊,是我国北朝佛教摩崖刻石之最,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南北朝之前的最大字体。大空王佛四字西侧刻有题记:“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廿三年∥大沙门僧安道壹书刊大空王佛□∥□□□﹢□□□书经□□□□此∥功德具神通力行□□□□□婆若∥□□□界□□□□彼□□□助成。”从题记中得知“大空王佛”四字是僧安道壹于释迦双林后一千六百廿三年书并设计雕刊。在《安公之碑》中也有释迦双林后千六百廿年之年款,释迦双林指释迦牟尼双林灭度(圆寂的地方)其时间在佛学界说法不一,究竟哪一种说法最准确还待进一步考证,笔者在此不做论述。近年来佛学界、书学界考辩山东诸山北朝刻经,除邹城岗山外,多数认为皆是“大沙门僧安道壹”所署(书)或书刊(写并设计雕刊)。僧安道壹何许人也?从邹城铁山石经颂及他山刻经、题记中可知,应是北朝晚期书学界和佛学界有重要地位的大法师。洪顶山关于僧安道壹的碑、铭、题记提供了他山不可比拟的史料,为研究山东境内的北朝佛经刊刻活动及僧安道壹其人提供了新的实证。惜北山西侧僧安道壹铭文刻石剥裂较重,影响了对僧安道壹的进一步破译。

值得重视的是此崖壁上有一宽3米、通高7.3米的《摩柯衍经碑》,碑身字体界格清晰规整,但只有“萨”“散”二字,其余未见雕刻痕迹,说明书丹后只刻了“萨”“散”二字其余内容不知何故没有雕刻。经文上部线刻兽身龙首神兽,中刻《摩柯衍经》四字,经文下部线刻龟形,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研究碑形史提供了新的资料。后世所谓的龟趺(意在负重)、螭首(意在尊崇)在南北朝时期或之前其原旨或许龟非为托重,螭也非为龙。

南山北向有法洪铭赞、《文殊般若经》、大空王佛题名(4处)共六处。其中一处大空王佛有沙门僧释法洪供奉之落款,表明佛名替代佛像其刊刻的目的是用来供奉的。法洪其人在铭赞中有详细叙述:“沙门释法洪娑婆国土阎浮□落天竺人也”说明沙门释法洪是印度来此传教的僧人,很有可能是该寺院的住持,洪顶山寺院其名及规模现已无据可靠,但能够吸引佛国的僧人来此,足见此寺院在当时应具有一定规模,其影响力和地位也非同一般。法洪铭赞中有“大齐河清三年岁次实沉”的年代落款,根据这一年代推断它是泰山周围现存最早也是山东地区已知较早的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之一。刻石的位置也最偏西,恰处于稍早于山东的河南、河北北朝刻经的联系点上,可以说东平湖北岸就是僧安道壹刻经活动的起点。石窟、佛龛与刻经共有,与安阳小南海、邯郸响堂山、涉县中皇山相同,但异于以上三处的小字刻经而为大字刻经加佛名为主,经文、佛名之多,大字之大又冠山东诸山刻经、兼其他山无有的碑、铭,提供了更多的佛学、书法史内容。洪顶山可谓是中国北方北朝佛教刻经的集大成之地。

东平银山刻经名位于东平湖西岸银山镇,距县城约30公里。山为东西走向,海拔130米,石质为石灰岩。由于周围村民开山炸石、烧石灰,山体已遭严重破坏,刻经名在山西端南面山腰,内容为“佛说摩柯般若波罗蜜”9字。竖行排列,前6字2字一行,后3字一行,字径68-105厘米,经名保存完好,字体隶楷,笔画粗旷、苍劲、雕刻精美,其书写风格与山东已知的诸山佛教摩崖刻经略有不同。当是又一高僧所为。

徂徕山摩崖刻经,东平湖沿岸刻经完成后,僧安道壹经邹城峄山等地刻经弘法,至武平元年(570年)来到了梁父县以北的徂徕山光化寺。并在寺旁的巨石上刊刻《大般若经》十八空及弥勒佛佛名。与王子椿等人合作在徂徕山映佛崖上刻《文殊般若波罗蜜经》。据元初《重修光化寺之记》碑载:光化寺创建于后魏,至隋朝而有光化之名,大宋祥符七年,复赐号“崇庆”。现寺院基址被民居占用。又据《魏书·地形志》载:梁父县,西汉置。属泰山郡,北齐时改泰山郡为东平郡,县仍属焉。

《大般若经》十八空、弥勒佛佛名等位于光化寺以东的圆形巨石上,刻经通高1.33米,宽2.02米,字径18厘米,共8行53字,满行7字,选自《摩柯般若波罗蜜经》。经文后刻题名5行,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造□∥息道昇道昂∥道昱道构∥僧真并造。石右侧有中正胡宾、武平元年题名,中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评定士族品第的官职名称,北齐时期郡下设中正为正八品。石左刊刻弥勒佛、阿弥陀佛、观世音等3佛名,现已漫漶渐重,不易辨识。

徂徕山映佛岩《文殊般若经》位于光化寺东南约一公里的山顶巨石上,内容选自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所译《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刻经高1.35米,宽3.4米,14行。满行7字共98字。内容与洪顶山僧安道壹所署《文殊般若经》相同。刻经右侧上方题名曰:般若波罗蜜 经主∥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其下方有普禧∥武平元年∥僧齐大众造∥维那慧游题名。从中得知经主是冠军将军梁父县令王子椿,普禧,僧齐大众,维那慧游等诸子参与活动。由于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兵戈不断,各郡(刺史)、县(令)前皆加将军军衔以便指挥各郡、县之军事,经主王子椿是当时梁父县令兼该县军事长官。大凡刻经一般有出资者、书丹者、雕刻者组成,经主是所有者也是刻经活动的主要合作者,是资助刻经活动之佛宗信徒,因为刻经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他们的资助,经文刊刻是无法进行的。

泰山经石峪刻经,位于泰山中路斗母宫以北一公里处,经文面积1200平方米,镌刻在一巨形花岗岩石坪上,经文内容为鸠摩罗什所译《金刚经》。全文2998字,因风化严重现仅存1382字,包括有笔痕、笔道之残字(此数据是笔者与山东省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共同考察时所得),字径50-60厘米,共47行,自31行后字体或漫漶严重或书而未刻。经石峪《金刚经》因善始未善终故无书者及经主之姓名。所以自明清以来有王右军之说、有晋昌王唐邕之说,有北齐韦子深、王子椿之说等等,众说纷纭。近代康有为称经石峪为“榜书之宗”并赞曰:“若有道之士,微妙圆通,有天下而不与,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气韵穆穆,低眉合掌,自然高绝。”郭沫若称:“经字大如斗,北齐人所书”。并留刻石于经石峪旁,对书丹者避而不提。

近年来通过对泰峄山区北朝刻经的发现及专家学者的考察、研究和论证,刻经出自僧安道壹之手已成定论,自明清以来对经石峪书者的聚讼可熄矣。但组织如此浩大之工程,没有达官、商贾和佛教信徒出资捐助,石经亦无法刊刻。是什么原因造成佛经无终而止,因财力不足?非也,护法、宣教作功德是出资者崇佛、尊佛的头等大事,必会善始善终。只有大的事件才能造成如此后果。据史载公元574年,周武帝在北周境内大举灭佛,武帝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攻占邺城,北齐灭亡。周武帝在齐境继续推行灭佛运动。政权交替,刻工四散,致使佛经无法继续刊刻,造成千古憾事。

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佛经托以高山使佛教义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其气势恢宏,意境深远,堪称书史一绝。北朝佛教摩崖刻经是社会尊佛崇佛和佛教徒弘法、护法的产物,却给后人留下了一批罕见的石刻精品,它不仅是研究北朝镌刻艺术的宝贵资料,更为研究佛学、书学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遗存。

猜你喜欢

题记泰山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泰山之行
佛教艺术
泰山日出
张釜隶书《药洲九曜石题记》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