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理论研究探赜
2012-08-15
(潍坊学院图书馆 山东潍坊 261061)
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以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公共馆、学校馆、科研馆、企业馆、街道馆等)逐渐发展成为资源共建共享的生力军,如上海中心图书馆体系、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苏州“市-社区”总分馆网络、东莞集群发展模式〔1〕等就是很好的例证。与方兴未艾的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实践探索相比,其理论建构远远落后于实践。作为一种图书馆实践,它在探索中不断前行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以保持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理论上探索它发展的规律与意义,提出具有普适性的概念、原理和理论,以运用这些理论的精神指导它的实践,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以期能够求解什么是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理论依据。
1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内涵理论
1.1 内涵。多类型集群图书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系统、不同行业的各类图书馆之间通过达成多方协议而组织起来的以分工合作、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提高区域综合能力为目的、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它是一种以知识资源关联为基础、以地理靠近为特征、以提供服务为核心,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图书馆个体有机构成的社会“生态群落”,如同一个环环相连、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它是网络环境下新出现的图书馆组织与生存形态的映照,体现着图书馆新的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代表着图书馆的发展趋向。是小到一个地区、大到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具有集群系统的生态性、集群实体的异质性、集群资源的地方性、集群服务的直接性与互动性、集群资源和服务的并重性、集群网络的节点性与枢纽性等特点。
1.2 理论分析框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集群图书馆在理论上存在一个多序列、多层级的概念体系,实践上受到本体性因素和条件性因素的制约,由此可以建构一个包括本体论、领域论、条件论和发展论的理论分析框架。这一多序列、多层级的集群图书馆概念体系由主体概念、下位概念与旁系概念等构成。在此基础上构建的集群图书馆理论分析框架包括:集群图书馆本质论,主要研究集群图书馆概念的内涵、起源、性质、特征、作用等;集群图书馆领域论,主要探讨集群图书馆的种类、范围;集群图书馆条件论,主要讨论集群图书馆的制约因素,即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集群图书馆发展论,主要研究集群图书馆的运动状况、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其规律。把握集群图书馆的概念体系,明确集群图书馆的理论分析框架,将为集群图书馆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共同的基础〔3〕。
1.3 多学科视角下的集群图书馆。综合学者对集群图书馆的研究,就其学科归属问题可以作出如下表述:集群图书馆不能单纯归属某个学科,社会科学的许多分支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对其进行研究。它在学科归属方面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把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将更有助于认识和解决集群图书馆的发展问题。虽然这样的表述并未明确将集群图书馆研究归属于哪一具体学科,但却以逆向思维的方式,明确指出集群图书馆不能单纯归属某个学科〔3〕,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多学科视角下,对其进行整体性审视和复合考察。从哲学终极关怀的角度来理解集群图书馆,体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多大自由度的知识获取上;伦理学视野下的集群图书馆是指找到适应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道德规范,给予读者以公平获取资源的机会;社会学视野下的集群图书馆就是要为大众提供普遍服务;经济学视野内的集群图书馆指的是服务资源的公平配置;服务学视角下的集群图书馆则倾向于关注服务过程公平;法学视角下的集群图书馆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关注服务权利的法律保障与实现。这为我们提供了多个侧面认识集群图书馆的基础。
2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公共性理论。图书馆是保存与利用知识的中心,知识的公共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共有性,因而,集群图书馆的公共性集中表现为:首先,公共性是集群图书馆行使公共政策的依据。作为图书馆公共政策理论的核心概念——图书馆公益性、图书馆均衡、图书馆公平为核心的公共性,是现代图书馆公共政策理论的前提。其次,公共性是公民获取集群图书馆公共利益的存在之所。一方面,公共利益存在于规范个体寻求其私人利益的努力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利益又可被用来为私人利益的追求,提供基本的公共设施和普遍分享的价值。因为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是相对独立的处于紧密的关系之中。也就是说,公共利益自身有一种道德价值,它不能还原为私人利益的加和。这种不可还原性表明,公共利益有其自身的本质,它是公共性的具体化〔4〕。再次,公共性是实现集群图书馆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基础。公共资源本身具有与其它资源的共性——稀缺性。有人享受了这部分资源,就意味着其他人享受不到或享受得少,导致图书馆公共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图书馆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不是完全均等的资源分配,而是在承认图书馆服务机会存在差别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差距的分配。实现图书馆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的关键在于,运用公共性实现资源在不同主体、不同区域分配的均等化。
2.2 资源共享理论。顾名思义,资源共享就是资源大家共同享用,其理论实质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三方面协同共进,共建与共知是共享基础,共享又能很好地引导共建,同时共享需要多种形式来实现,多类型集群图书馆便是其中一种。首先,集群图书馆是基于资源共享理念形成和发展的。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是集群形成的最初动机。资源共享意味着每一家图书馆不必购买所有的纸质或电子资源,使图书馆原来的仓储积累、备用资源的基本结构有可能转变为选择积累、目标资源的运作模式,而后者则必须在合作、共享的大框架里方可实现。这种集图书馆单个力量形成的整体利益及共同分担费用以降低成本的经济行为,使得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成为可能。所以说,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发展的集群图书馆机制是对图书馆界的最大贡献。其次,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资源共享。在集群图书馆中,资源共享已由最初的共享文献实物拓展到了图书馆的全部业务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集团采购、建设特色数据库及资源导航、资源合作保存等等,许多工作都成为集群参与馆共同合作的内容。其三,多类型集群图书馆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组织方式。参与集群的各图书馆在资源上存在着差异与不对称,并由此形成了各个图书馆独特的资源优势。集群图书馆是建立在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基础之上的合作形式,它借助资源的流动,使资源被合理地调节和利用,也就是优势互补。每个参与集群的成员,都可借助资源的双向或多向流动,使得资源获得某种质和量的放大效应,从而形成一种资源扩充的效果〔5〕。
2.3 资源集聚理论。集聚理论认为,资源发展过程中,处在一个特定领域内相关的资源机构,由于相互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等特征而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资源群,从而提高资源效率和集群竞争力。图书馆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它竞争的优势是拥有或者控制的独特的、有价值的资源与能力,这些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是稀缺的、难于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不同图书馆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存在差异,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竞争能力。为了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图书馆必须不断积累资源积聚能力,尤其是那些关键性的、独特的资源和能力。随着信息资源的发展,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能完全拥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所需的全部资源。于是,谋求与其它图书馆合作,利用双方或多方资源的互补来完成资源的聚集和组合,以弥补图书馆自身资源的不足,就成为一种必然。多类型集群图书馆提供了一种从其他图书馆获得必要资源的途径,它把来自不同图书馆的互补性资源组合在一起,优化资源配置,使资源价值达到最大化,进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促进核心能力相互融合而形成新的综合技能,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2.4 文化自觉论。资源共享是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目的,站在人类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是实现多元文化发展的共同体。承认差异、多元共处和相互依存不仅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也正是资源共享的一个基本准绳。资源作为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建设同样也是一个多元化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文化自觉”论,并将其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6〕,如果承认资源建设是文化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那么“文化自觉”无疑也是指导资源共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从这一论点出发,首先要确认的就是重新认识“拥有”和“存取”的关系。集群内的图书馆,都是根据其地域、历史、经济、文化及自身特色选择和建设自己的特色馆藏,建设自己“拥有”的资源,在拥有资源方面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地域、系统的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中,各图书馆既是资源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又是终端用户。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分别建设不同的特色馆藏,只有这样才可以协调各个成员馆,在资源建设方面做到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的浪费,最终各个成员馆的核心竞争力聚集起来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2.5 系统论。系统论的观点认为,系统由许多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核心是整体观念,系统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其基本思想就是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5〕。由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内涵可知,它是一个系统,因而,应将它置于系统化的思维框架中,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探讨其协调运行的内在机制,从整体上优化集群图书馆体系,促使其整体效益的发挥。构成集群图书馆系统的各子系统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集群图书馆运作过程中,处理好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注重各成员馆之间的协调,是保证集群图书馆这个大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集群图书馆的最终效果不是各子系统运行效果的简单相加,而应该是各系统的合力,其远远大于各系统效果的总和。集群图书馆的运行涉及到各个成员馆和许多领域,各成员馆之间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因此,需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考虑集群参与馆之间的关系,为推动集群图书馆发展,动员各成员馆积极参与共享活动。
3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动因理论
3.1 用户需要理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建设图书馆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也是馆藏建设与发展的需要理论。需要理论的主旨在于馆藏的建设与发展是建立在公众的需求之上的,因此馆藏的建设与发展应首先满足公众的需求。而集群图书馆形成的目的是资源共享,其实质还是资源建设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呈几何级数急剧增长。在这样的信息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强烈、越来越个性化的特征,对信息获取的便捷、准确、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能力的有限性,难以满足信息资源的无限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有限性,也难以满足用户信息的个性化、多样性需求。可以说,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成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动力,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成为衡量现代图书馆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也是图书馆集群资源建设的指导思想。
3.2 价值链理论。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不断地创造价值,而价值的创造过程又可以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却又相互联系的服务活动,如研发(通过“研究与发展”形式实现书目、数据库、数字化资源等产品开发,通过“联合与发展”形式实现与外部的合作)——传递(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生产(数据库、光盘等)——营销(读者数量的增加)——服务(除基本服务外的外包服务、生产能力、服务能力等)。这一系列服务活动的总和构成了“价值系统”,每一项服务活动都是这一系统中的“价值链”。价值链理论认为,图书馆不可能在每个价值环节都具优势,但可通过集群,借助成员的成功因素——价值链上的优势环节——求得整体收益的最大化,这是图书馆建立集群的原动力。从价值链理论看,集群实际上是双方将各自的优势资源集中于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完善本图书馆的增值活动链,从而实现服务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7〕。价值链理论说明,实现各个环节对价值链增值的最大贡献,就必须在各自的优势环节展开合作,从而达到互利共进的效果。
3.3 共生理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由共生单元(指构成共生关系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共生环境(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三个要素构成。它强调的是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双赢和多赢,探讨的是共生系统如何能够更好地在这个“丛林”发展自身〔7〕。从集群图书馆要达到知识共享、合作研发、降低服务成本、而后共享服务收益的目的来说,它是一个利益共生系统。从集群图书馆产生的目的到技术创新及服务创新来看都涉及它的利益,因而共生是集群图书馆存在的原动力,进而可把参与集群的图书馆看做是其基本共生单元,包含各图书馆之间的同质共生单元和网络、书商、图书馆和集群等四者的异质共生单元。集群所处的制度和环境就是它的共生环境,集群的合作和运作模式是它的共生模式,所以集群图书馆具备了共生理论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模式三要素。因而,共生理论适合它的发展。
3.4 组织学习理论。组织学习理论是从组织学习的角度出发,强调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动态竞争优势的紧密相关性。毋庸置疑,多类型集群图书馆是为实现资源共享目标而设立的组织,具有组织的整合资源等特性。组织内的成员馆通过业务来往可以互相学习,学习途径有内部的“干中学”、“用中学”和外部的“从相互作用中学习”两种,是图书馆知识积累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促进知识和技能在不同图书馆之间转移的功能。一方面,集群的建立,成员图书馆之间相对频繁的技术交流、人员互动,为图书馆向成员馆学习更多的显性知识与技能提供了通道;另一方面,当拥有不同技能、知识和组织文化的图书馆在一起合作时,集群就会为成员馆创造出独特的学习机会,成员馆可以通过“干中学”获得合作者的隐性知识与技能,并且共同创造出可以共享的新知识、新技能。也就是说,集群有利于图书馆间的相互学习,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学习。因此,集群是一种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8〕。
4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管理运行理论
4.1 原则理论。原则是方向,集群图书馆的发展理论上应秉持以下原则:同质性与异质性相统一的原则。集群内各馆均具有资源、用户、服务的基本要素,功能就是利用资源为用户提供服务。但由于各馆资源内容特点不同、用户需求不同、服务模式有差异,因而表现出异质性特点。实现二者的统一,实行宏观指导,微观建设,既强调服务目标的一致性,又注意因馆而异,体现各馆服务的特色性,有效防止资源的同质化倾向,因此,要做到集群资源普及性与专业性、特色性与共同性、服务重点与普遍的三个统一;集群各馆与用户共建共享相结合的原则。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强调各馆资源分工建设和用户参与资源建设是集群图书馆的特征。集群各馆在资源上的共建,以图书馆资源建设为主,网络资源建设为补充。集群用户在资源上的共建,就是用户和信息人员一起参与到信息资源建设、交流与利用的整个过程,同时,由网络提供的个人化、平民化信息大大丰富了集群资源的获取渠道。因此,图书馆集群应重视用户在资源上的共建作用。实现集群资源共享是集群的最终目的和价值所在;资源整合与用户互动相结合的原则。资源整合和用户互动是集群创建者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资源数字化是集群建立的基础,而各种数据库资源的访问方式不同、检索界面不同,使每个数据库都是一个信息孤岛〔9〕。因此,集群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异构系统的互操作和异构数据库的集成。信息技术在集群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为集群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资源整合是集群的基础,用户互动是集群的目的,而技术是集群建立的关键。
4.2 态势互动理论。由多类型集群图书馆的内涵知,它类似一个“生态群落”,因而,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的态势互动理论适应它的发展。集群图书馆的生态位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定时期、特定资源环境中的生存位置,是它与环境互动匹配后所形成的一种共存的状态。它和生物生态位一样具有态和势两种属性。态是指它的发展状态,包括图书馆的规模、生命周期、物力、财力、人力等资源、核心技术与能力等。势是指集群环境下,图书馆控制的环境资源和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性,反映了图书馆在集群中的位置与可利用资源之间的相关性,体现了图书馆在集群中的地位和价值。主要包括图书馆的改革与创新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共享集群中的信息能力、利用集群的资源能力、在集群中的地位等内容。态势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作用机理是:由于集群图书馆发展的实质是其态势的增长,因而在维持其生存与发展的持续竞争中必然既含有态的因素又具有势的成份,它反映了集群中图书馆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及服务动态特征的影响。而集群中各图书馆在态与势上的力量对比又影响着集群中资源的配置,对各图书馆的成长又产生不同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产生的互动,动态地影响着图书馆自身以及对集群资源利用的力量变化影响着图书馆环境适应能力的提升,从而进一步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10〕。集群图书馆的发展过程是图书馆基于自身资源条件获取的、以及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力转换为自身资源条件而获取的图书馆环境适应能力的过程,它是集群图书馆态与势全方位、动态的、持续的发展。图书馆的发展既包括态的增长(图书馆规模、服务质量、馆藏资源、馆员、技术等数量状态的增长),也包括势的增长(图书馆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信息共享能力、组织学习能力、改革与创新能力、对集群的影响力等的增长)。这种态势的增长必然导致集群中处于平等关系的图书馆之间产生激烈的竞争与频繁的合作并存的局面,正是这种竞争与合作,才使得集群图书馆不断向前发展。
4.3 协同进化理论。图书馆发展的过程就是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磨合的过程,也就是生态位控制的过程。根据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生态位,不论是生态位的分离、加宽还是联合,通过对生态位的不同调整,从而达到图书馆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改造和适应环境。从集群的角度来考虑,集群图书馆通过相互之间的竞争协作,互相驱使对方提高效率和竞争能力。它的发展与进化不仅受到自身适应度的影响,同时还受到环境和与其他图书馆相互之间的竞争协同的影响,因而可以通过生态位来体现。所以,集群图书馆生态位的协同进化,是由于集群图书馆内部各图书馆的生态位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冲突,当各图书馆生态位相互补充时,产生的内部生态位协作,以完善信息资源。是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动态平衡,形成相对稳定、协调共生和螺旋式上升的进化,是集群中某一图书馆生态位通过自身进化来影响其他图书馆生态位的进化,同时其它图书馆生态位的进化又改变着该图书馆生态位自身的进化路径,最终导致整个集群图书馆系统成为一个互相作用、相互促进的整体进化。它强调的是一种协作竞争的理念,它并不强调图书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趋于同化,而是要求图书馆间建立一种互惠共生关系,使集群图书馆系统更加稳定和协调〔11〕。这种协同包括:系统观下的上、下游单位协同、人本观下的个体图书馆协同、平衡观下的成员馆间协同、互动观下的图书馆与环境协同。
4.4 机制理论。机制是集群图书馆发展的保障,机制理论如下: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在集群图书馆运行机制中起着核心的作用。集群图书馆的建立正是为了解决图书馆资源分配不均,带来的知识供求矛盾。图书资源供给要求有图书资源需求,而图书资源的需求又要由图书供给来满足。图书馆资源的供给与需求都要求对方与之相适应。如果供求双方彼此适应,供求就平衡了。反之,就会出现供求矛盾;控制机制。集群图书馆控制包括审查读者资格、调节市场供给、约束成员馆行为、规范成员馆服务运转等,分为外部控制(对于读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控制)和内部控制(对于成员馆和集群资源的协调)两方面。控制,一方面可以维护良好的借阅秩序、保护读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有利于集群图书馆对于读者行为进行追踪分析,从而调整馆藏资源,最终更好地服务读者。反馈机制。反馈机制是指根据图书馆运营结果和读者的反馈来调整集群的活动,其特点是根据过去的活动情况去调整未来的行为,分为接受反馈机制和反馈调整机制。接受反馈机制包括集群内部自身检查发现问题和外部提出建议两个方面,反馈调整机制包括针对问题的集群内部磋商、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向政府有关方面进行报告等方面。机制之间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调节的,共同构成运行机制,成为集群图书馆运行和发展的理论依据〔12〕。
4.5 投入产出理论。投入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产出是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方向。作为非盈利组织的图书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要求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使核算服务成本的必要性大大减少。然而,信息经济视野中的集群图书馆,政府、社会对集群图书馆投入后,开始注重其产出及产出的效益有多大。研究者认为,图书馆的投入是通过计算产出来判断其价值的。但是,要对集群图书馆的产出结果做出准确的计量,又是颇为困难和复杂的过程。因为集群图书馆的投入产出现象,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集群图书馆组建后,不仅包括国家和社会的财政投资,还包括集群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其产出主要是指满足读者需求数量以及各种科研成果。集群图书馆在运行过程中,要计算各种服务要素的消耗,比如为培训提供的费用、合作项目支出费用等,而集群图书馆的“产出”所得的收益,包括各种科研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优秀读者做出的杰出贡献,为集群图书馆带来的公关效应等隐形效益。通过投入产出理论来研究集群图书馆的效益问题,可以考虑从多角度出发。如从财政投入主体出发,研究财政投入者的产出效率;从集群图书馆出发,研究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问题;从读者出发研究满足读者需求数量以及各种科研成果的效率问题;或者从社会角度出发,来衡量其投入产出效益等等。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可以从中发现运作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这样,集群图书馆不仅可以避免单兵作战造成的重复性投入,而且可通过集群协作获得相对高的“产出”〔13〕。
通过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集群图书馆发展的实质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其宗旨是在肯定和确保集群内每个图书馆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对实际存在着的不公平服务进行合理性调节和再分配。
5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发展的理论超越
多类型集群图书馆是一种主观体验、社会制度、现实状态和理想追求,是信息经济时代特有的现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它会产生新的理论超越,表现为:引入新的分析工具,采用全新视角的研究。新经济社会学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将是研究集群的一个全新工具。利用该工具从新的角度,深入研究集群图书馆的相关内容,如服务成本节约问题、信任问题、网络嵌入性等问题的理论;生产组织形式理论。集群图书馆不仅仅是一种服务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生产组织形式。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带来整个社会整体结构和观念的变迁,我们认为,集群图书馆正是这样一种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它需要更宽广的理论作支撑;负面影响理论。目前对集群图书馆的论述几乎都是正相关关系,即都是正面的,对于它的负相关关系关注不够,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未来研究需要拓展广度和深度,明确理论与集群图书馆发展之间是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如果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具体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理论依据又是什么;绩效评价理论。集群图书馆绩效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通过搜集信息和定性定量分析对集群活动所带来的服务效益、自身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对集群的绩效评价,目前仍缺乏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法,这不仅是理论上的不足更是现实的无奈。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单一指标的评判,如资源能力、服务能力、研发能力、成员对集群的满意度等方面。但这种基于单一指标的评判是片面的,有时会导致错误结论。因为集群在短期内,在指标领域没有取得很好的服务成果,并不意味着图书馆没有其他的收益。因此,集群的绩效评价应更多的与集群目标、成员图书馆行为、运用数学模型理论对集群的定量分析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相联系〔7〕,这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1.李东来,冯玲.区域图书馆整体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图书与情报,2009(6):1-7
2.黄汝群.区域图书馆联合体演进机理及发展路径研究.图书馆建设,2010(10):84-86
3.刘学平.理论视野内公共图书馆公平服务的理性认识.情报资料工作,2010(3):54-58
4.张茂聪.教育公共性的理论分析.教育研究,2010(6):23-28
5.王丽华.图书馆联盟理论基础探寻.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35-40
6.袁曦临.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理论基础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8(9):102-105
7.陈宇学,陈冠英.技术联盟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0(4):63-68
8.郑乐晓,杨晓亚.企业战略联盟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64-67
9.许军林,蒋玲.异质性区域图书馆联盟探索.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8):38-41
10.王举颖.集群企业生态位态势互动与协同进化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4):57-60
11.金贤锋等.广义协同进化视角下产业集群生态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55-58
12.黄微等.吉林省图书馆联盟运行机制及发展对策研究.图书馆学研究,2010(9):46-48
13.孙芳芳,汤生玲.对职业教育集团化相关理论的再认识.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2):61-63