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钟书先生《诗经》的心理学阐释

2012-08-15林祥征

泰山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诗经心理

林祥征

(泰山学院汉语言文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无论从创作还是欣赏方面,都包含着人的丰富的心理活动;如果不对它做心理的研究,人们对文学艺术的认识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因此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说:“艺术是一种心灵的产物,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必然是心理学的。他虽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东西,但心理学却是它首先要涉及的。”[1]钱先生早在1932年就提出,文学艺术的研究“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尤其心理学和生物学,应当有所借重。”[2]并把借重心理学贯穿于研究之中。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西汉大文学家扬雄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有这个毛病,钱先生指出,这属于心理学“心理补偿反应。”(《管锥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页,下面见该书只注页数,而钱先生对《诗经》的阐释则大多见于《管锥篇·毛诗正义》60则中)了解这种心理特点对我国古代的乐师大多是盲人就好理解了。2.钱先生在论述“得财以发身,而舍身为财者有之,求名以荣身,而杀身成名者有之,行乐以娱身,而丧身者有之。”和《列子·杨朱》:“丰屋、美服、厚味、姣色,有此四者,何求于外?”之后,引用了冯特(Wundt)“手段僭越目的”的心理理论加以诠释(520页)。当代一些贪官不是“手段僭越目的”为财色而舍身了吗?3.《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曰:“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贤公子也!”“乃今然后”乍看不是重复啰唆吗?钱先生说:“实则曲传踌躇迟疑,非所愿而不获己之心思语气。”又如《水浒传》第12回:“王伦自此方才肯教林冲坐第四位。”文中正是多了“自此方才”4字,才传达出王伦迟疑和于心不甘不让林冲坐第四把交椅的心理(321页)。说明不作心理分析是讲不清楚作家艺术用心的,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4.对项羽的心理分析,前人根据“霸王别姬”而认为项羽有英雄之气和儿女情长的特征,钱先生根据《史记》的材料,揭示项羽具有以下的特征:“言语呕呕”(说话和气)和“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剽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滅”;“分衣推食”与“玩印不予”(275页)如此多相反(可谓人与野兽同在)的心理特征,竟然集合在项羽一身,钱先生说:“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正是借助心理学原理的观照,才使项羽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得以显现,并产生很好的影响。①他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所谓智慧,就在于从矛盾中发现为人们所忽视或所掩盖的内在统一。我们过去的文艺作品中,存在着写正面人物单一化,写反面人物丑化的现象,钱先生的研究有助于纠正这种弊病。常言道:“书从心灵深处香”,我们也可以说,只有揭示心灵深处的文学作品才更具艺术魅力。那么,钱先生是怎样对《诗经》进行心理阐释的呢?

一、有关《诗经》创作心理的阐释

所谓创作心理,是指所论文学现象,着重从作者的角度,描述分析创作过程的心理现象,并给予心理学的诠释。

(一)有关《秦风·蒹葭》中“企慕心理”的阐释

《秦风·蒹葭》是一首广为传颂的诗篇,其意是:一个秋天的早晨,一个男青年在有芦苇的河边上,隔着河水遥望他向往已久的心上人,然而,她是那样难求,逆流而上吧,道路崎岖而又遥远;顺流而下吧,她又仿佛在那水中的小岛上,可望而不可求……

这是一首有意境的诗篇,而钱先生关注的重点是该诗的创作心理。他在引用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附录》“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不可求,则慕说益至”之后指出:该诗与《汉广》一样,都抒写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Sehnsucht)之情境也。古罗马诗人桓吉尔名句云:‘望对岸而伸手向往’,后世会心者以为善道可望难即,欲求不遂之致”(124页)。这里的“企慕”心理,是指表现所渴望,所追求的对象在远方,在对岸,只能向往,不能达到,从而表达一种悦慕和向往之情。钱先生并用但丁《神曲》中“美人隔河而笑,相去三步,如隔沧海”等诗例加以说明。那么这种企慕心境在创作中有何好处呢?

1.设置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能够增加向往之情,增加诗的张力。这可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和《西厢记》第二折【混江龙】“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等例子看得出来。《史记·封禅书》记载道士用“企慕心理”的方法虚构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海上三神山”,难怪骗得秦始皇非到东海寻找不可。②

2.具有象征意蕴,使诗作更具内涵和价值。《蒹葭》中的“伊人”象征着人类的美好的理想,主人公的追求象征着人类对理想的追求。人类的历史正是一部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向理想境界靠拢而永远不能到达彼岸的历史。海明威《老人与海》正是具有如此深刻的象征意蕴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

(二)关于《小雅·车攻》中“同时反衬现象”的阐释

《车攻》是一首抒写周宣王到东边敖山狩猎(含有军事演习性质)的诗,全诗8章,第7章抒写狩猎归来大营整肃的景象。钱先生对其中“萧萧马鸣,悠悠旆旌”两句别具会心,认为是以动衬静,以马的嘶鸣声和旗帜的飘动声反衬营地的静谧和队伍的整肃,并用心理学中的“同时反衬现象”(138页)加以说明,从而揭示该诗句的对立统一关系。在此基础上,钱先生提出文学创作的两条重要的规律,他说:“诗人体物,早具会心。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的衬托而愈觉其深;虚空之辽阔者,每以有事物点缀而愈见其广。”第一条我们好理解,深夜大厅里铛铛的钟声显得夜特别宁静。此外,如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题张氏幽居》:“伐木丁丁山更幽。”等;第二条规律是以小衬大(包括广)而使大更大,鲍照《芜城赋》是抒写广陵(今扬州市)遭受战乱之后的惨状的:“直视千里外,唯见起尘埃。”以小小的黄尘反衬广陵的千里荒漠。而更典型的是王维《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烽火台燃起的那股直上云霄的浓烟反衬大漠的浩瀚无边。补充一例,杜甫《旅夜书怀》的“星垂平野阔”也是“同时反衬现象”在创作中的运用。钱先生的研究表明,能够揭示心灵奥秘的文学作品往往比较深刻,创作与欣赏都需要辩证的眼光。钱先生的心理美学具有辩证精神,于此可见一斑。

(三)关于《邶风·静女》“移情”的心理阐释

“移情”是创作心理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认为美感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审美时,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去;或者是,审美者设身处地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一。李白《敬亭山》“相见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杜牧《赠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周邦彦《六丑·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带话,别情无极”等都是好例。

“移请说”是由19世纪德国美学家利普斯等人提出来的,而在《诗经》时代,我们聪慧的先民早就运用于创作之中。而最早运用“移情说”于《诗经》阐释的正是钱先生。《邶风·静女》是首爱情诗,当男子接收到心爱的人从牧场带来的一支的茅草时赞叹道:“匪女(汝)之为美,美人之贻。”钱先生认为《毛诗正义》的解释,把“诗明言物以人重“,却解释成“物重于人”是错误的,是颠倒好恶的,正确的解释应该是“此诗人之至情洋溢,推己及他。我而多情,则视物可以如人(T-thou),体贴心印”(86页)。钱先生正是运用移情说使该诗得到正确而明白的诠释的。

我们认为“移情”的运用在《召南·甘棠》也获得成功,相传召伯曾在甘棠树下断案,持正秉公,后人爱屋及乌,用《甘棠》诗表达对那棵甘棠树的爱惜之情。从而传达了人们对召伯的敬仰和怀念。由此被后人誉为“千古去思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杜甫《古柏行》:“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抒写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与仰慕;辛弃疾《浣溪沙》:“自笑好山如好色,只今怀树更怀人”写思念友人,都有着《甘棠》的影响。

(四)关于《小雅·正月》的“心理空间”的阐释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时间的长短,空间的大小,都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然而由于人的情感的主观性,同一时间或空间的主观感觉并不一样。《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心理时间的抒写;而《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弯曲着身);谓地盖厚,不敢不蹐。”其意是,老天很高远,可我不敢不弯腰;大地很厚实,可我不得不小步走。钱先生认为这段抒写与《小雅·节南山》“我瞻四方,蹙蹙(狭小)靡所骋。”一样,都是“国治家齐之境地宽以广,国乱家哄之境地仄以逼。此非幅员(空间)、漏刻(时间)之能殊。乃心情际遇之有异耳”(141页)。说明境地的宽窄,全由心造。钱先生指出,《诗经》中“心理空间”的抒写具有较高的表现力,后人常用,李白《行道难》:“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杜甫《逃难》:“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柳宗元《乞巧文》:“乾坤之量,包容海岳,臣身甚微,无所投足。”孟郊落第后写道:“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送崔纯亮》),而中举后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空间的宽窄随心情的不同而不同。钱先生还用王尔德的名剧的一个情节,有人劝女主角逃往国外说:“世界偌大。”女答说:“大非为我也,在我则世界缩小如手掌尔,且随步生荆棘。”该例说明了“心理空间”的运用具有普适性,适合于悲剧心理的艺术表现。

此外,钱先生还写了《通感》专论(见《七缀集》),并对《关雎序》中“声成文谓之音”进行“通感”(Synaesthesia)的阐释(59页)。他还以孔子论《诗经》的“诗可以怨”为题写了《诗可以怨》专论(见《七缀集》)总结出好诗往往是愁苦之音的宣泄等心理规律。

二、有关《诗经》接受心理的阐释

所谓接受心理的阐释,是指对于所论的文学现象,从读者的视角,描述接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并加以心理学的阐释。

(一)有关“情感价值”与“观感价值”的引进与运用

所谓“情感价值”(Gefuhlswert)是指情感刺激之后产生的联想,所谓“观感价值”(Anschaungswert)是指用理性关照之后的直觉。这两个心理学概念是钱先生第一次从西方语言学家和美学家艾尔德曼(K、O、Krdmann)引进并运用于《诗经》的阐释的。《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花。”恽敬《大云山房文稿》认为诗中的“舜”即“蕣”(木槿花),其色黑,用它形容女子面貌之美不当。他还认为《陈风·东门之枌》中紫赤色的“荍”(锦葵花)形容害羞则可,描绘女貌则非。钱先生认为用黑色或紫色描绘女子的面貌是古今诗文惯常用法。《史记·赵世家》有用紫色的苕花形容美貌女子的,《左传》也有“玄妻”之说。古罗马摹写女人红晕也用“紫羞”。他认为用紫色、黑色或“杏脸桃颊”、“玉肌雪肤”等形容词,只有“情感价值”而无“观感价值”,如果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只用“观感价值”,那么女子的脸和和桃杏一模一样,这个女子岂不成了怪物,或患有恶疾的人么?《卫风·硕人》用“螓首蛾眉”来写卫庄姜之美,如果太坐实,庄姜头上岂不“虫豸蠢动,不复成人矣”(106页)。钱先生在《读<拉奥孔>中也提到,他说:

十八世纪写景大家汤姆森在《四季》诗里描摹苹果花,有这样一句:“紫雨缤纷落白花”,“白”是实色,“紫”是虚色,歌德的名言:“理论是灰色,生命的黄金树是碧绿的”;“黄金”那里又会是“碧绿呢”?这里的“黄金”,正如“黄金时代”的“黄金”,是宝贵美好的意思,只有“情感价值”,没有“观感价值”;换句话说,“黄金”是虚色,“碧绿”是实色,假如改说:“落花如雨炫人眼”或“人生宝贵油然绿”,也就乏味减色了。(《七缀集》41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年版)

钱先生的研究告诉我们,在鉴赏诗文时,要着重领会诗文的情感价值,,以艺术的眼光看待艺术语言。不能犹如参禅,死在句下。

(二)关于“意识腐蚀”的阐释

“意识腐蚀”是西方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观察事物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以文本或记忆为依据的思维方式,妨碍对现实的体认。《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说明春秋时代卫国淇水边上盛产竹子,而郦道元《水经注》已经明确记载该地不再有竹子。而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之四:“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村对远山。”明显是受《淇奥》的影响而作。所以钱先生指出;“殆以古障眼,想当然耳。”(89页)欧阳修《采桑子》的结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是传颂的名句,但明显从谢脁《和王籍怨情》:“风帘入双燕”,冯延巳《采桑子》:“日暮疏钟,双燕归栖画阁中”等借鉴而来,并不说明欧阳修当时有双燕归来。再补一例,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被谭献评为:“名句千古,千古不能二”(谭评词辨)卷一),其实它是从五代翁宏《春残》诗中移植过来的。③基此,钱先生认为:

1.“从古人各种著作里收集自己的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孳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和书箱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可以使作者丧失了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对外界视而不见,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3]这是从创作的角度对“意识腐蚀”消极面的分析的。2.而从接受的角度讲,钱先生说:“诗文风景物色,有得之当时目验者,又出于一时兴到者,出于兴到,固属凭空向壁,未宜缘木求鱼。得之目验,或因世变事迁,亦不可守株待兔。”(90页)这一理论对我们鉴赏诗文也是一副清醒剂,要求我们对具体作品做具体分析,同时说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有所区别的。

(三)关于“感觉情调”的阐释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传》:“夭夭,少壮也。”钱先生认为《毛传》的解释并不恰切,并根据《说文》等材料论证“夭夭”即“笑笑”(71页),并用李商隐《嘲桃》:“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李白《古风》:“桃花开东园,含笑夸白日”、豆卢岑《寻人不遇》:“隔门借问人谁在,一树桃花笑不应”和安迪生(Joseph Addison)言:“各国语文中有二喻不约而同,以花喻爱情,以笑喻花发”等例加以说明。所谓“感觉情调”,是指人们在观察外物时,其知觉顺序总是先感知事物的整体结构,用钱先生的话说:“见面即觉人的美丑或傲巽,端详乃辨识其官体容状;当堂即觉家之雅俗或侈俭,审諦乃察别其器物陈设。”(71页)他认为《桃夭》的“花笑”是符合于“感觉情调”的,正如《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先感觉南山的整体气象,再看到南山的石头的形态。④

关于接受心理,《管锥篇》中还有“兴趣定律”值得一提,南北朝时代的虞龢《论书表》说:“凡书虽同在一卷,要有优劣。今此一卷之中,以好者在首,下者次之,中者最后。所以然者,人之看书,以锐于开卷,懈怠于将半,既而略进。次遇中品,赏悦留连,不觉终卷。”钱先生指出:“体察亲切,苟撰我国古心理学史,道及‘兴趣定律’‘注意事项’者,斯其权舆乎?”(1323页)我们认为,他所揭示的“兴趣定律”不仅有助于我国古代心理学史的研究,而且对我们书目、报刊、演出的编排,都有参考价值。

三、有关《诗经》普通心理的阐释

(一)关于“睹草木而生羡”心理的阐释

古人说,人是万物之灵,莎士比亚也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象天使,在智慧上多么象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中的台词)然而《桧风·隰有苌楚》的诗人却很反常,羡慕起长得茂盛的苌楚(羊桃树)的“无知”、“无家无室”来,这是为什么呢?钱先生指出:“苌楚无心之物,遂能夭沃茂盛,而人则有身之患,有待为烦,形役神劳,爲忧用老,不能长保朱颜青鬓,故睹草木而生羡也。”(128页)说明该诗是人生痛苦的一种特殊的表达。他还引用了后代的诗例加以说明,姜夔《长亭怨慢》:“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许。”鲍溶《秋思》:“我忧长于生,安得及草木?”韦庄《台城》:“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戴敦元《饯春》:“春与莺花都做达,人如木石定长生。”等,我们补充一例,《红楼梦》113回:“紫鹃:算来竟不如草木石头,无知无觉,倒也心中干净。”该诗属于变态心理的范畴,钱先生的研究,说明变态心理在文学创作中有用武之地。

(二)关于“兄弟之亲胜过夫妇之亲”的心理阐释

《邶风·谷风》是首著名的弃妇诗,当弃妇看到原夫新婚时唱道:“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如果按照现代的心理,夫妇之亲超过兄弟之亲,《谷风》所写新婚的夫妻恩爱如同兄弟之亲,岂不要写夫妻的亲密反而疏远了吗?钱先生从民俗心理的角度加以阐释,他说:“盖初民重‘血族’(kin)之遗意也。就血胤论之,兄弟,天伦也;夫妇则人伦耳,是以友于骨肉之亲,当过于室家之好。新婚而‘如兄如弟’,是结发而连技。人合而如天亲。观《小雅·棠棣》‘兄弟’之先于‘妻子’,较然可识。”(84页)并用中西许多例子加以说明,《三国演义》15回,刘备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郑廷玉《楚昭公》第三折,船小浪大,必须有人下水,昭公夫人曰:“兄弟同胞共乳,一体而分。妾乃是别性不亲,理当下水。”他还引用莎士比亚剧中一人闻妻死去的消息很痛苦,旁人宽慰道:“故衣敝矣,世多裁缝,可制新好着。”约翰·唐(John Donne)说教云:“妻不过夫之辅佐而已,人无重其拄杖如胫股者。”这里的“胫股”比喻天伦之骨肉之亲。

乌鸦今天被看作不祥的凶鸟,钱先生通过对《小雅·正月》“瞻乌爰止,于谁之屋”的考证,认为在周代是吉祥的象征,落在谁家会给谁家带来好运(139页)。他的研究说明不懂民俗心理读不懂《诗经》,《诗经》的民俗研究是一个值得开拓的领域。

(三)有关“当其舍时,纯作取想”心理的阐释

《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钱先生认为后者是送礼与回报相等,而前者则是送的薄而回报的厚。然而在人情世故中,还有一种“小往而责大来”,“送礼大可生利”的情况,《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笑话希望丰收的农民拿着小量的酒和猪蹄祈求上苍保佑,是“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这里讲的是祭祀心理;又引张尔岐《济阳释迦院重修记》中讽刺求佛并兼人情世态的是:“希冀念炽,悬意遥祈,当其舍时,纯作取想,如持物予人,左予而右索,予一而索十。”(100页)这段话对求神和送礼的心理的揭示可谓入木三分。钱先生曾说,学说应该有补于人心、人世。该则的阐释,对我们认识送礼心理很有好处,特别对当官的更有提醒的意义。

(四)关于“黄昏生愁”的心理阐释

《王风·君子于役》是一首妇女思念久役不归的丈夫的诗,扬之水《诗经别裁》评论道:“《诗》常在风中雨中写诗,《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以‘兴’和‘比’也都没有,它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浄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诗。”很有道理。而钱先生却认为该诗最大特色是选择了在黄昏之时抒写思念与忧愁这一视角,他欣赏许瑶光对该诗的诗评:“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再读诗经二十四》之一)并认为许瑶光是《君子于役》的大解人(101页)。那么“黄昏生愁”有何心理依据呢?钱先生说:“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昏黄时分,触绪纷来,‘最难消遣’”。所谓“触绪纷来”,是说人们在黄昏时候,最容易触景生情,正如诗中主人公看到牛羊下山,鸡儿回窝,而丈夫却久久不能回家团圆,怎能不悲伤不已呢?为了揭示黄昏与悲愁的联系,钱先生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潘岳《寡妇赋》、白居易《闺妇》、赵德麟《清平乐》:“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和丁尼生(Tennyson)诗写女子怀想所爱“不舍昼夜,而最憎薄暮日落之际”等例加以说明。我们可以补充几例,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红楼梦》中的《红豆曲》“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谢冰莹《黄昏》“最难过的是黄昏,最有诗意的也是黄昏。”等,我们了解了黄昏与悲愁的关系,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和“人家”的意象才会有更深的理解。

此外,对《王风·君子于役》中“暝色起愁”的心理阐释(101页);对《魏风·陟岵》中“客思家而家人也想自己”的心理阐释(113页);对《王风·采葛》中“官场忧惧进谗”心理的阐释(102页);对《郑风·狡童》“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爱情心理的阐释(109页);对《卫风·氓》中“女子比男人专贞”心理的阐释(94页);对《桧风·山有枢》“及时行乐”的心理阐释(200页);对《郑风·女曰鸡鸣》“黎明怨别”的心理阐释(105页);对《陈风·衡门》“随缘自足”的心理阐释(125页)等,对《诗经》和我国心理学研究都很有价值。

四、钱先生研究的主要特色

十八、十九世纪之后,随着美学的正式创立和发展,审美活动中的心理阐释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侧面。从世界学术的眼光看,自古典哲学解体之后,历史学派是19世纪人文学科的主流,而20世纪则由心理学派所取代。可以预言,21世纪应该是这两个学派在各自发展后的统一。而钱先生对《诗经》的心理学阐释,是符合世界学术发展的趋势的。从《诗经》研究史的角度看,以寇淑慧编《二十世纪诗经研究文献目录》为例,竟然没有一篇《诗经》心理分析的专论。如果说《诗经》是先民情感心理的一块绿洲,那么钱先生是这块绿洲的开拓者,同时也说明,文学研究和心理学的结合,必将有助于提高作家的艺术表现力和读者的审美鉴赏力。那么先生研究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哪里呢?

(一)扎根于《诗经》文本之中

钱先生认为文学中的心理研究必须首先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而仅仅搬弄一些新奇术语,故弄玄虚,对解决实际问题没有好处。他曾提及南宋有个蜀妓,写给她情人一首《鹊桥仙》:“说盟说誓,说情说意,动则春愁满纸,多应是念得《脱空经》,是哪个先生教的?”对这种“脱空经”我们见得还少吗?美国学者E·潘诺夫斯基说:“如果说,没有历史的例证,艺术理论将永远是一个抽象世界的贫乏纲要;如果没有艺术理论方向,艺术史将永远是一堆无法系统表达的枝节。”钱先生正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结合理论阐释的,例如他认为1.《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其心理是“薄责己而厚望于人”;2.《郑风·褰裳》:“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其心理是“强颜自解”;3.《郑风·丰》:“悔予不送兮!”其心理是“自怨自艾。”并指出:“这三首诗开创后世言情心理描写的三种类型”(110页)。在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人们大多在《文心雕龙》、《诗品》、《原诗》等著作中讨生活,钱先生从《诗经》等文学作品中提炼出许多鲜活的艺术理论,这个研究方向是值得学习的。

(二)从心理分析入手,探索艺术规律

钱先生的研究只是把心理分析作为一种手段,落脚点则在探求“诗心文心”。即文学艺术的规律。《王风·君子于役》是首写一位妇女思念久役在外的丈夫的诗。今人扬之水《诗经别裁》评论道:“《诗》常在风中雨中写诗,《君子于役》却不是,甚至通常以‘兴’和‘比’也都没有,他只是用了不着色泽的,极简极浄的文字,在一片安宁中写思。”[4]这是很好的艺术分析。而钱先生看重的是该诗所表达的“暝色起愁”的心理,他指出:“盖死别生离,伤逝怀远,皆于黄昏时分,触绪纷来,所谓最难消遣。”(101页)《君子于役》的思妇正是在黄昏时刻看到牛羊和鸡都有个归宿,从而引起对不能回家的丈夫的思念与悲伤的。他并用司马相如《长门赋》、潘岳《寡妇赋》、韩偓《夕阳》、赵德龄《清平乐》和丁尼生(Tennyson)“诗写懊侬怀想欢子,不舍昼夜,而最憎恨日落之际”等例,说明“取景造境,亦《君子于役》之遗意”(102页)。他还说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起春愁”,王安石改“起”为“赴”是不懂愁与暝色之间的心里联系所造成的误解。如果我们懂得黄昏与愁思之间的心理联系,对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人家”、“夕阳”意象,和谢冰莹《黄昏》中的“最难过的是黄昏,最有诗意的也是黄昏”等诗句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邻壁之光,堪借照也”

我国文化的研究生态,有一个不足,即熟悉传统文化的学者大多不了解外国的学术;了解外国文化的学者,大多不熟悉传统文化。而钱先生则有两者兼顾的优长,(有人统计《管锥篇》所征引的英、法、德、意、西、拉丁语的作者多达千人,著作近两千种)他常说:“邻壁之光,堪借照也。”(166页)他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重了国外的学术文化,从“他者”的立场出发,反观自身以求得对自身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这种研究方向为我们提供了榜样。除文中提及的“情感价值与观感价值”、“意识腐蚀”、“企慕心理”等外,还有“造艺幻想”(938页)、“杂糅情感”(227页)、“比邻联想”(531页)、“情感相反而后转”(204页)等都很有价值。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不是存在着“失语症”吗?钱先生提出的许多理论命题,既是一副纠正“失语症”的良方,又可以充实我国的理论宝库。写在这里,笔者忽发奇想,艺术没有国界,世界诗学早晚要应运而生,在中西艺术理论中寻找共同点,不也在为世界诗学的建立“来吾导夫先路”吗?

[注 释]

①易中天说:“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长;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好几张脸,但又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是一个奇迹。”(《中国电视报》2006年7月31日)

②《史记·封禅书》记方士言“(三神山)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輙引去。……未能至,望见之焉。”

③其诗为:“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④此外,李白《菩萨蛮》:“寒山一带伤心碧”,杜甫《滕山亭子》第一首:“清山锦石伤心丽”,在描写美景时为何用“伤心”这样的字眼呢?钱先生指出:“心理学即所谓人感受美物,輙觉胸隐然,心怦然跃,背如冷水浇,眶有热泪滋等反应。”(949页)说明美感与痛苦有一定的心理联系。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钱钟书.钱钟书散文[M].杭州:浙江出版社,1997.

[3]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扬之水.诗经别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诗经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